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精】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教學設計【精】

生物教學設計1

1.1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合物;理解原生質的概念及其實質和含義;瞭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其重要作用;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建議

1.重點分析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是生物體的物質基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種類很多,至少有62種,常見的有29種。這些元素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根據不同的分類原則和方法,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不同的名稱——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2.難點分析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內在聯繫、根本區別,以及表現出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在以前的生物學學習中,學生主要是從生物的主要特徵瞭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現在從元素水平上認識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對學生來説比較困難,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抓住兩點來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沒有自己特有的化學元素”——表現出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統一性;二是“各種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異”——表現出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差異性。

三、教法建議

1.[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或班級]

可採用討論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以及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2.[普通學校]

可採用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1課時

講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教師列舉、展示、講解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四、教學設計方案

引言:在緒論中我們知道了生物的基本特徵,第一個特徵是“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共同的物質基礎是什麼呢?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大體是相同的,他們共同構成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特殊在什麼地方,通過研究原生質來研究。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問題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案例1: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生物體內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學元素。請根據“玉米和人體內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見擴展資料)”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

説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根據案例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界是否相同?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最後歸納總結如下:

1、 基本元素:C、H、O、N

C為最基本元素

2、 大量元素:萬分之一以上

C、H、O、N、P、S、K、Ca、Mg等

3、 微量元素:必需、很少

e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問題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説明:教師提出問題後,可以通過介紹具體事例來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元素的生理作用,或者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分析。總結歸納如下: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C、H、O、N、P佔97%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如:B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

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與鉬礦)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案例2:請比較生物與巖石圈所含元素,看能得出什麼結論?

原生質平均含量 人體內含量 巖石圈含量

C、H、O三種元素 93% 74% 少於1%

説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2、差異性:生命元素在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含量不同

板書提綱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基本元素:C、H、O、N

2.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3.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

二、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1.組成化合物和原生質,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2.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三、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統一性:生命元素不特殊

2.差異性:含量不同

生物教學設計2

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劃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用於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什麼?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什麼?程序性知識用於回答“怎麼辦”的問題,如利用轉基因技術設計解決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的方案,如何培育無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的知識,是關於如何使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識也是一種程序性知識,一般程序性知識所處理的對象是客觀事物,而策略知識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前者是對外的,後者是對內的。策略性知識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遷移能力才能得到較大的提高。如在學習細胞分裂後,歸納出分裂期特點的有效記憶方法,即“前期:膜仁消,兩體現”;“中期:粒排中央赤道板”;“後期:粒裂體分去兩極”;“末期:兩失兩現闆闆壁(植物細胞)”。這樣,學生對這種陳述性生知識記憶牢固,再通過比較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歸納如何判別細胞分裂圖象,進一步學習細胞分裂過程中DNA、染色體變化規律這些程序性知識,對學生策睜性知識的掌握有所幫助,使其在解決問題時有明確的思維方向。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1科學探究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科學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策略性知識的學習策略。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主動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中學生學會如何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得信息,如何用文字、圖表、科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如何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思維方法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在這些策略性知識的運用中解決一些複雜的實際問題。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諸多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科學規律的內容,如:酶的發現過程,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植物生長素髮現過程等。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是什麼”,“為什麼”的結論性知識的講授,更重要得是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理解科學家如何用已知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如蘇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研究性學習: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植物生長的最適濃度”,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策略性知識教學設計。如:只設計實驗材料、用具或只設計實驗的部分步驟,是針對基礎較差、能力較弱的學生;對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要求其對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法步驟均進行設計。通過這一實驗設計情況的反饋,既可檢驗學生對生長素調節作用兩重性的理解和應用,又能對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科學態度、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評估,從而檢查學生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情況。

再如蘇教版新課標教材中在“課題研究: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探究活動提出問題、建立假説、設計方案、獲取信息、得出結論。而不是讓學生按照教師所提供的一種方案去進行驗證性實驗。課堂中,當提出讓學生進行探究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生提出了:“可能與温度有關”、“可能pH有關”、“可能與酶的濃度有關”、“可能與底物的濃度有關”四種假設,可順勢利導把學生分成四個探究小組,要求按照假設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操作得出結論。整個探究過程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和自由操作的機會,如此給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策略性思維水平。

2思維導引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提醒學生思考:“為什麼?你的困難是什麼?你下一步應當做些什麼?”你能不能換一個説法?你更堅信哪一種可能性?“你能不能倒過來想想?……”

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過去常常採用的方法是:按照實驗規定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現象填入事先設定的記錄表中,根據澄清石灰水混濁程度檢測酵母菌培養液中C02的產生情況,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這種“照方抓藥”的實驗方式,充其量只是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無法全面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該實驗教師最大的任務應是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為此,在實驗之前,教師可以與學生之間進行如下的討論:

(1)聯想酵母菌發麪做饅頭的過程,討論下列問題:觀察到什麼現象?饅頭為什麼有孔隙?空隙中氣體的如何鑑定?

(2)由發麪做饅頭產生C02進一步提出疑問:猜測可能發生什麼生理過程?釀酒過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閉裝置。這是在控制什麼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

(3)你能不能提出一個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問題?當然,提出一個好問題並不容易,你可以與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

(4)你作出這個判斷時有充分的依據嗎?在缺乏足夠依據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判斷稱為假説,假説的正確性有待於實驗的檢驗。你認為這個實驗,需要哪些儀器?怎樣測出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難?

