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露天電影經典散文

小時候,最令人快樂也最割捨不下的就是鄉下的露天電影

懷念露天電影經典散文

那時,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文化娛樂生活都非常單調貧乏,看一場電影可以説是一種精神期盼和享受。每當夕陽消失在西北邊的土塬後,正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我,一聽説哪個村子放電影,頓時來了精神,也不管父母同意與否,鋤頭一放鐮刀一扔,一路小跑回了家,飯不吃水不喝,拿上兩個黑蒸饃就出了門。路上一邊吃饃一邊與小夥伴們猜測今晚能放什麼好電影。待看完電影回家的時候,鄉間小路就形成了一長串隊伍,這隊伍一邊摸黑行路,一邊議論説笑,時不時中途有誰喊一聲:“走快點,鬼子進村啦!”惹得一片鬨笑。不用説,今晚的電影是《地道戰》唄!

露天電影最怕下雨,這對於我們來説倒沒有什麼,但電影隊怕把放映機損壞了。雨如果越下越大,電影就得停演,遇到放好電影,老少觀眾會都不走,説等等再瞧,電影隊也不好掃觀眾的興。記得有一次演《渡江偵察記》,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雨才停了,看完電影,人人都成了落湯雞,渾身濕透。每每遇到不愛看的'戲曲類電影如京劇《洪湖赤衞隊》、《白毛女》、《紅燈記》,秦腔《三滴血》、《火焰駒》等,心中便有些許失落,但既然來了,仍要看完。算起來,這些不大愛看的影片每部少説也看過三遍。

什麼是好看的電影?好看的電影就是打仗唄。每當片頭的“八一”閃閃發光,不論黑白或彩色,精神都為之一振。《地道戰》、《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南征北戰》等戰爭題材影片和反映少年兒童機智勇敢與敵鬥爭的《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雞毛信》等少説也看了七八遍,真是百看不厭。一些台詞更是根深蒂固地印在腦海裏,如《地道站》裏的“高!實在是高。”《閃閃的紅星》裏的“我胡漢山又回來啦”、《英雄兒女》裏的“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一些“高大全”式的主人公常常成為被崇拜的英雄或偶像:潘冬子、張嘎和海娃讓我佩服敬仰的同時也有些小不服氣。甚至想到如果放在那個年代,我也會這樣,或者比他們還聰明機智。不但如此,每當看完一部戰爭片便與村子裏的小夥伴們再灞河邊或水渠旁邊,用柳樹條編織一頂偽裝帽戴在頭上,然後折根樹棍當槍,腰裏扎一條草繩,學着電影裏偵察、轉移、進攻和格鬥的場面,以至時不時有人掛彩。總之,好看的電影就是看了要演,演了要學,學了要做,其樂無窮,樂此不疲。

記憶中,看露天電影跑的路程遠的有30里路,最近的都不下10裏,也不知當時哪有那麼大的勁頭,路再遠再泥濘再不好走,有月光無月光,不管春夏還是秋冬,都看得津津有味,樂趣無窮,我想除了當時年少愛熱鬧外,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受了電影中英雄人物的感染。

流年似水,眨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即使露天電影在城市某個社區或店鋪公演,觀眾也是寥寥無幾。而我,每當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時,一想到小時候看露天電影的勁頭和電影中那些英雄人物形象,便立刻心情明朗起來。這,可能就是露天電影留給我的最大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