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感覺知識

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心理的一門學科。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的感覺知識的內容吧!

心理學的感覺知識

  心理學的感覺知識

一,知覺的定義

對客觀物體的個人屬性的認識是感覺,對同一物體所產生的各種感覺的結合,就形成了對這一物體的整體的認識,也就形成對這個物體的知覺。

知覺是各種感覺的結合,它來自感覺,但高於感覺。現實生活中很難有單獨存在的感覺,只有在實驗室裏才把感覺當成獨立的心理現象加以研究。比如,我們看到1個蘋果,我們不僅知道它是圓的,紅的,還知道它是涼的,光滑的,吃起來 酸甜的,它離我們多遠,在什麼方向上。

二,知覺的基本特性

1,整體性

給你畫個半圓,藉助於過去的經驗,你可以感知到整體圓形,這個就是知覺整體性的表現。

2,選擇性

網絡上面經常有很多測試圖,不同角度,不同重點看到的東西的不一樣的。這種叫做知覺的選擇性。

3,恆常性

不同距離看1個人,遠近大小,不會影響你對他高度的認知,不會站的遠就覺得他人矮了,這個就是大小知覺的恆常性。當然還有其他恆常性,比如形狀,顏色,明度,運動等等。一個方塊高速360旋轉,你不會覺得他是圓的。但是恆常性的發生是有條件的,比如超過這個條件,恆常性就不存在了。比如,80米外就超出視覺判斷距離的限度。所以位於遠距離,且沒有可以參照的物體時,對他大小知覺就不準確了。

4,理解性

人們總要用過去的經驗對其加以解釋,並用詞把它揭示出來 特性叫知覺的理解性。比如一朵雲彩,你覺得像套馬軒的漢子,你威武雄壯。。。不好意思説錯了。你可能覺得像一匹馬,那麼你越看就會越像。

知覺的種類

一,空間知覺

對物體的大小,形狀,距離,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叫空間知覺。所以,空間知覺就包括大小知覺,形狀知覺,距離知覺,方位知覺。

1,大小知覺

大小知覺是由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的視像的大小,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以及周圍參照物等因素決定的。在形成大小知覺的時候,運動覺和觸摸覺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觀察者的經驗知道,在距離相同的條件下,看到的東西越大,物體越大。同一個東西,在不同距離下,越遠越小,越近越大。

2,形狀知覺

視網膜提供了視覺信息,視線沿着物體邊界的掃描運動提供了動覺信息,手的觸摸提供了觸覺信息,這些信息結合形成了形狀視覺。

雖然你看到的杯口是橢圓的,也不需要你去觸摸,你也知道它杯口其實是圓的。

3,方位知覺

方位知覺是對人或物體的空間位置與方向的知覺。動物和人都具有方位知覺的能力。例如,信鴿從千里之外能準確飛回自己的老窩,人能分辨上下、前後、左右等。

方位知覺是各種感覺協同活動的結果。不同物種在方位知覺中憑藉的感官不完全相同。例如,鴿子主要是受地球磁場的影響,蝙蝠主要依靠回聲定位,而人則主要是使用視覺和聽覺來辨別方位。

4,距離知覺

距離知覺也就是深度知覺和立體知覺。外部世界在視網膜上的投影是平面的二維視像,但卻能被知覺為三維的圖像,並對圖像的遠近距離作出正確的判斷。這些使人產生距離知覺的線索有以下幾種。

(1)肌肉運動線索。①調節:人眼在觀察對象時,為了在視網膜上獲得清晰的視像,水晶體必須作出調節變化。看遠處的東西,水晶體要扁平;看近處的東西,水晶體要凸起。水晶體曲度的變化是由睫狀肌的收縮和放鬆來控制的,睫狀肌的動作衝動就為辨別物體的距離提供了一個線索。但是眼睛的這種調節只在幾米

(1~2米)內有效,而且也不精確。這是深度知覺中眼睛的調節作用。②輻合:眼睛在看東西時,兩眼的視軸要指向所看的東西,這樣雙眼的視軸必須進行一定的輻合運動,看近物時視軸角大,看遠物時視軸角小。這樣控制雙眼視軸輻合的眼肌運動就向大腦報告了關於對象距離的信號,用以判斷物體的距離。使用視軸輻合線索的個體差異很大。例如,一項對25名被試的實驗發現,約有13的人很少使用輻合來判斷距離。這是深度知覺中雙眼視軸輻合的作用。

