《終身成長》讀後感(優選)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終身成長》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終身成長》讀後感(優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可以已……這些話耳熟能詳,説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終身成長》這本書恰恰也是對上述思想的論證。本書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書中主要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即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並在教育、婚姻、體育、工作等多個方面舉例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論證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等。

兩種思維模式有什麼特點呢?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需要通過努力奮鬥就可以獲得成功,失敗則是自身能力有限。他們關注事情的結果,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來提高的,只要不斷努力,方法得當,沒有什麼不能學會,失敗則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他們關注學習的過程,喜歡做有挑戰的事情,迎難而上,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回想自身存在哪種思維模式。記得在上國小的時候,在班裏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於是總能聽到來自老師、親人的誇獎,哪個小孩子不愛聽稱讚呢?慢慢的,虛榮心逐漸增加,在每次考試時會很緊張,害怕考不好,公佈成績時更是心跳加速,擔心成績不理想……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將別人的評價視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證明自身能力或天賦。然而,我並沒有認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強,為了能取得好成績、聽到表揚,還是會努力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仍然積極主動去應對,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樣來看,成長型思維模式又在起作用。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絕對的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而是普遍存在於每個人頭腦中的兩種狀態,在某些情況下,固定型思維佔主導,另一些情況,成長型思維佔主導。固定型思維的人意味着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把輸贏成敗看得太重,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怎能在各方面都做好呢。成長型思維的人意味着積極樂觀、開拓進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敢於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顯然我們希望自己身上積極成分多一些,消極成分少一些,那這些消極成分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在每個人小的時候,對走路、説話等基本技能,都是通過不斷訓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學會的,這期間摔過多少跟頭、鬧過多少笑話。但是那個時候還不懂什麼是自尊,更沒有什麼虛榮心。然而,隨着年齡增長,無論家庭還是學校教育,家長或者老師給予各種各樣的評價,比如考試成績優異,會誇獎“你真聰明”,而成績不理想,可能會被評價,“你就是個笨蛋”……負面評價可能會給孩子太大打擊、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恰當的評價可能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負擔,因此評價需謹慎,要適度,多些鼓勵,少些責備。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點一點長大,俯卧抬頭、翻身、坐、爬、站、走、學習説話,解鎖一個又一個新技能,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比如走路,不知道摔過多少次,作為父母,不禁為他的進步感到欣喜,更被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動。難怪老子對嬰兒格外喜愛,他們至柔、至和、至純、至真的品質,的確讓人有“復歸於嬰兒”的想法。讓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將“終身成長”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