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导语:将《挪威的森林》读完,发现它着实是一本平静的书。可是细细想来,这种平静好像是一种假象,就像湖面上的薄雾,似静非静,你永远不知道它所遮盖的湖下是怎样的状态。

读《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读了两遍2017年6月23日《作家文摘》随笔版第三篇文章“我和小确幸之间,只差一只猫儿”后想再读一遍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是因为这篇文章作者史未的第一句话“因为喜欢《挪威的森林》,一口气读了不少村上春树的作品,包括一些记录日常的散文随笔。”还因为读第二遍时才觉出这位作者是女性。她写自己与有深度恋猫癖的村上春树很相似。小时候养过蚕的作者和蚕在一起与村上春树和猫在一起那种变成猫的一部分的感觉一样也有变成蚕的一部分的感觉;如果忽然哪天早晨发现蚕不在了也有村上春树那种一整天心都是空荡荡的感觉;只是作者把村上春树在猫身边“翻身一躺,闭上眼睛,将所有思绪从脑袋里赶出去”的感觉变成躺在蚕身边眼前挥之不去的全是酸梅粉动物饼干棉花糖。作者描写到位程度并不比村上春树差,甚至超出村上春树。因此我和读了两遍“我和小确幸之间,只差一只猫儿”一样也想再读一读《挪威的森林》。

过去的三个星期吃喝拉撒睡之余读完《挪威的森林》。

在我的脑子里以前读《挪威的森林》就跟没读一样,比走马观花还走马观花。这次下马观花观到村上春树那些花花事也没让我上升到喜欢《挪威的森林》。

有不少介绍《挪威的森林》的文章说:村上春树描写平淡无波的日常生活细节唤起的生活氛围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年轻人的心声。

由于我很浅所以我没看到那么深的内涵,只看到书中主角渡边很有我不爱交往的影子。渡边因怕失望,不想勉强去交朋友,在他的世界中,朋友始终只有那几个。我呢?我怕什么?

还看到渡边的倜傥风流。如果我说我不爱看渡边的倜傥风流,你肯定会说我装假;如果我说我爱看,你又肯定会说这老头子“色”心不泯;我说我有心无心地看,你没的说了吧。对!我真真正正是让你没的说。有心无心读《挪威的森林》的体会:进一步明白早就知道的最不为“性”着急的大和民族为什么不着急。比如阿绿就因为没听到渡边赞美的话,留条写道:“你知道吗?今天你对我做了一件残忍的事。你根本没察觉我的发型改变了,是不?我辛辛苦苦地把头发留长,好不容易在上星期才换了一个有女人味的发型。而你竟然浑然不觉。这个发型肯定好看。而且我们好久不见了,我以为你见到我会吓了一跳才对,但你完全当我透明,是不是太过分?大概你连我穿什么衣服也想不起来吧。我也是女孩子。不管你有什么心事都好,起码应该好好看我一眼吧:只要你说一句‘你的发型好可爱’,其后不管你怎么想怎么做,我都会原谅你。因此我向你撒了谎。我说我和姐姐约好在银座碰头是骗你的。我本来打算今天到你家过夜,连睡衣也带来了。不错,我的袋子里面有睡衣和牙刷。哈哈,我好傻。因你根本没邀我到你家去。不过算了,你似乎觉得我在不在都无所谓,你像是希望一个人独处的样子,我就让你独处好了。请你尽情去胡思乱想好了。”假设渡边会讨好女人,哪怕只会那么一点点,一句话的事就可以“办了”阿绿,多容易呀。再比如渡边的朋友永泽。永泽说:“谣传我和一百个女人睡过觉是夸张了些。大约是七十五个左右。已经不大记得了,反正一定有七十个。”

在日本,“性”是一件多么随便的事,就好象吃饭喝水睡觉聊天去卫生间。

其实,渡边选择阿绿乃合情合理,只有阿绿才是渡边孤独内心的栖息地,是渡边实现自我的唯一。开始,渡边以为自己只会迷恋纯而美的直子,但最后认清自己的内心,渡边对阿绿说了真心话:“见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识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坚持到现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实在孤独得好苦。”

这大概是日本人尊重自己的感觉、一切“跟着感觉走”的基因心态。包括“性”,不因性是禁区就轻描淡写;不因性是噱头就精雕细刻。感觉到什么就说什么,感觉到什么就写什么,感觉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天生就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因为内心感觉奇特或自私,甚至“肮脏”而刻意压抑。用咱们的话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有几个国人真正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怎么说?