這樣的師生雙邊交流過程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火花,逐步學會分析問題,將內隱思維活動的調節控制過程展示出來,達到思維導引的目的。

3問題設計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問題解決活動的指導,不應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更不宜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應該通過提出相關的問題,用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考。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針對學生出現的失誤,提出引發學生思維衝突的問題。(2)如果學生不知如何深入進行解決問題,提出能使問題不斷深入的後續問題。(3)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的來源,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利用有關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相關信息。

如“細胞呼吸”的教學中,針對有氧呼吸設計的問題是:①有氧呼吸可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反應場所在哪裏?反應物、生成物各是什麼?②什麼是有氧呼吸?寫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分析有氧呼吸反應式中各種元素的轉移途徑。③在細胞內,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以後,可使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餘的能量則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請你計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轉換效率大約是多少?這些能量大約可使多少摩爾ADP轉化為ATP?這一系列問題既能由表及裏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質,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此外,這些有坡度的一個個子問題,逐漸點撥學生的思維,使之思路入軌,很好地培養學生答題時的思維策略。

學生的知識水平是有限的,許多地方可能考慮不周全。所以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在思維方法、解題策略的指導,可向學生提出“你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下一步該怎麼辦?”等類似的問題,通過這種指導訓練使學生學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明確問題解決所需要的條件,使問題解決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解決策略。

4練習測驗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策略性知識形成的關鍵是思維策略的組合運用,要形成一定的策略性知識,就要努力促成思維組合。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作為前提的基本的.條件就是練習與反饋。通過適量科學合理組織的練習和反饋,策略性知識的習得才能成為可能。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策略來指導自身完成相關練習,在練習中必須有變化,只有在變化的中的練習,其知識才能深化,策略才能靈活應用。

如在學習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就可通過下列練習強化知識:

1.下列變化屬於光合作用暗反應階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釋放;②[H]的產生;③CO2的固定;④產生ATP;⑤ATP中能量的釋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流動大致過程是()

A.葉綠素→ADP→CO2→碳水化合物

B.光→ATP→葉綠素→碳水化合物

C.光一葉綠素+CO2→碳水化合物

D.光→葉綠素→ATP→碳水化合物

通過一系列彼此聯繫的練習,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轉化。在上述練習的基礎上可再作如下變式練習:

將置於陽光下的盆載植物移至黑暗處,則細胞內C3與葡萄糖的生成量的變化是()

A.C3增加,葡萄糖減少

B.C3與葡萄糖都減少

C.C3與葡萄糖都增加

D.C3突然減少,葡萄糖突然增加

這樣讓學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運用光合作用過程的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真正做到教會學生學習。

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在測驗中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傳統的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再現、重複和記憶的能力。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機械重複學習,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學生負擔加重。新課程提倡測驗設置要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實際問題,在具體問題情境解決中形成學習策略。

例如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比較”為題材出一道試題,可能有時會直接以“下列敍述正確的是()

A.一種固定化酶能催化一系列化學反應

B.固定化細胞能產生一系列酶

C.固定化細胞產生的酶,其活性更容易受影響

D.固定化酶更適合大分子反應物”形式呈現

顯然這樣的測試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該為學生提供與社會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問題的情境,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決。因此,同樣是考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比較,教師可以這樣的情境呈現“如果想把微生物的發酵過程變成連續的酶反應,應該選擇哪種技術?如果反應物是大分子物質,又應該採用哪種方法?”這樣的測驗不僅考查了知識,還使學生在接受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中運用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許多現象,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策略運用的思維水平。

5反思評價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新課程評價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將評價作為教學的一個環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反思的一些策略,併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要把評價放在解決問題的背景中去,要培養學生通過自我反思評價方式,進行自我總結、反思,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對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做出調整、改進和完善。策略性知識就在這種有意識的自我反思中形成,從而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如在學完“物質的跨膜運輸”後,可再增加一個“欄目”――“學完跨膜運輸你應該知道什麼”。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整理、反思學過的知識,以便歸納總結、補充調整,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策略性知識的建構能力。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回顧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如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羣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結束後,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作此探究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探究過程中你運用了什麼策略?能解釋一下你的想法嗎?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實驗的結果是否合理?”……在學生自我反思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檔案,記錄思維點滴,學生可更明確自己的思維狀況,利於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使學生的學習由外在的輸入逐步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需要,逐步形成思維策略,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為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它有助於統一已有的狹義的“知識”與能力間的矛盾,確立策略性知識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生物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策略性知識的教學,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物教材中有着進行策略性知識教學設計的廣闊空間,只要教師用心開發,精心設計,有意識地通過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造力,就一定會有風景這邊獨好的感受!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通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通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媒體

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六、教學策略

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閲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為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於環境有何關係?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為何佔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麼關係?

然後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採用單一的布料,有利於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並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通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七、案例

[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於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打開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學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説,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後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讚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為什麼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為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資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裏的森林及農田生活着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為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幹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着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為深色樹幹,於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幹上,然後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幹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羣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後,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

生物教學設計4

一、什麼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指一羣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用肉眼難以看見或難以看清楚的低等生物的通稱。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主要包括:

二、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認識史

(一)一個難以認識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是存在與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但直到大約300年以前才真正有意識地看到微生物,其原因是由於個體微小、羣體外貌不顯、雜居混生、因果難聯。

(二)微生物學發展的主要階段(重點)

1、史前期和初創期——微生物的發現

2、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荷蘭人列文虎克組的研究

三、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義(重點)

(一)微生物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二)微生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醫藥、環保等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三)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毀滅性的災害;

(四)、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微生物的共同特性(舉例説明)

體積小、面積大代謝旺盛、繁殖快速適應性強,容易變異分佈廣,種類多

生物教學設計5

課題

作為生物的社會№1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教學難點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關鍵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課型將授課教學方法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電腦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

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户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拋出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這部書的精彩章節《作為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導入介紹點撥

教師活動了解

默讀思考回答

學生活動總結

練習作業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本文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一個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的副標題為“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作者以細緻的觀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為生物的社會”中一些值得讓我們探討的生命現象,從而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組織形式,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熟讀課文,看有關昆蟲的科普書籍。

明確總結理解

賞析品讀

板書設計

作為生物的社會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醫學家、生物學家《細胞生命的禮讚》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課後記事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常見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現象。

