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挪威的森林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

当四月来临,渡边感受到的不是春天带来的新意,而是无边的冷清与寂寞。

望着人们或结伴而行,或练习棒球,或卿卿我我,但身旁却连一个问声“早安”或“你好”的人都没有。木月、直子、绿子都渐渐离他而去,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

而对未来木月胆怯了,他没有勇气来面对,他甚至是恐惧的,不知所措的,他只有放下他的责任,选择离开。或许他认为死去是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也是惟一的方法,但是他错了,他给别人留下的是遗憾和痛苦。我不知道是不是该称他为懦夫,但我终究不能妄加评判。

直子或许是坚强的,至少木月死后她试着去生活了,她试图让生活加归原位,但她似乎发现好像一切都改变了,什么都已回不到原点了,渡边在她心中的位置始终比不上木月,她只有狠心地抛下渡边结束了自己21岁的年华,在她心中或许只有木月才是她心灵的归属。

死去的人或许是狠心的,他们永远无法理解活着的人有多么痛苦。

我不敢说活着是一件享受的事,相反我觉得活着是一件痛苦的事。你不光是为自己活着,有时更多的时候是为家人、为朋友,死去是多少不值得的事,死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并不能消除所有矛盾,只能给你最亲近的人带来莫大的痛苦与伤害。

在痛苦中渡边选择担起责任,选择好好活着。

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着成长,成长是不断采集欢乐与忧伤,采集成功与失败,采集收获与失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迷茫,你可能手足无措,你可能把世界都已看透彻。但回头望身后路时,那里留下了你深浅不一的脚印,不管你是否满意都无法重走一遍。

我想这就是青春。

成长的同时也是担负一种责任。

人性之美在于有勇气承担,有勇气面对,有勇气前进。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2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他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通篇看完,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夹杂在青春年华中,淡得尤为深刻。书中经常出现富含哲理的对白,特别是那个考公务员的男生,经常出语惊人,“不要同情自己”,可惜和绿子的对白没什么特色,而绿子的话最多,所以在我看来绿子对作者而言并不是最佳选择。作者的比喻常令我叹为观止,描写两种不同的沉默,“好像小石子落进了无底的深井”,“好像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很妙。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3

午后阳光味道的青春文学记载着最好的人生岁月,可毋庸置疑的是,当这样的题材泛滥时,再美好的“小时代”也变成得食之无味,只让人觉得毫无新意。

《挪威的森林》此作与我而言,无疑是青春列车驶进晨曦前的冷雾,展开的是与阳光不同的景致,不同却相同的与他类青春般纯粹。

不必如文学研究般列下提纲、大费周章的研究人物性格,纯粹的人物性格足够鲜明,仿若鲜活的人物就在文字间静静叙述自己故事。卡夫卡式的隐喻、匪夷所思的转折,都在此作中少见。阅读过后只觉是聆听作者娓娓道来的,散落在秋叶与暖阳中剩下的记忆碎片,埋藏的将要逝去的青春往事,略带些孤独凄婉的可闻可见的些许经历。从“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开始的灰色点缀,再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过去人生旅途中失去的许多东西……”,“……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离我而去了。我忘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是我死死抓住这些已经模糊并且时刻模糊下去的记忆残片,敲骨吸髓地利用它来继续我这篇东西的创作。”

村上春树先生显然是极为擅长叙述故事的。他善用笔尖创作摄影作品,在静态的定格色彩基础上划出独属于文学的动态与深邃,天台上渐渐远去的萤火虫回忆往事时,从纸页间透出的些许寒凉。我自是不足以评论这样的描写是否到位,但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色彩深刻于刻意洒下的寸尺阳光。作者将一种新式的爱情分离后展开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事件,恋爱以一种在普通情感作品中难见的特殊形式将直子,渡边和绿子三人纠缠。爱在精神与肉体上未能达成统一,这是整个作品脱离俗套功不可没的特点之一。