(2)單眼線索。①對象重疊:一個物體部分地掩蓋了另一個物體,那麼,遮擋物體被知覺為近些,被遮擋物體被知覺為遠些。②線條透視:線條透視是由於空間對象在平面

(視網膜)上的幾何投影造成的。近處物體所佔視角大,在視網膜上的投影也大;遠處物體所佔視角小,在視網膜上的投影也小。看起來向遠方伸展的道路兩側趨於接近。線條透視的這種效果能幫助我們知覺對象的距離。③空氣透視:物體反射的光線在傳送過程中是有變化的,其中包括空氣的過濾和引起的光線的散射。一般來説,遠處的物體顯得灰濛濛、模糊,近處的物體顯得明亮、清晰。據此,也可以推知物體的距離。④相對高度:在其他條件相等時,視野中的兩個物體相對位置較高的那個,就顯得遠些。⑤紋理梯度:這是指視野中的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發生有層次的變化。例如,眼前的牆磚投影大、密度小,而高處的牆磚投影小、密度大。⑥運動視差:當觀察者與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做相對運動時,遠處的物體移動慢,近處的物體移動快,這就是運動視差。雖然實際上兩個物體在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運動,但人們往往覺得近處的物體比遠處的物體移動角速度要快。這種角速度的差異也構成了深度知覺的一個線索。

(3)雙眼線索。由於人的兩眼相距6~7釐米,因此兩眼同時看同一個物體,兩眼的成像並不一致,左眼看到的左邊多一點兒,右眼看到的右邊多一點兒,這種差異叫雙眼視差。由於這兩個不同的視覺信息,最後在大腦皮層的整合下合二為一,就造成了對象的立體知覺和距離知覺。雙眼視差是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

二,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人對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時間知覺有四種形式。

(1)對時間的分辨。例如,先吃飯,再午休,接着去上課,能夠按時間順序把這些活動區別開來,就是對時間的分辨。

(2)對時間的確認。例如,知道今年是2006年,去年是2005年等。

(3)對持續時間的估量。例如,知道這節課已上了一刻鐘了,這門課程已開了兩個月了等。

(4)對時間的預測。例如,知道再有十天就要參加英語等級考試了,兩個月後就是寒假等。

1.時間估計的依據

由於對時間只有在事件進行之後才能作出估計,因此,知覺時間必須通過各種媒介間接地進行,這些媒介包括以下幾種。

(1)自然界的週期現象。太陽的升落、晝夜的交替、月亮的盈虧、四季的更迭等週期出現的自然現象,為我們估計時間提供了中介。在計時工具沒有發明之前,人們主要是根據這些現象來估計時間的。例如,日出為晨,日落為暮,晝夜交替為一日,月盈月虧為一月,四季更迭為一年等。

(2)有機體的節律活動。人的很多生理活動是有節律、有周期性的。例如,呼吸每秒約16次左右,心跳每秒為65次左右,進食4~6小時後會產生飢餓感等。人們依據自身的節律活動可以估計事件延續的時間。例如,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飢餓感,大體估計該是晌午了;根據身體疲倦的程度,大體估計夜已深了。身體組織的上述節律活動又叫生物鐘,為人們提供了關於時間的信息。

(3)已認識的計時工具。在失去客觀標誌即時間媒介時,估計時間會發生錯誤。例如,在陰雨天就無法藉助太陽的方位來估計時間,這時容易產生時間的錯覺。而且藉助自然媒介和機體媒介的時間知覺也只能是一種估量,難以精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還可以藉助日曆、時鐘、手錶等計時工具來準確、獨立地判定時間。

在時間知覺中,人的估計誤差和個別差異很大。一般而言,人對於1秒左右的時間估計最準確,短於1秒的時間常被高估,長於1秒的時間常被低估。同時,時間知覺的個體差異也十分明顯,有經驗的運動員能以精確的'時間感來控制動作的節奏,有經驗的教師能準確地把握授課的時間分配和教學進度。

2.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

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1)感覺通道的性質。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覺最好,觸覺其次,視覺較差。

(2)事件的數量性質。在一定的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越多,性質越複雜,時間估計得越短。反之,人們傾向於把時間估計得越長。例如,同是一節45分鐘的課,如果內容豐富,饒有趣味,學生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相反,如果內容貧乏,枯燥乏味,學生會覺得時間過得真慢。在回憶往事時恰恰相反:同樣一段時間,經歷越豐富,越覺得時間長;經歷越單調,越覺得時間短。

