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篇(合集)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篇(合集)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

聽完輕音樂《雲裏野鶴》,靜靜的讀完《文化苦旅》,心裏總是被一層厚厚的悲哀束縛着,無法擺脱。本來想選擇這種輕音樂來釋放卷軸中的壓迫和沉重,但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量壓制了音樂的輕鬆。

無法揮去的,是一個民族的悲痛。

餘在書的序言中曾説,促進學習不是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也不是用燦爛的知識給人類增加沉重的身心負擔。如果是這樣的話,幾千年文化的重量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了,那麼創新呢?進步呢?然而他卻以青春的步伐輕快地走在路上,走遍大江南北,從莫高窟到江南小鎮,從陽關到天一閣。當他旅行回來時,他已經很重了。

他説,任何一個真正的文明人,都會在心理上自覺不自覺地過着年齡重疊的生活。其實一個民族文化不就是這樣嗎?當手指緩緩拂過隋唐積累的淺淺笑容,劃過宋代文人心中的傷痕,掃過元朝的遼闊疆域,伸出手迎接明清逐漸灰暗的舞台,我該如何向誰傾訴心中的悲哀?廣闊的天地裏到處都是華夏子孫,卻沒有一個能承受得住一個民族文化的沉重壓力。太過複雜,經歷了太多,以至於沒有一個舞台能完全詮釋這種半輝煌,半沒落,華麗,極度灰暗的變化。這種文化吸引了無數的社會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科學家從不同的角度針對它,選擇不同的清晰和模糊來表現和還原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歷史是唯一能完全展現它的東西。

當你讀到第一章《道觀塔》的時候,你可能會咬牙切齒,痛恨王道士,也可能會抱怨一個偉大國家的博大文化被一個不知名的小眾拱手相讓,如此輕描淡寫。如果這些文物在一場戰爭中被敵人作為戰利品拖走,就不會這麼荒唐了。可恨的是丟的太隨便,留下的只有事後痛哭搶地的懊惱和遺憾。如果你繼續讀下去,你的憤怒會逐漸被壓抑,取而代之的是一聲沉重的`歎息和深深的無奈,彷彿你正在被一個熱血青年逐漸步入人生的暮年。回顧此生經歷的世界,只能感受歲月的滄桑和深深的無奈。

莫高窟洞壁上流淌着千年文化足跡。沿着這個足跡前進,也是沿着歷史的腳步,從更遙遠的時代向現在靠近。隨着線條的粗細和色彩的濃淡,他們從南北朝走到元代,在色彩流動的激盪下洶湧澎湃,温文爾雅。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2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餘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後是理解,沉思之後是放鬆,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這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餘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表達,再現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程對話。太棒了!神奇!精彩!

是山水溶文化,還是文化對山水的詩意?還是景觀與文化的結合?在看似平凡的景點裏,隱藏的歷史與內涵,覆蓋的文化與深度,在秋雨老師的筆下,一點一滴,猛的,全部滴水成球,如洪流,震撼人心,感覺耶!感歎!搖一搖!一位西方哲學家説:“只有歷經滄桑的老人,才會明白真正的人生哲學。”餘的經典文化評論是他歷經滄桑而繁榮的哲學思想。蘇東坡37歲自稱“老人”,對蘇東坡的“長談少年狂”頗為大度。在山水的世界裏放手,在文化的天堂裏放手。他曾經説過,他在觀察自然與人交流的境界時,常常站着思考前人的感受。在漫長而深邃的文明史中,餘虞丘先生把他的犀利筆法直接延伸到了歷史和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批判缺點;他敢於發表意見,一針見血,真的和其他散文不一樣,這就是永不死的《文化苦旅》精神。至於靈魂和精神的刻畫,我至今還記得莫高窟那個懵懂的道士的愚蠢行為,還有上海人的精明傲氣和健談,一個長江入海口的特殊羣體。是對大眾看不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是社會形態各方面的反映和體現,是這本書魅力和價值的成就。

讀歷史,讀歷史中的文化,看破文化中的山河,讓靈魂受文化影響,受精神洗禮,這是我讀《文化苦旅》時得到的最強烈的感受。也許,我還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也許,我還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含義。然而《文化苦旅》的苦澀哀愁奏響了時代的最後的聲音,警示世人,令人惋惜!

品一杯香茶,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3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訴説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中國文明的盛興、衰落。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跟隨餘秋雨先生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藴。

在遊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我們去到了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總是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發生過的一切,曾經在我們所站的這個地方有誰走過,又發生過的什麼樣的歷史事件呢,又是誰在這裏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等等。就在這樣的一瞬間裏,那所有的一切都會很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會油然而生,歷史古蹟所藴藏着的精神與文化重燃而生,使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了一般。而我們人社工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鄉檢查工作過程中,我們與山水、羣眾做着不同的互動,看着匆匆往來的羣眾,不知他們從何而來,又向和而去?我們的腳步只能緊跟着自身的職責,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時刻維繫着人民羣眾的.安危,此時作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覺自己是無比的自豪。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歎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長我們的智慧,洗滌着我們的心靈。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寄託。文化的傳承,歷史的見證在這裏留下了最真實的寫照。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們的記憶中早已經是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或許也只有當我們身臨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將這些詮釋出來。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機關事業單位是一種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們看不到吶喊聲,沒有歡呼聲,更加沒有掌聲。我們只能夜以繼日的工作在第一線,默默地服務好人民羣眾。

讀着《文化苦旅》,讓我漸漸地明白了很多東西。我想,讀一本書除了能夠獲得理性和知識的收穫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種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種喜悦。讀《文化苦旅》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讀着讀着,便會有所收穫。猶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自己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更加無法整齊劃一。循着一本紙色泛黃的《文化苦旅》,拂開瀰漫千年的歷史塵埃,我追溯到遠古文明的源頭,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帶給我的闃靜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4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餘飯後咀嚼着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彷彿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能夠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説,我們會隨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鬱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度;翻閲簡單詼諧的書,我們能夠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餘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佈於歷史的古蹟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説:“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薰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於人生的回答,對於國家的培養,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芸芸眾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脱俗,你會仰頭看天,藍天澄清,白雲悠悠,釋懷心裏的鬱結,應對現實,笑對人生。在物慾橫流的日子裏,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快樂地生活着。當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穫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激情;當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發奮;當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歎人生百態。我只願情緒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薰陶,暢想無暇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