2.利用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3.讓學生嘗試合作、交流、討論等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能力目標:

以遊戲的方式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生討論、師生討論,體驗新知獲取的過程,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培養學生關愛生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説出常見生物的名稱。

2.舉例説出生命的共性。

教學難點

舉例説出生命的現象。

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有趣的遊戲)

1.師:歡迎同學們和我一起來到神奇的生物殿堂,這是一個絢麗多彩、奧妙無窮的世界。這裏有你想了解的,有你所困惑的,她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一起走進她,去感悟生命的奧祕。首先,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猜猜我是誰”。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活動一:教師以第一人稱“我”説出一種生物的幾個獨特的特徵,例如:我透過濕潤的皮膚呼吸;我小時候用鰓呼吸,長大後用肺呼吸;我的舌頭位於嘴的前方,我用長長的舌頭捕捉昆蟲;我的皮膚是綠色的,在水裏進進出出;如果天冷,我會冬眠。你們猜出我是誰了嗎?(青蛙)讓學生才猜出是那種生物,並認識該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活動二:學生可仿照教師的模式,也可以獨創模式來説出某種生物的特徵,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來猜是哪種生物。

師:同學們的表現讓老師很高興,從你們的創作中我看出你們對周圍的生物觀察得非常仔細,並從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獲取了很多的知識,希望你們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去發現,去探索,相信你們會獲取得更多。

(設計反思:以遊戲的方式引領學生進入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身邊有着各種各樣的生物,它們都和我們有着密切的聯繫。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表現,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信心,並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也是我們學習的大課堂,多留心生活,多積累經驗,有利於培養學生課下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重走探索之路

1. 師:看,我們周圍的生物多麼可愛!但我們説了半天生物了,那到底什麼是生物呢?(有生命的)

2. 師:在我們的教室裏,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呢?

3.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這個“有生命的.”具體表現在什麼方面呢?”(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互相啟迪,互相補充)

(設計反思: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利用循序漸進的問題,同學之間進行表達交流,儘量讓每一為同學都參與課堂討論,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給予表達思想的機會,促成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

4. 教師將學生所想到的一一列在黑板上,並要求學生對所説的生命現象舉例子。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説。

5. 教師鼓勵學生分析討論列在黑板上的“生物的生命現象“,進行篩選。教師也參與其中,將不準確的擦去,將不全的補充上。

6. 師生共同總結出生物的生命現象。

(設計反思:探究活動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説出很多很多他們認為的生命現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對他們的積極動腦給予讚賞性的評價。在此探究中重要的是對所列在黑板上的生命現象進行篩選,這個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並需要學生積累的一些生活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是否能對所列的生命現象舉出反例,鼓勵其他同學直接參與討論、辯析,利於培養學生進行縝密思維的能力,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7. 師:老師這兒有幾組圖片,你們能不能判斷出它們是不是生物?

三.認識生物之美

師:生物是自然的一快瑰寶,時刻閃爍着絢麗的光華。生物以其多姿多彩,生動活潑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自然界中,無論是一朵小花,或是一棵小草,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中都要積極生長、開花、結果,展現生命最完美的歷程。作為高等生物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無人能及之美,只要有信心,你同樣也能綻放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自己,老師期待着你們的輝煌。

四.課外拓展延伸

1.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書後的課為閲讀

2.作業。

生物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概述環節動物、節肢動物、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主要特徵。

2.嘗試觀察、比較、歸納的科學的探究方法。

3 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環境。

學習重點:

1、 探究蚯蚓、蝗蟲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2、 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3、 探究鳥類適於飛行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

4、 總結哺乳動物的特徵。

學習過程: 教法、學法

課前準備:

(教師)

1、制多媒體課件。

2、收集蚯蚓、蝗蟲、魚類、家鴿和家兔的生活圖片和視頻資料 ,如:《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的精彩片斷。

(學生)

1、課前利用課餘時間到大自然中觀察各種動物的生存狀況和生存環境,並採集一些實物、標本,增加對這些動物的感性認識,培養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動物的情感。

2.查詢書籍、網站、錄像,蒐集一些有關蚯蚓、蝗蟲、魚類、家鴿和家兔等動物方面的資料。

新課導航

播放《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的精彩片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祕。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新知探究:

一、 環節動物

閲讀課本(80—81頁)內容(包括相關鏈接),獨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綱中的問題 :

1、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形態結構有什麼特點?並注意區分前後端。進一步觀察蚯蚓的體節和剛毛,體會對其運動有什麼意義?

2、親手摸一摸蚯蚓的體表粘液,討論蚯蚓的體表濕潤的意義。

3、教師提供水蛭、沙蠶的標本或圖片,引導學生找出它們與蚯蚓的共同特點。

然後,在組長組織下,小組成員有計劃地討論交流。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以及與人類的關係。

二、節肢動物

觀察蝗蟲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驟:

探究問題:

1、蝗蟲的身體可以分為 、 、 三部分

2、 蝗蟲的足、翅、觸角均 ,有利於 。這對蝗蟲的 生活有怎樣意義,

3、蝗蟲的體表有堅硬的外殼叫 ,即保護了 ,又支持了 ,又能有效防止體內水分的 ,對蝗蟲適應陸地生活有重要意義。

4、蝗蟲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蜕皮的原因是 。

5.推測氣門的作用。

小牛試刀:

1、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要保持蚯蚓的體表濕潤,主要原因是( )

A、有利於蚯蚓的正常運動 B、有利於蚯蚓的血液循環 C、有利於蚯蚓的正常呼吸 D、有利於蚯蚓的正常消化

三、魚類

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驟:

探究問題:

四.鳥類

觀察家鴿

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驟:

探究問題:

1 . 家鴿的身體呈 型,體表被覆 。家鴿的變成翼。家鴿骨骼有的很 ,有的 在一起,比較長的骨骼內部大部。分是 的。這樣的骨骼 既 ,又 ,有利於 。

2.氣囊的作用:

3.家鴿的消化系統適應飛翔的特點:

4.總結鳥類的特徵

小牛試刀::

1.鯽魚在水中不停地吞水、排水,其主要意義是( )

A.調節方向 B.進行呼吸 C.協調運動 D.攝取食物

2.我國的“四大家魚”只的是( )

A、鯉魚、鯽魚、青魚、金魚 B、黃魚、草魚、鰱魚、鯽魚 C、草魚、鰱魚、鰱魚、鱅魚 D、鯉魚、鯽魚、青魚、草魚

3.下列不是與鳥類飛翔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特徵是( )

A.龍骨突上有發達的胸肌 B.具有堅硬的角質喙

C.身體成流線型,體表被覆羽毛 D.長骨中空,充滿空氣番茄果

小結:同學們談體會, 小組間進行交流

五.哺乳類 觀察家兔

探究問題:

1、家兔的體毛有 作用,

2、家兔的胎生、哺乳對家兔的繁殖意義 。

3、家兔的門齒、臼齒的作用 ,與 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4、發達的神經系統對家兔在陸地的生活的意義。

課後檢測:

1.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器官,完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靠( )

A、體表 B、 口 C、 肺 D、 腸壁

2.下列各種生物中,真正屬於魚類的是( )

A.鯨魚 B.章魚 C.鱷魚 D.鱘魚

3. 動物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類動物是 ( )

A.魚類 B.鳥類 C.哺乳動物 D.昆蟲

19.下列動物中屬於恆温動物的是 ( )

A.蜥蜴 B.青蛙 C.家鴿 D.蝗蟲

4.一下列動物類羣中,最高等的動物類羣是 ( )

A.魚類 B.鳥類 C.爬行類 D.哺乳類

5. 鯽魚的身體分為( )

A、頭、軀幹、尾三部分 B、頭、軀幹、尾鰭三部分 C、頭、軀幹、魚鰭三部分 D頭、軀幹、腹三部分

6.下列屬於脊椎動物的是( )

A.珊瑚蟲 B.河蚌 C. 龜 D. 蝦

7.蝙蝠屬於哺乳類而不屬於鳥類的特點是( )

A.心臟有四腔 B.體温恆定 C.體腔內有膈 D.大腦發達

連線會考 :

1、大雨過後,大量蚯蚓鑽出地面,這是因為( )

A、土中温度低 B、地面食物多 C、土中沒有食物 D、土中水多,氧缺少

2、魚不斷地用口吐水,再從鰓蓋後緣排水,這樣做的意義是( )

A 排泄體內的代謝廢物B 完成呼吸和攝食 C 散發體內的熱量D交換體內多餘的水

3、“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下列哪項不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 外型特點? ( )

A、身體分為頭、頸、軀幹、四肢、尾 B、全身被羽 C、前肢變成翼,生有大型正羽D、身體呈流線型

4、

課外拓展: 家鴿排尿嗎?

教後學後記:(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收集資料,

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巧設疑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生合作,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集中精力聽課,相信成功就在前面等着你!

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珍惜自己的每一次機會,感覺自己掌握得如何。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

合作探究,表達交流

善於總結,才能及時查缺補漏,不斷完善和提高。

師生合作共同提高

開闊視野

挑戰自我,挑戰潛能。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教師寫出教後記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識記重點字詞;

⑵ 把握本文的結構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幾種説明方法。

2、能力目標:

通過全文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問題。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應該密切的關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繫,注意觀察生活,科學的認識與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繫。

【重點、難點】

“能力目標”。

【策略與方法】

討論式、啟發式、分析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

二分鐘演講;教師念優秀文章。

一、新課導入

念一則新聞,有關生物入侵。

二、識記重點字詞

三、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説説本文是按照怎樣的説明順序進行描寫的?試概括每一個段落的大體意思。

精讀文章,然後回答問題組:

1、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2、為什麼在自然條件下的生物遷移不會造成生物入侵的現象發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紹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如果有,請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五、佈置作業

【課後記】

本文教師通過問題組的形式幫助學生解讀全文就好,通過課文聯繫實際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培養學生的環保科學意識。

《生物入侵者》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説明順序,概括説明要點,體會文中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掌握説明順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難點】

瞭解“生物入侵者”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為人類造成的損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視頻“不速之客──貓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認真聽讀課文,獲取相關信息:

⑴通過剛才的閲讀,你獲得了哪些關於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明確:⑴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

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

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⑴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三、局部揣摩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件中“課文練習”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組為單位,根據已有資料,簡介一種生物入侵者(姓名、來源、特點、危害等)並針對其特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學習成果。教師啟發思考:預防、治理、利用。

五、總結提升

一枝黃花有可能讓我們的城市或鄉村“盡帶黃金甲”,薇甘菊將吞掉伶仃島,水葫蘆欲使雲南滇池死掉,飛機草要霸佔西雙版納,大米草在毀掉海邊灘塗……據統計,我國已有外來雜草107種,外來害蟲32種,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農林業經濟損失達574億之多。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在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為抵禦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佈置作業

蒐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對生物入侵的認識,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生物教學設計9

課前解析

關注文體特徵:《表裏的生物》是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現時間詞語,如:“小時候”“一天”“許多天”“以後”“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變化。

關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以兒童的思維認識世界,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好奇心強,愛觀察,善思考且比較執着的孩子形象。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時要聚焦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要找出依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關注文中插圖:文中插圖畫的是父親把表蓋打開,“我”睜大眼睛興奮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裏的美麗而神祕的世界,也表現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關注文章結尾:文章結尾處,“這樣的話我不知説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不説了”,“這樣的話”指什麼?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想自己是否也説過類似的話。為什麼不説了?品味其中藴含的情感,體會告別童年的悠長滋味。

關注字詞:“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應予以重點指導。提示學生注意筆順、筆畫,注意結構安排。“脆”字要提示右邊的“危”字,最後兩筆是橫折鈎和豎彎鈎。“璃”右邊筆畫較多,書寫時要寫得緊湊,注意“離”的筆順,以及最後兩筆是撇折和點。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説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重點

1.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説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難點

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找懷錶》,激發閲讀興趣

1.導入新課: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一個《找懷錶》的故事,請大家認真聽,想一想,農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樣找懷錶的?這個小男孩為什麼能找到懷錶?