再说说关于渡边的情感,木月和直子是最先出现在故事叙述中,也同时作为最靠近主线剧情的角色,木月的设定有些难以令我接受的突兀,他有些纯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孩子”,这是原文中对这一角色的评价,直子作为他的恋人,对他的爱意更多的是精神与肉体分离后的“精神”,而绝非“肉体”。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故事让这样纯真角色的逝去,对主线人物无疑是一种毁天灭地式的致命打击,至少使渡边蒙上阴影,而直子也住进了疗养院。此后在主人公的生活中也出现过不少称得上是纯真的角色,与他的命运相交织,或如初美一般蜻蜓点水的相遇,或如“敢死队”一般相知很久,最后的结局竟都是被狠狠的从他生活中剥离。初美,在渡边的情感世界中作为客观体出现,带着‘好友永泽的恋人’这一头衔。可就初美这一角色的魅力来说,“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也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瞬间就让主人公产生情愫,无论身份而言,在故事中初美与永泽发生冲突,他与初美同乘一辆车送她回宿舍时,他愈发感受到“情感震颤”。及时还未出现故事性的波澜,普通如日常般的相逢与好感加深也加重了文章的现实感。

因此在得知初美z杀后,他义无反顾的与永泽绝交,因为在如此文章中,这样的死亡也许不只是代表着一个残忍的现实,而更是纯洁体的毁灭,‘敢死队’这一角色也是同样,或许他的日常在外人看来显得格格不入,但渡边对他的评价却侧面显现出作者在创造这一角色时的心血,“……那是他可怜巴巴的人生中一点可怜巴巴的追求,谁有资格来加以嘲笑呢!”这一角色“近乎病态的爱洁成癖”,关心的事仅仅只有海岸线的变化,六七点便会起床在宿舍做早操。他是带有纯真的,或许再降低标准,他至少是不失纯真的。因此这样的角色在如此作品中越发‘有特异型’,从主人公身边剥离时也就越使他显得迷惘和痛苦。

与社会大流相斥的思想不太相同的是,作者将人为分离过的青春爱情和成长再次糅合,使文中的角色在情感纠缠中一次次成长,在成长中反复体悟情感,在渡边的描写中,同样的可以寻找到他经历一些后的释然和成长后的沧桑感,“我在切身感受那一团薄雾样的东西的朝朝暮暮送走了十八岁的春天,同时努力使自己避免陷入深刻。我隐约的感觉到,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但无论我怎样认为,死都是深刻的事实。在这令人窒息般的背反性当中,我重复着这种永无休止的圆周式思考。如今想来,那真是奇特的日日夜夜,在活得好端端的青春时代,居然凡事都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以我个人的话语自然是不足以叙述其精彩,便引用了越川芳明先生的一段话:

“自不待言,《挪威的森林》在风格上同村上春树以前的作品截然不同。不是创作初期那种片断叠加式的小说,而是一部无懈可击的一气呵成的长篇。或者如村上本人所自负的那样,确是他一生仅有一次的“成功之作”。例如,此故事向彼故事的推进与跨越竟如抹了油的钢轨一样光滑流畅。翻开书页,我们就像坐在下坡时的喷气式过山车一般体味到一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

情节推进的自然流畅,反过来说,也就是阅读时感觉不出“摩擦”与“抵抗”,或者说书中没有令人不由得止步不前那种生涩的措辞和使人生厌的跳跃。作者并不仅仅回避这类“摩擦”,而且如木匠推刨子一般将表面削得平滑如镜。应该说,这是作为小说家的一种刻意操作——就连拐往岔路的时机以至拐的方式都力求妙造自然,同时又注意使整部小说的主题愈发丰满充实。”

最后,请允许我以《挪威的森林》中的一段话作结: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成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4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我通篇读下来,不知到为什么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伤萦绕在心头,我读到的是渡边等人内心的孤单和迷茫,永泽有着令人羡慕的家世和外表,有着无与伦比的绝妙口才和魅力,却沉迷于酒吧与旅店中,在女孩子身上浪费时间和生命,他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迷茫又虚妄地过着他的人生,他不同情自己,认为这是卑劣的人才会做的事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求而选择逢场作戏,拒绝与其他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只对自己的所思和所感以及如何行动感兴趣,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来考虑事情,对外界十分冷漠,或许别人会羡慕他在女孩子中间的游刃有余,我却觉得他十分孤单,身边形形色色无数人从他身边走过。去问没有人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心。与他交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永泽身上也能看出渡边的一些特性,在我看来,无论是活泼开朗的小绿还是纯净清澈的直子还是直爽的玲子还是其他人,都没能够让渡边敞开过心扉,他在很多女性身边游走,对性这种事浑不在意,所做的即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空虚,他在自己的内心给自己铸造了一个世界,但他与永泽有不同,他并不是拒绝与他人交流,正如他所言,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意失望,直子陷入孤独中无法自拔,她身处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如同伊甸园一般静谧美好,却是一个人纯净的孤岛,她无法寻求到治疗的方法,只有在死亡中寻找自己的解脱,生与死的好坏如何定义呢,有的人艰难地在泥沼中踱步,前前后后看不到出路,无论走到何处,只有一望无际的灰暗泥沼在延续着,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以死为中心不断地旋转着,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直子死亡那刻,我的心也同样跟着渡边一同起伏,挚爱失去所带来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