(3)主體的興趣情緒。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不覺得時間的延續,從而產生對時間的低估;相反,人對自己沒興趣的事情,會覺得時間流逝緩慢,從而產生對時間的高估。在期待某種事件時,會覺得時間過得真慢;在力圖逃避某種即將發生的事件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三,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是人腦對物體空間位移的知覺。物體的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中進行的,因此,運動知覺跟空間知覺、時間知覺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

運動知覺對動物和人的適應性行為有重要意義。它為動物提供了獵物和天敵來臨的信號,貓捉老鼠、虎捕小鹿,成功的捕食依賴於對獵物運動速度的正確知覺。它也為人類正常的生活與工作提供了前提條件。例如,行人穿越馬路,既要估計來往車輛的距離,也要估計它們行駛的速度;球場上的接球與傳球,也都離不開對物體運動速度的正確估計。運動知覺也是通過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實現的,並且十分複雜,實際運動的物體可以被知覺為運動的,實際不動的物體也可以被知覺為運動的。這樣,運動知覺就分為真動知覺和似動知覺。

1.真動知覺

真動知覺是指物體發生實際的空間位移所產生的運動知覺,即物體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連續位移時,人所產生的物體在運動的知覺。運動知覺直接依賴於對象運動的速度。如果物體運動得太慢,人是感覺不到它的移動的,例如手錶上時針的運動、自然中花朵的綻放等。如果物體運動得太快,人同樣感覺不到它的移動,例如電風扇的葉片、高速轉動的車輪、宇宙中光線的穿越等。

人們知覺到的物體的運動速度與實際的物體的運動速度常常很不一致。這種現象跟觀察者與運動物體的距離有關。運動物體距離近,看起來運動快;運動物體距離遠,看起來運動慢。這種現象也跟運動物體所在的空間有關,物體在廣闊的空間運動看起來慢,物體在狹窄的空間運動看起來快。這種現象還跟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在垂直方向上運動比在水平方向上運動看上去速度要快得多。

2.似動現象

似動現象是將實際不動的物體知覺為運動的,或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似動現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種。

(1)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人就會感覺到一個刺激物在向另一個刺激物做連續運動,這就是動景運動。例如,給被試呈現兩條直線,一條水平,一條垂直。當兩條直線呈現的時距低於30毫秒時,人們感覺到兩條直線是同時出現的;當兩條直線呈現的時距高於200毫秒時,人們感覺到兩條直線是相繼出現的;當兩條直線呈現的時距為60毫秒左右,人們感覺到一條直線在向另一條直線運動。電影和霓虹燈都是按照動景運動的原理製成的,其實質在於視覺後像,即在視覺刺激消失後,感覺仍保留一段時間而不立即消失。

(2)誘發運動。由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使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叫誘發運動。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對靜止的,而浮雲是運動的,可是,由於浮雲的運動,使人們感覺到好像是月亮在雲朵間穿行。許多電影的特技鏡頭就是利用誘發運動的原理來拍攝的。

(3)自主運動。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間緊盯一個燃燒的煙頭,過一段時間後,便會感覺它似乎在不停地遊走,這就是自主運動。自主運動的產生與黑暗中失去周圍空間的參照系,從而使光點的空間位置不確定有關。同時,它也與人的個性相關,場依存的人比場獨立的人更易產生自主運動的知覺。

動景運動、誘發運動和自主運動都是似動現象,因為人所感覺到的運動都不是物體在真正發生位移。因此,似動現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運動錯覺。

四,錯覺

錯覺是對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知覺。錯覺不同於幻覺,錯覺是在客觀事物刺激作用下產生的一種對刺激的主觀歪曲的反映。

兩千多年前,人類就已發現了錯覺現象。在中國古書《列子》中就記載有兩小兒爭論太陽大小的論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這裏的近如車蓋、遠似盤盂的現象就是錯覺現象。

瞭解錯覺對人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在建築設計服裝設計、圖案設計、室內裝飾中巧妙地利用錯覺原理能引起良好的心理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舒暢愉悦。另外,飛行員在海上飛行,由於水天一色,失去了環境中的視覺線索,很容易產生“倒飛”現象;學生在學習立體幾何時,容易輕信圖形的表面知覺。這些都是要加以克服與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