預設1:文中農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幾乎把馬廄翻遍了也沒有找到懷錶,小男孩進去之後什麼都沒做,只是靜靜地坐在地上,慢慢地聽到了滴答滴答的聲音,於是循着聲音找到了懷錶。

預設2:農夫和其他的孩子沒有方向亂翻,小男孩善於思考,根據懷錶能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的特點,循着聲音找到了懷錶。

2.組織交流: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預設: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後行,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過渡:為什麼懷錶會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呢?我們今天學習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表裏的生物》。

教師板書課題:16.表裏的生物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導入,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善於思考,同時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讀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勾勾畫畫,梳理文章內容。

2.集體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課文大意。

(1)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我們按文中出現的順序交流一下勾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並圍繞課題説一説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

預設1:文中出現的第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小時候”,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發出聲音,為什麼父親的懷錶會發聲呢?

教師引導:請同學快速瀏覽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麼原因讓“我”有這樣的疑問?不難得出結論:兒時的生活環境和“我”當時對於聲音的認識,引發了“為什麼父親的懷錶會發聲”的好奇和疑問。

誰能再來簡練地説一説:,在“我小時候”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小時候好奇:為什麼懷錶會發聲?)

預設2:文中出現的第二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一天”,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猜想:有個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裏,不許小孩子動。

教師引導:哪幾個自然段是對這“一天”發生的事情的描寫?這部分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天猜想:表裏有生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劃分結構段,梳理文脈,同時關注人物的心理和語言描寫,為下節課感悟人物形象做鋪墊。)

預設3:文中出現的第三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過了許多天”,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打開懷錶讓“我”看,但不讓動,“我”看到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擺動。

教師引導:你有過“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這樣的經歷嗎?父親打開懷錶後,“我”看到了什麼?你知道“我”當時的心情嗎?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過了許多天打開懷錶,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設計意圖:很多人在童年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體會“我”對身邊現象的好奇和關注。)

預設4:文中出現的第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此後”,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的解説印證了“我”的猜想:表裏有一隻蠍子。但又有了新的疑問:為什麼要把蠍子放在表裏?最後“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學生回答這個時間點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師要及時追問。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此後印證猜想:表裏有蠍子。自己解答新的疑問。)

教師引導:“過了許多天”和“此後”父親多次打開懷錶,通過“我”的觀察和父親的講解,才印證了“我”的猜想。這兩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可以劃分為一部分內容。

預設5:文中出現的第五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後來”,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見人就説父親的表裏有個小蠍子,不知説了多久才不説了。

教師引導:為什麼“我”後來不説了?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後來見人就説表裏有蠍子,再後來就不説了)

(2)請同學們結合板書梳理文章內容,先在小組練習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本文的段落較多,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步進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聯繫課題,概括在這些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藉助板書這個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學生字新詞

1.學生自學

提出學習要求:請同學們給生字注音,每個字抄寫兩遍,每個字口頭組兩個詞,如果有成語的,可以再組一個成語。在自學的過程中,你認為哪裏需要老師講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請勾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

2.集體交流

教師指導學習:

(1)“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請同學們注意筆畫和筆順,同時看一下每個字的結構安排。“蟲”字旁不要寫得過大,“蟋”右半邊的上半部分與蟲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邊的“十”要托住上邊的部件。我們跟着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2)“脆”字最後兩筆是橫折鈎和豎彎鈎。我們跟着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3)“璃”筆畫較多,書寫時要緊湊,注意“離”的筆順,最後兩筆是撇折和點。我們跟着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把這四個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寫三遍,注意關鍵筆畫和字的筆順。

四、課後作業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讀了《表裏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發現文章中的“我”和我們有不少類似的地方,你認為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課下再讀書,並寫上批註。我們還學習了生字詞,請大家書寫課後詞語各兩遍,利用工具書查找不理解的詞並記錄在書上。

五、板書設計

16.表裏的生物

小時候好奇:為什麼懷錶會發聲?

一天猜想:表裏有生物。

過了許多天打開懷錶,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此後印證猜想:表裏有蠍子。解答新的疑問。

後來見人就説表裏有蠍子,再後來就不説了。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裏的生物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從總體上對微生物進行概述。大體編寫結構是: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尋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認識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發展史和概貌。

預期學習結果

1、 能夠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並做好觀察記錄。

2、 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佈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3、 瞭解列文虎克世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觀察、人事微生物。

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教時

1 課時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放大鏡、顯微鏡、燒杯

學生準備:抹布、水樣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觀察水樣

引導學生取出水樣,交流水樣的採集地點,肉眼觀察的發現和想進一步瞭解的知識。

二、用顯微鏡觀察水樣

帶領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並嘗試用顯微鏡觀察水滴裏的生物。

三、認識微生物,瞭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顯微鏡觀察水滴之後的發現,用語言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現象。瞭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瞭解微生物的分佈情況。

1、出示水樣,要求學生把採集的水樣由瓶子倒進燒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潔。

2、請學生觀察水樣。

3、教師質疑學生髮現:水滴裏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見的小顆粒外還有有其他的嗎?藉助什麼來觀察可能會有收穫?

4、教師示範用法。強調輕拿輕放。

5、教師強調: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6、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7、簡單介紹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麼證明他們的存在?