但文中并不是只有那种悲凉,反而在其中孕育这希望,渡边学着从这种悲哀中挣脱开来,并从中领悟真理,幸好他身边还有小绿相伴,她是点燃渡边的一束光。是他活下来的支柱,他对小绿的爱能融化整个森林里的老虎,也能使世界重新温暖起来。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5

《挪威的森林》读起来很是压抑、郁闷、伤感、残酷和悲伤,可这大概就是村上春树独有的写作风格,一种逼人看透生活、看清现实、解读人性的风格。尤其是基于日本当时混乱的社会变革环境,所以失落、无力、孤独、虚伪、失落和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这也难怪村上春树会被生活这个毒蜂给蜇伤,然后在精神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

《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如同现实中的村上春树一样,一样被生活无情的摧残、打磨、折磨过,所以迷茫、颓废、彷徨、无措不仅成为了他们身上沉重的枷锁,而且演变成为了夺取他们生命、信念、希望、自信、自我的锋利尖刀,这不免让我觉得悲凉和痛恨。尤其是当善良、正直、内敛、敏感、苦命的直子自杀的时候,我甚至透过那苍白、无力、铿锵、感伤的字眼体会到了直子当时的绝望、失意和死气,这让我心中很是抑郁、沉重和揪心不已。

生活是苦涩不已的`,可是看完直子的结局之后我才发现生活是这样的艰难、波折和辛酸,而多情的渡边又何尝不是一个可怜人呢?他本身就是一个孤僻、执拗、颓废的青年,所以尽管温暖的直子像太阳一样闯入了他的生活也无济于事,因为她贫瘠的内心、疲惫的精神、游荡的灵魂让他无法安定下来,所以迷失自我、放纵自我、消沉自我、玩弄自我成为了他寻求刺激的唯一手段。不过好在渡边最后醒悟了,也许是直子的去世给了他生命的启示和思考,所以他又有了重新生活、重新开始的勇气,这让我觉得得到了一点点治愈和快慰。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有这话听起来有些冷漠、残酷和无情,可是细细想来这就是生存的法则,因为在这个浮躁、自私、功利、绝情的社会中,宽容、放下、原谅、释怀、坚强和努力是唯一存活的资本。其实人是应该知足、独立、自主、自强和自立一点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所以管好自己的本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生活很苦,前路很难,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直子为警戒,做一个乐观、治愈、坦然、自由的人,而不要让恐慌、压力、抑郁和淡漠夺去自己的信念和希望。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6

读罢《挪威的森林》,果然非同凡响。一定程度上,确实出乎意料,书中韵味真的像世间很多关系,很多情感,很难用语言文字把握。读完之后,这部类似爱情的小说给我的,既不是美好结局的满足,也不是爱情悲剧的哀恸,而在我身上留下了一段贯穿深邃的空洞,我不拘泥雨情节和人物,也无视背景与时代,反而深深思考着我自身,空洞与我自身的联系。

或许由于骨子里一点蓝色和悲观因素,我对“死不是站在生的对立面,是对生的一种延续”文中这向死而生的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反而感觉更趋向死亡,而且不禁有些觉得,吧性和死这样敞开来谈有些不妥,让人愈发感叹生命的单薄,而且,在文中,也完全没有对通过自身不懈奋斗实现“XX梦”俗套的描写,有的只是人物优秀的品质,诚实,纯洁,乐天,温柔,或许这些,正是让我们从歇斯底里的其他小说和社会中痴迷这本书的原因。

书中较少数的暗喻,总的来说,还是都可以理解的差不多的,而且文章中的人物也富有现实生活中恰到好处的活泼,令人忍俊不禁。

主人公的性格和言语很多地方和我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书中所有人诚实且都坦诚相见的风格,让小说均不沾染欲盖弥彰的谎言,天然一段清新。那只在和亲密好友才能发挥的语言才华,令我有些感触和向往发觉生活中叽叽喳喳的躁动的人多么肤浅。放开来说,我们生活中应当多的是“生命的喜悦”,如同听到这首萨克斯曲时心中类似的感觉,而不是世事浮沉,表面千姿百态,本质千篇一律的外物悲喜。

