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列出积累清单,明确积累的内容与目标。

经典文化积累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胸有成竹,列出清单便是一个有效举措。为此,教师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把整个教材这出现的古诗词罗列出来,弄清具体篇目和分布情况,同时把《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加入自己觉得需要积累的篇目,这样,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积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开启学生的悟性,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国小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就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像《诗经》这样的古诗,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国小生很难理解的,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要抓住这一天性,增大他们的背诵量,就像牛吃草,先吞下去,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但仅仅是有所感悟,即感悟的不是很多,不是很明白,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浅显易懂,真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时,不妨先看图说画,再学文,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4.理解式背诵。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讲究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清醒所教内容从何处来,又必归于何处,将会发挥怎样持久的作用,体现智慧地教学,灵活地调动多样的教学手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大法。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歌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诵。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听诗中感知诗歌基调和节奏,初步欣赏诗歌之美。所谓把握基调,就是朗读时表现出诗歌的基本感情倾向,采用合理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变化,就能形成朗读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去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只要做好示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朗读示范,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的模仿读,能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生反复诵读,就会把诗歌的情与境慢慢地意会出来,传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