1、倒水

2、學生有序觀察觀察,然後進行交流。

顯微鏡:

目鏡(對着眼睛)

物鏡(對着標本)

載物台(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

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3、生按順序進行觀察,並做好記錄。

4、小組彙報交流,選取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觀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特點。

6、學生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7、請學生小組為單位課後解決。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設計説明

《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棲的事情。

本課教學目的及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生物界這一有趣的現象及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由於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且內容淺顯,因此設計教學時以自學為主,讓學生利用學過的方法進行自學,有困難的`同學可合作學習達到學習的目的。為了激發學習興趣,我首先抓住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誰與誰共棲,有那些有趣的現象,共棲的原因等,然後讓學生通過已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從文中找到答案。當所有的問題解決以後,“什麼是共棲”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鼓勵學生查閲書籍或上網蒐集其它生物共棲的現象的資料,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最後一個環節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通過學文後説説你最想説的一句話,引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這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思想以及激發積極閲讀課外書籍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種生物共棲現象,弄清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種共棲現象,弄清它們共棲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什麼是共棲。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蒐集其他生物共棲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説明 一. 激趣導入

1. 導入新課

2. 板書質疑

3. 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例:什麼是共棲,誰與誰共棲,有哪些有趣的現象,共棲的原因等。 從題目入手總領文章主要內容 二. 自主學習.

1. 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1) 運用學過的方法讀懂課文

(2) 以表格式進行摘錄

(3) 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

2.交流學習情況

3.回答什麼是共棲 學生自學,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並按要求做筆記 。

引導學生通過所填表格總結併發言。

生物共棲指不同物種間互惠共生的現象。

三.知識拓展

交流蒐集到的資料 學生繼續填寫表格,進行知識積累 加強學科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鍛鍊查閲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人文教育

1. 學習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現在,你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説給大家聽。

2. 把你最想説的那句話寫在表格的旁邊,並表格貼在讀書筆記本上。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分析

《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一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葉綠體內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本節內容是對第3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學習光合作用原理和應用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説出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2)説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1)通過“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操作,培養學生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通過聯繫知識與生產實踐的關係,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熱愛,分析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的聯繫,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難點:對實驗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離過程。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平有差距。有些學生對於毛細吸管怎麼用都不清楚,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對於研磨和過濾等操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但紙層析法是首次接觸,需要教師指導並藉助動畫給予直觀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綠葉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初步把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步驟。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兩人一組,實驗室內教學。課前打開實驗室門窗通風,課前準備好綠葉、濾紙條、紗布等材料用具,配製好層析液。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首先提問:

(1)萬物生長靠太陽,那麼,太陽能是怎麼轉變成生命活動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又依靠什麼進行光合作用呢? (葉綠體)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後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呢?已經佈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説出來。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綠葉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師:大家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好,看得出課前認真預習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解決這些問題。多媒體展示實驗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點講解實驗原理,強調提取色素和分離色素的不同,其中紙層析法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着重講解,通過f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共3頁,當前第1頁123

學生明白原理後教師繼續和學生分析説明實驗步驟,強調實驗注意事項,提出思考問題,佈置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兩人一組,分工合作。並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思考討論所提出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

(1)研磨時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2)過濾時,用尼龍布而不用濾紙的原因是什麼?

(3)濾紙條為什麼要剪去兩個角?

(4)層析時燒杯要加蓋,為什麼?

(5)為什麼要重複畫濾液細線?如果只畫一次會怎麼樣呢?

(6)為什麼濾液細線不能觸及層析液?如果接觸了又會怎麼樣呢?

(7)濾紙條上出現了幾條色素帶,其排列順序怎樣?寬窄如何?這説明了什麼?

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課堂實錄),

等學生分組實驗進行到濾紙條在小燒杯中進行層析時,組織學生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交流實驗前提出的思考題,進行師生交流。交流到第七個問題時,正好實驗結果也就出現了,這時找學生展示自己濾紙條上的實驗結果,並讓學生交流觀察自己濾紙條上的結果,教師展示結果比較好的色素帶,總結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及顏色等知識。色素的種類及其作用

胡蘿蔔素(橙黃色)

類胡蘿蔔素

(含量1/4)葉黃素(黃色)

葉綠體中的色素

葉綠素a(藍綠色)

葉綠素(含量3/4)葉綠素b(黃綠色)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能深入領會實驗原理,有利於掌握操作要領;通過提出探究思考題,注重了試驗的探索性;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操作過程,解決了課本中提出的“不能”、“注意”等的原因,從中找到了成就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大有提高。這時進一步提出問題:我們分離出了綠葉中的色素,那麼這四種色素對光的吸收有什麼差別嗎?

探究二:綠葉中四種色素對光的吸收有什麼差別嗎?

讓學生觀察多媒體白光通過三稜鏡和白光先通過色素濾液再通過三稜鏡的光譜情況,對比思考色素對光的吸收情況,從連續光譜中可以看到不同波長的光被吸收的情況,並給出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的吸收光譜,學生很容易得出色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然後給出探究二的思考題:

(1)葉片呈現綠色的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許多植物到了秋天葉子就變黃了?紅葉是怎麼回事呢?

(3)温室的頂棚用紅色玻璃還是綠色玻璃好?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師生總結。(課堂實錄)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的對比給了學生一個感性認識,通過看圖,提高了學生對圖表的分析能力。通過聯繫生產實踐進行拓展,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

探究三:捕捉光能的.色素存在於細胞中什麼部位呢?

簡單介紹前面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然後多媒體展示葉綠體的結構。這時提出問題:色素具體分佈在葉綠體的什麼部位呢? (類囊體)

設計意圖:本部分知識很簡單,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細胞器來掌握。

探究四:葉綠體的作用僅僅是吸收光能嗎?