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作为小说中唯一极有意义的忠告,我想会把这句话与坦诚相见作为准则贯彻下去,尽管他(说这话的人)是光彩的负面人物,过于自我,但这句话是对所谓弱者无比中肯的劝诫。

“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想读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各有不同的惋惜和失去,当然每个人在书中也是如此,忽然感到,内心巨大深邃的空洞是因为心中原本为某人割下一块未被染指的土地荒芜了,心中的人伴随着小说的行进也失去养分自杀了。读罢小说,恍然意识到这一点故事开始,我也回忆到了直子说的那寻不到的一口井,她说:“但是你不用担心,你不会掉进去的,即使是在深更半夜独自出来闲逛。”“为什么?”“知道,我就是知道。我就是有这种感觉,我的直觉可是很灵验的哟。”……

小说结尾,才有了第一章最后两句之感“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从来没爱过我。”第一章也是总体的尽头,相信许多人也跟我有同感吧。

这篇读后感断断续续,恍若隔世,内容和脑中一样,像一团毛线球,分不出线头。村上的书,总是让人读着读着进入一种梦幻般的境界,难以分清现实和虚无的边界。

《挪威的森林》,一部现实主义的恋爱小说,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有人说像小河虾纤细的触角刺破自己的泪腺,有人说像静夜如水的月光抚慰自己孤独的心灵,有人说引领自己走出四顾茫然的青春沼泽,有人说让人刻骨铭心地懂得了什么叫成长……

对我来说,也差不多。

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又要活下去。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7

记得很早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四大名著",我只买了一本——《挪威的森林》。白的底色,紫色线条勾勒出朦胧的画面——封面一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我满心欢喜地、迫不及待地用颤抖的双手掀开了它的最后一层屏障,沉了进去。

然而,似乎封面与我开了个玩笑。在看完给了这部小说极高评价的前言,及令人心头一酸的后记,我开始按部就班地读起正文来。

我失望了。

这本小说,似乎是十分无厘头。纷乱的回忆,繁多的人物,反感的剧情——还没有读完第一章,我就将它遗弃在书柜的一角,再也没有看它一眼,连翻一翻的念头也没有,仿佛它就是一团令人作呕的污秽。

最近我一直在读书、读书、读书。读新买的书,也读过去的书。于是乎,不可避免地、理所当然的,这本书被重新带到了我眼前。它的封面已不再像刚买来时那般亮滑,颜色似乎也淡了许多。翻开书页,略微泛黄的纸张,仿佛在诉说着对我的不满。"读我吧!来读我吧!"它在对我呼唤。

我又重新读起了《挪威的森林》。

我喜欢跳读。我就是这么无趣的人:每本书,我会先大略翻翻,浏览故事发生的线索、主要人物、情境,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然后才会开始正式阅读。我一下子,就被村上春树轻描淡写却又充满深意的语言吸引了——这是我以前从未察觉到的。我快速读完了故事的高潮部分——"我"和直子的纯洁友情所化成的"我"对直子的炽热的爱,绿子对"我"的一见钟情、越陷越深,直至欲罢不能。

那些情节、那些人物,这会儿都在我面前鲜活了起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悲一喜、一起一落,都牵动着我敏感的内心。我随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目光,用他们透彻的心灵,来看待那个时候的日本社会。

我这才感觉到——原来日本是这样的脆弱。

我又从头看起,从第一章、第一字、第一句、第一行看起。

我看着主人公从故事的开始,向着那个不远的未来走去。我已经知道了他的未来,看着他一步步地向前,坚定,又有些茫然,我觉得自己是命运之神,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步滑入悲剧的深渊,心中为他在悲惨面前的坚强而感动,为他在巨大压力面前的颓废而着急,为他找到了生活的新路而快乐……但我仍然知道:悲剧的结局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剧作家曾经说过,一部剧的悲喜,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什么是悲剧?就是将你前面的快乐,加倍地夺走。

