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元宵節的作文4篇(經典)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元宵節的作文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元宵節的作文4篇(經典)

國小元宵節的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老河口,這裏的元宵節晚上非常熱鬧。這不,我早早地吃完飯,便急忙拉着媽媽往街上趕。

濱江廣場上人山人海,人多得都擠不動,很多人都自發買了五顏六色的孔明燈,帶着自己的美好願望,將他們放飛在空中,孔明燈越飛越高,像天空中的一顆明星,明亮而美麗。放孔明燈的人越來越多,如星星般的孔明燈在天空中形成了一條長長的銀河,美麗而壯觀。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都不約而同地拿起了手機相機對着美麗的“銀河”拍照留念。我也被這美麗的景觀所吸引,久久不肯離去。

突然,旁邊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音,嚇了我一跳,我向四周望去,原來人們在放煙花啊!我的目光很快又被五彩繽紛的煙花吸引去了。

五顏六色的“彩明珠”,一會兒閃耀在東邊,一會兒閃耀在西邊,黃色的“大黃蜂”玲瓏的“穿天猴”來回盤旋,那邊不知誰點燃了一個“小金屋”煙花,頓時,從結構精巧的房子的小煙筒裏,噴出一串串無光十色的火焰,火煙裏還閃爍着一個彩色的星球。紅色的像盛開的桃花,黃色的`像一大堆豔麗的牡丹,紫色的像滿園串串的葡萄,還發出一陣悦耳的鳴叫,前面的剛消失,後面的又噴了出來,此起彼伏。

時間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悄悄溜去,看看鐘,已經很晚了,我才戀戀不捨地向家中走去。

家鄉的元宵節真熱鬧啊!

國小元宵節的作文 篇2

中華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打開這座寶庫的大門,我們認識了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瞭解了古代神話故事,欣賞了古代建築和繪畫,知道了中國有許多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是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元宵節的夜晚,人們舞龍燈、觀彩燈、猜燈謎、吃湯圓,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當元宵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母親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其中有一道必不可收的美食——湯圓。熱氣騰騰的湯圓上桌了,它們一個個圓溜溜的.,浮在湯麪上,像一個個胖娃娃。我舀起一個湯圓,先吹了幾下,輕輕一咬,甜滋滋的,湯圓的汁都溢到嘴角旁,母親笑我像只小花貓。湯圓有黑芝麻陷、花生餡、豆沙餡等。

吃完團圓飯,我們一家人就去上街。街上人山人海,整條街像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來到滿園春,到處是擺滿花燈的小攤,花燈各種各樣,我又看見有聰明的喜羊羊、有懶惰的懶羊羊,除了卡通形象的花燈,還有花型的燈,各種動物形狀的燈……

元宵節的活動真是絢麗多彩,真令人難忘啊……

國小元宵節的作文 篇3

別樣的元宵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通常都是買元宵,可是今年我們一家人通過親手滾元宵、包湯圓度過了一個別樣的元宵節。

那天我們先試驗自己動手滾元宵。

首先,把已做好的豆沙餡團成一個個小餡料團。接着,讓豆沙團沾一點水,放到裝有糯米粉的盆中。我端着盆,來回晃,讓每一個小糰子都滾上糯米粉。慢慢地,小糰子變大了一點。讓變大的小糰子再沾一點水,再滾。糰子越滾越大,元宵又白又圓,像一個個胖胖的雪娃娃。

第一次嘗試成功了!圓圓的.元宵裏有一家人的合作、團圓。

接着,我們又嘗試着包湯圓了。包湯圓比較簡單,就像包包子。只是皮是糯米做的,裏面的餡兒是甜的。自己剛開始笨手笨腳的,湯圓的餡兒經常露出來。我還開玩笑:説“又露餡了!”在姥姥和媽媽的手把手耐心指導下,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我學會了包湯圓,心裏別提多激動了!最後,把自己親手滾的元宵和包好的湯圓一起放進開水鍋裏,六分鐘以後就出鍋啦!

全家老小一起圍坐在餐桌前,品嚐着自己的勞動果實,感受着濃濃的親情,心裏有説不出的甜蜜。

今年的元宵節真令人難忘啊!

國小元宵節的作文 篇4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説,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敍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李時珍《本草綱目》説:“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

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着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着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湧,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着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