多媒體flash動畫展示資料分析中恩吉爾曼的實驗。通過實驗分析得出葉綠體的功能,並討論恩吉爾曼實驗的巧妙之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讓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原則,提高生物學的科學素養,通過對葉綠體結構和功能的學習,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共3頁,當前第2頁123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那麼,光合作用是如何進行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光合作用探索的歷史。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着重分析科學家是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得出恰當的結論的。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閲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

1.色素的種類

2.作用

(二)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是課本上重要的學生必做的實驗,四種色素與後面要學的光合作用過程聯繫非常密切,所以在實驗室上這節課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雖然準備實驗很麻煩,但提高了課堂效率,不用再另找時間做實驗。學生分組實驗併合作探究,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重點內容——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並通過親身實踐進一步領會了實驗原理紙層析法,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色素的提取分離過程,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也提升了生物學的科學素養。整堂課學生求知旺盛,複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親自動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需要學生做的實驗必須做,時間長了不做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明顯下降,同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分析拓展能力。在小組的合作實驗中,實驗能力強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好,實驗能力弱的學生就差一些。所以教師要着重強調實驗的規範性,特別是實驗儀器的使用。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以及結合自身經驗,提高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小組活動,樹立團隊合作的意識。

小編微信上曾經推送過一篇文章《生動理解教學三維目標》,如果不瞭解回覆【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2.理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難點:

理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分類。

教學用具

各種常用藥物説明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運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體不適或諸如感冒、腹瀉之類的小病困擾時,通常都是怎樣處理的?引發學生熱烈的討論。隨後再次發問,詢問學生是通過什麼渠道獲得這些用藥常識以此來對症下藥的。我們在使用這些常用藥時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以此通過這種方式,引出本節所學內容。

(二)新課教學

安全用藥

(1)通過學生對自己常用藥的交流介紹,增加常用藥及安全用藥的使用常識

承接導入的`談話內容,教師再次通過問題,引發學生回答。

①我們平常用過的藥有感冒藥、消炎藥,還有哪些呢?

②這些病一般都是哪類?治療什麼病的?(屬於治療傷風、感冒、咳嗽、頭痛、牙痛等。)

③這些藥有什麼共同特點?(主要用於治療或緩解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

④這些藥物我們一般在哪可以購買到?(醫院、藥店、大超市)

(2)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出非處方藥。(同學們提到的這些家庭中常見的藥物,都是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説明服用的藥物,我們稱之為非處方藥。)隨後教師要求學生通過閲讀教材有關非處方藥的説明,共同討論、交流,談談對於非處方藥的瞭解。

隨後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憶有關處方藥的用處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頑疾,在家裏也放有一些常備藥,那麼這些藥與之前的非處方藥又有什麼不同呢?)教師提出問題之後,順勢引導出處方藥的學習。(像同學們剛才提到的一些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藥物必須在醫院憑醫生的處方才能獲得,或憑處方由大的藥店購得,他們和我們剛剛學到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叫它“處方藥”)隨後要求學生找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不同與相同。

(三)作業交流

引導學生從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找有關安全用藥的資料,在下次上課時組織學生交流學習。並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一些急救常識,你都會些什麼方法?請同學們提前學習一種或幾種急救方法。下節課我們一起進行交流學習。”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是一類結構簡單的低等多細胞動物。

(2)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3)識記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活體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觀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過了解渦蟲的生活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講究衞生和養成良好衞生習慣的重要性。

(3)通過理解日本血吸蟲適於寄生生活的`特徵,進行“生物體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對水螅的觀察,培養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2)通過了解日本血吸蟲的生活史,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講究衞生和養成良好衞生習慣的重要性。

4、重點難點:

1、水螅的形態結構和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

2、渦蟲和華枝睾吸蟲形態結構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徵

3、準備活體水螅是上好本課的關鍵和難點。

5、教具準備:

水螅縱切切片、顯微鏡、放大鏡、教學軟件。

6、課時安排:

本章參考課時2課時。

7、鞏固練習

(可提示詳細出處或加附頁)

同步練習第一節

第一節

8、

一、腔腸動物——水螅

1、生活環境:淡水中

2、形態體色:乳黃色或淺褐色

3、生殖:出芽生殖或產生生殖細胞

二、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及其主要特徵

1、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食用、藥用、觀賞、石油

2、主要特徵: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三、扁形動物

(一)渦蟲

1、生活環境

2、形態結構

3、生活方式

(二)豬帶絛蟲

(三)華枝睾吸蟲

(四)日本血吸蟲

四、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及其主要特徵

1、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主要特徵:身體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9、課後反思

這兩類動物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説絕大多數是陌生的,所以結合生動的課件講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1、綜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國中生物教學的傳統內容,集合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為一體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大綱教學還是新課標教學都要求教授的內容。在前面學習了“綠色植物的生理現象——光合作用”之後,又一植物體生理知識,同時也是集重點和難點為一體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又能進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提升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係的實質性的認識。

2、教學目標:

課標對於此內容的知識要求是:“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隸屬於瞭解的水平,能夠達到識別、回憶、舉出實例即可。

即:“説明呼吸作用的過程。”

“闡明有機物對於植物體的作用”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以及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知識的類比能力。

滲透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引導合作意識。

3、知識主線: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偏離以下主線。

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到種子呼吸的三種表象:呼吸放熱、呼吸吸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應式)

分析呼吸的意義(實質)闡述呼吸作用在生產和生活的應用《思考》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踐活動。

4、難點、重點分析:

實驗設計。

呼吸的概念和實質。

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際應用的理論依據。

由表象呼吸的過渡到概念和實質。實驗中涵蓋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係。實際應用中的理論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定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視教學的達成度要以學生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論教學的時效性也應以學生為主要的驗證尺碼。如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範圍和性情趨向,那麼教師的教學就會失去方向而變得徒勞,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準確、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和必要過程。

2、知識基礎:雖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這部分內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級上冊講述。學習的羣體是剛剛跨入國中的學生,國小隻是通過實例,較表淺的瞭解到植物的呼吸現象,前期的知識儲備有限。