除对待“性”的态度,对待生命亦如此。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渡边的朋友木漉翘课玩撞球,晚上就自杀了。没有遗书,也想不出任何动机。事后渡边说:“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在木漉死之前,我将死看成是一种和生完全迥异的东西。死,就是总有一天,死会紧紧的箍住我们。但是反过来说,在死箍住我们之前,我们是不会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合乎逻辑的思考方式。生在这头,死在那头。而我是在这头,不是那头。然而自从木漉自杀的那个晚上开始,我无法再把死(还有生)看得那么单纯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对立。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你一再努力,你还是无法忘掉的。因为在五月的那个夜里箍住木漉的死,也同时箍住了我。我就这样一面感受那空气的凝块,一面度过我十八岁那年的'春天。但同时,我也努力不让自己变得深刻。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不过,左思右想,死仍旧是一种深刻的事实。我便在这几乎令人窒息的矛盾中,来回地兜着圈子。如今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日子。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为中心,不停地旋转着。”听听渡边把死说得多么轻松,所以即使再费事我也要把渡边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这里。我想:“命运老人给所有的生命都规定了自己的归宿和走向这个归宿的轨迹,只是这个轨迹在最后一刻始终保守着秘密。而日本人依着感觉把这个秘密转变成明朗。”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都是年轻的人,他们不愿意长大,认为长人是不可思议的,长大是在完全没有准备下被死拉硬挤出来的。主角甚至羡慕已死的人的永远青春。这是不是木漉死的原因呢?

由于我很浅所以我只看村上春树描写的锅碗瓢勺。比如描写学生宿舍的脏乱差:“大部分的房间都脏得不像话。垃圾筒底黏着些发了霉的橘子皮,被当作烟灰缸来用的空罐子,积了足足有十七公分的烟灰,一冒起烟来,就立刻倒些咖啡或啤酒来灭火,所以房里总是弥漫着一股馊味。每一种餐具都脏兮兮的,到处更是都黏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地板上也尽是些泡面袋子、空啤酒瓶、盖子什么的。但就是没有人会想到要拿支扫把将这些废物扫进畚斗,再拿到垃圾桶去倒。因此,只要一吹起风,地板上的灰尘便跟着飞扬起来,弄得房里灰蒙蒙的。而且,每个房间都飘着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怪味道。味道固然是依房间不同而略有差别,但构成味道的“分子”几乎是一模一样。没别的,就是汗、体臭、还有垃圾。由于大伙儿把脏衣服全堆在床底下,再加上没有人定期去晒晒棉被,棉被又吸进了大量的汗水,味道就臭不可闻。”如此,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些人与以洁净著称的日本人联系到一起。据多次去过日本的人讲:日本人很怪,可以在家懒得油瓶倒了都不扶,可以任家又乱又脏都不收拾,但到公共场所和单位,立马变成另外一个人,严格遵守公共场所卫生规定,即使打喷嚏也要憋着跑到垃圾桶旁边或者迅速掏出纸巾捂住口鼻朝无人方向才痛痛快快打出来。到单位更是勤快得一刻不停地收拾自己的工作场地

总结:《挪威的森林》作者村上春树让不尊重自己感觉的人都选择了自杀。村上认为:不尊重自己感觉、失去自我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或者说失去自我的人虽生犹死。由此可见,村上春树是个尊重自己感觉引发偏激的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讲,尊重自己感觉的人才会真正尊重别人感觉,因此,阿绿说渡边“或许你有一种让人心里坦然的能力也未可知”。这句话极富魅力,任何人都想与“让人心里坦然”的人相处。村上春树是个尊重自己感觉又尊重别人感觉的人。我想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