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活動名稱學校名

學校端午節活動名稱方案一:

端午節活動名稱學校名

一、指導思想

為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結合本校彩豆文化特色,通過“彩豆情懷,端午顯愛”主題教育活動,將中華民族的氣節教育、節氣文化和學校特色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學生對端午節傳統文化的瞭解和熱愛。

二、活動設計

(一)找一找

對象:15年級學生

要求:從閲覽室或網上找一找關於端午節這一節氣的相關知識;端午節的由來;屈原的故事;屈原的詩詞;賽龍舟和包粽子的習俗。

(二)説一説

通過午會課、班會課、班隊課,組織學生説説相關的知識。

1、對象:12年級學生

要求:説説端午節的由來;説説包粽子的習俗。

2、對象:34年級學生

要求:説説端午節的由來;説説包粽子的習俗;説説屈原的故事。

3、對象:5年級學生

要求:説説端午節的由來;説説包粽子的.習俗;説説屈原的故事;説説屈原的詩詞。

(三)畫一畫

對象:35年級學生

要求:以“走近端午”為主題製作一份小報,能反映端午的習俗,自己的心聲、生活的體驗。34年級為手抄報,5年級為電腦小報。

(四)寫一寫

通過黑板報、班級櫥窗等陣地,進行環境佈置設計。

對象:35年級學生

要求:以“端午情懷”為主題出好一期黑板報。4年級學生以寫信的方式為“512”災區的的小夥伴寫封信,説説自己對端午節的理解、和小夥伴分享端午的快樂。5年級學生進行屈原詩詞鋼筆書寫比賽

(五)學一學

對象:15年級學生

要求:以“我向奶奶學一技”為主題,學習粽子的名種包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嘗試用各種豆物作為佐料包粽子,並品償不同地方、不同的風格、不同特色的粽子。

(六)比一比

對象:35年級學生

要求:以“六一我作主、端午我進步”為主題,進行故事演講比賽。故事內容可以是學習屈原的小故事、可以是反映端午民俗氣息的生活故事、可以是自己在端午學習一項技能的小故事。

學校端午節活動名稱方案二:

一、指導思想

為了通過開展傳統節日教育,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我校特此制定了端午活動方案!

二、活動的目標

圍繞“獨具匠心的端午節”這個主題,從“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你想怎樣過端午節?”這三個部分入手,為學生提供研究方向,讓學生成為實踐活動的主角,引導學生人人動手,各個參與,自主探究,培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活動目標可歸納為: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面試網)

2、在瞭解端午節由來和風俗習慣時,鍛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動手能力。

三、活動的內容

1、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詢問、網上瀏覽等方法蒐集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一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如:瞭解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人們為什麼要給小孩子掛香包、戴手鍊和五彩線等有關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節的快樂。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再暢想一下“我想怎樣過端午節?”

2、引導學生蒐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嘗試寫一寫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3、引導學生嘗試設計“怎樣過一個獨具匠心的端午節”?

四、活動的步驟

1、提出問題

(1)你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關於端午節有哪些傳説?

(2)在我們這兒過端午節有哪些有趣的風俗習慣呢?你知道哪些有關端午節的詩歌呢?

(3)你打算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呢?

這些問題的設計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教師只是為他們創設了問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與展開

(1)組織調查

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設一個小組長,由組長組織調查瞭解有關部門端午節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整理成文,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在調查過程中是通過什麼渠道調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難,是怎樣解決的,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2)網上閲讀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網瀏覽,查閲一些地方過端午節的習俗,並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記錄下來。

(3)協作交流

為了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以提議學生相互協作,學會自己想學會的一些風俗習慣的做法。例如:編手鍊、包粽子、折葫蘆等。

3、應用與深化

通過調查研究,學生了解了有關端午節的一些知識,讓學生設計自己怎樣度過今年的端午節?並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有關端午節詩歌的蒐集,鼓勵學生培養善於蒐集整理的能力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