3、能力定位:觀察力可以,但是對於較為抽象的實質性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培養,尤其是同類知識的類比能力,內在關係等的分析還需藉助教師的指引和幫助。

4、性情特點:性情趨向活潑、熱情、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學習中的障礙擊退,學習中的依賴情緒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度,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學生熱衷的層面這些都應是教師課前瞭解的方面。

5、教師自身分析:由於實際教學經驗豐富,善於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和溝通,所以能較好的駕御開放式的課堂。

三、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基於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改的理論依據,將本節課基本定位為:開放性、實踐性強、具備一定知識容量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生會做的、能做到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但決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

2、基本方式: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動手操作,引發爭論,互助學習。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生生互平,組祖互評,師生互評。

3、難、重點的突破:

藉助學生已有知識突破難點,層層深入。由表象引發推測,藉助已有經驗思考推測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而探討實

重點以不同的呈現形式多次重複,加以鞏固。

4、幾個關鍵:

(1)、{導入}的創設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維量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2)、{氛圍}的創設要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全體積極參與、輕鬆和諧的氣氛。儘量給學生減少壓力,用評價激勵學生。

(3)、{師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師對學生態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師和藹、機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學生。

5、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教師在課前帶領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裝置準備好。

(一)導入:用一生活實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內是否科學?”

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生活經驗或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不科學的原因,逐漸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現象,引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與人一樣,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設計實驗:滲透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這個環節要充分放給學生,包括給學生的思維空間要充分、時間要充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實驗方案設計稿,強調合作意識,注重集體的智慧。結合學生的特點,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畫示意圖,使學習的形式靈活、多樣。為了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每小組自選一個方面進行實驗設計即可。這時教師要真正深入到學生之中,瞭解學生,也可以與他們共同設計,體現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展示、交流、觀察、提升、延伸:

1、依據兩個不同的研究內容,用實物投影儀,讓學生展示實驗方案設計稿,體現生生互動,其他學生就實驗的可行性、合理性進行評價。

預測:學生也許會在以下三個方面遇到困難,而不能考慮周全。

(1)實驗材料的選擇。

實驗,當場操作,演示實驗結果,其他學生質疑。學生可能會存在以下疑問:

(1)為什麼用“活種子”和“死種子”?

(2)為什麼用四個保温瓶?

(3)這時學生遇到了學習障礙,教師的點撥要及時到位。

3、及時滲透實驗基本思想——“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説服力。同時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實驗的變量?四個裝置研究了三個問題,這種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此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4、關於植物呼吸釋放熱量是學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新鮮的綠葉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課上讓學生將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覺到微熱。為進一步引申實驗和理解呼吸的含義打下基礎。

5、讓學生總結植物呼吸現象,教師用板書彙總,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礎。切忌在教學中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的總結,學生能力培養與知識掌握同等重要。再回歸到導入的實例中,使學生真正明確,夜晚卧室內的植物呼吸會與人爭奪氧氣,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因為以上問題的研究,是由導入的實例引發而來的,所以要前後呼應。

6、提升、引申-:假如用綠色植物的葉做為實驗材料應怎樣進行?並且注意什麼?引發學生討論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過渡到實質是個難點,雖然七年級的.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的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徹,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就可以降低難度。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釋放的熱量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能量來自於有機物。

2、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要在氧的參與下,有機物釋放能量後,要產生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實質:教師設問:植物為什麼呼吸?學生討論?

預測:植物呼吸是為了釋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為了釋放熱量;

教師指導:用實驗室的材料“活種子”引導學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是生命的特徵。生命活動的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初呼吸的實質。進而學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細胞呼吸”,呼吸是每時每刻都進行的。這樣難點就突破了。

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完成,但是學生是否能進一步的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還要通過運用來驗證和鞏固。因此題目的選擇要注重培養學生辯證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於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際應用從“促進呼吸和抑制呼吸”兩個角度去分析。

“促進呼吸強調旺盛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夠呼吸要為其提供利於呼吸的條件”。

“抑制呼吸要強調減少有機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環境條件”。

(六)知識內在聯繫:重點就是理解光合與呼吸作用的關係。還是應從實質入手,從能量進行分析。教學方式以學生分析為主,也許學生只是從淺層面分析,但是教師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導,使學生最終理解光合與呼吸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獲取生命活動的動力不可缺少的兩個密切象過渡過程。也許此部分的內容在本節課沒有時間完成,可以佈置學生課後思考。第二課是在進行探討。

(七)鞏固提升:

1、設計可行的小實踐活動--------選擇同樣成熟的水果兩個,一直只放入冰箱儲存,另一隻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腐敗)。幾天後感受水果的口味變化。

2、習題的選擇要少而精,多層面訓練,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

四、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於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儘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由於受教材的限制,一節課完成教學流程的七個過程,相對來説容量較大,往往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在銜接上不太從容,感覺較倉促。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通過對知識的內在聯繫的探討和分析,同類知識的類比和從新組合,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但是由於學生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一節課的效果不是太明顯,但是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最終會達到理想的結果。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後地闡述各自的設計方案,顯示了極大的探究熱情,智慧的火花隨處可見。但是,在實驗原理的領悟和實驗步驟的設計方面暴露出許多的漏洞,表現出七年級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侷限性並存,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待於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需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完善設計。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實驗設計水平,一次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既注重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態度,更應注重學生獲去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力培養。

注重生生參與、師生交流、平等和諧,學生合作學習,共享集體智慧是本節課的重要培養目標。雖然師生間較陌生,由於教學過程較合理的設計,所以學生和教師很快的進入了狀態,形成了融洽的課堂分為,但是還是有些學生放不開,較為拘謹,也許與平時缺少此方面的訓練有關。

本節課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又不拘泥於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後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雖然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較幼稚、分析能力較浮淺,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教學永遠是件遺憾的事情,絕對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是會有不斷創新的課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