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閲讀考點剖析與小竅門

  篩選的要訣

篩選能力,指能夠從閲讀材料中選擇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閲讀,往往擇要篩選材料所傳輸的信息。大學聯考在解答選擇題時,則依據題乾的要求,判斷命題者所列的從文中篩選出的信息選項的正誤。

大學聯考語文現代文閲讀考點剖析與小竅門

篩選信息,特別要注意篩選的依據。篩選的依據主要是篩選的目的和閲讀的文本。

1.篩選的目的。

篩選的目的主要在題幹中體現出來。例如,1999年全國大學聯考題第18題的題幹為“按照傳統的看法,下列對動物冬眠時心臟工作原理的解説,符合文意的一項是”,這就規定了篩選的目的。為了準確地把握篩選的目的,對於題幹,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馬虎從事。此題幹中有三個要點:①“對動物冬眠時心臟工作原理的解説”,尤其是“原理”;②“按照傳統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2.閲讀的文本。

⑴依據題意,框定文本。

篩選信息時,要仔細推敲題目,準確把握題意,大體框定相關的閲讀語區。找準與試題的選項對應的原句。這是篩選的關鍵。有時可以找到幾處原文,但只有一處是符合要求的;有時篩選出的幾處原文又可以互相補充。要仔細分析比較。

⑵對照文本,確定選項。

去偽存真,排除干擾項。所謂“偽”,或無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實,或張冠李戴。試題可能會有意設置一些“偽”項,即干擾項。這就要求考生在篩選信息的基礎上,採取對比、辨異等方法,把信息辨別、區分開來,即去偽存真,提煉出所需信息。

3、大學聯考題中干擾項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換概念。也叫“偷樑換柱”,這種方式與“張冠李戴”有着一定的聯繫,但區別是明顯的。它表面上並沒有將兩個對象或概念進行調換,但暗中卻將二者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或調換、或混淆等處理。

B.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有時命題人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係的信息句,通過“技術”處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選擇項由已知結果所推斷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結論是錯誤的,有悖邏輯。

C.顛倒主次。也稱“輕重錯位”,即該重點突出的卻變成了輕描淡寫,本是非常次要的'東西卻佔據了主導地位。如對概念的理解,常將一些屬於大眾化的共性的東西變成了概念的本質屬性。

D.改變範圍。“誇大其詞”,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命題技巧,它往往表現為故意誇大某方面的內容,如對優點、作用、前景等的評價。“故意縮小”,這是與第一種方式相對而言的,即人為地對某些內容故意往小處説

E.改換性質。也叫“張冠李戴”,顧名思義,這種方式就是將本屬於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身上,讓考生形成一種錯覺,從而出錯。

F、胡編亂造。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推斷和想象”一類題中,故意不顧文中信息的實際,借“推斷和想象”之名胡亂編造一些若有若無的信息,以此干擾考生答題。

G、以偏概全式。或“斷章取義”有時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脱離全篇內容,斷章取義,架空分析,以此來檢測考生的整體閲讀能力

H、答非所問,或為原文未談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