悲剧就是悲剧,不论有多少快乐在它的面前。

我还有个坏习惯,就是看书,老爱在看了一半时,先看结局。

我又翻到了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幕:"我"被世界的洪流淹没。

我想,这样的结局,恐怕是最好的。带着不确定,带着悲剧色彩,却又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若是做赏析题,我相信,我能写下精彩的答案。但我从心里,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太悲伤、太无情,仿佛一把命运之刃,将时间一刀两断,"我"的生命也就此终结。但"我"却仍然活了下来,活在无情的世间,如行尸走肉。其实,直子死后,"我"的表现,就已经暗示了这一点:"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接受了绿子的爱。其实,绿子也只不过是直子的替代品罢了。在"我"心里,直子是"我"永远的真爱——即使她并不爱"我"——她也把"我"当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罢了。

村上的语言,我不知道是否都这样:平淡,带着淡淡的悲伤。但从前言来看,是这样的。村上最大的特点,在于他能够用平静来书写悲伤。即使我们已经知道——悲剧无法避免,我们仍然在心里,为故事里的人们祈祷。好像他们,就是我们纷乱生活中一点指路的萤火:坚强地面对挫折。我们在感慨生活的同时,也在反思:我面对挫折时,又是怎样的呢?

生活充满了不幸与悲伤,我们能做的,惟有拿起自己勇敢的尖刀,向着生活、向着命运发起挑战。

我想,这就是村上想告诉我们的。他的语言,如黑暗中的一点萤火,始终有一点遥不可及的距离,却一直指引着我们!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8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作品中直子语),只是对于孤独者来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任凭漩涡卷席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在池内纪的《注定失去的恋人们》中说:“说注定失去含义固然暖味,但事实如此。同任何人都不发生guanxi,行云流水般的台词和动作的交接,无不来自各自的表演的虚构性。而其演技的天衣无缝又同远景的效果相得益彰。“既然每个人都只能从属于不同的空间,那么相互错过也就成为必然。心灵的呼唤最终无法传到对方的耳中,所以“我”只能“在那里也不是的处所呼唤绿子”,“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失去了坐标的“我”不知身在哪里,绿子也不可能知道“我”在哪里。

爱情的蝴蝶最终飞不过孤独的沧海。

于是“我”与直子,“我”与绿子,永泽与初美,玲子与玲子的丈夫,无一不在无可奈何中错过,恋人注定只能成为远方的风景,渴望而永不可及,纯净脆弱得让人心痛。二十年过去后,只剩下满怀青春的伤感与回忆。

青春就这样孤独地逝去了。

青春又这样伤感地留了下来,不过留下来的仅是青春的残片,因为残缺而更加动人。

人生成了空白,心灵成为空白,梦想成了空白。

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打开空白之页 /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

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9

淡蓝色的窗帘,月光透过薄薄的它,碎碎地落在了窗前。我听着《深海幽蓝》,感伤着。

在幽幽的夜里,记忆像潮水般在我的脑海里汹涌着,使我一片混乱,不知所措。

有月光,有窗帘,唯独缺了沙发。这一切我似曾相识,绿子,渡边君。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他的文章总是赤裸裸地揭示着什么,比如心灵上的疮疤,钝重地敲击着我的心,感觉是疼痛的。

《挪威的森林》,总使我不断想像村上春树的面貌,甚至是他的生活,他的言谈。他是否就是书中的渡边君?我迷惑着,不断地去寻找答案。

我重新翻开了?挪威的森林?: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而已。”渡边君喝了口清酒说。

她惊讶地张了张口,最终还是没有发出声音。

书中内容大致应该如此吧,我已努力靠近春树的文笔了,毕竟是很久以前看过的,细节知道得不那么详尽。

春树是否与渡边一样,不喜欢失望,从而孤独呢?是这样吗?

绿子永不会令渡边失望,有了绿子,渡边才不孤单,她是他永远的朋友。为何?或者就像安妮宝贝所说的性欲是水,流过身体不留痕迹,坦然只剩下平静。

月光,落地窗,浅蓝色的窗帘,暗红色的沙发,温温的空气,还有耳边轻呼呼的风声。窗帘轻轻飘动,干净的木地板。最后还有,还有绿子美丽、洁白的胴体,在沙发上。

此时渡边只是静静地看,没有性欲,只有欣赏。

这是我佩服春树的地方,五体投地的。

在唯美的环境里,渡边的出现是杂质,是美玉的瑕,本该不可原谅,罪大恶极。但是春树是了解的,他只是让渡边欣赏。在画中,却没有挡住审视人的视线,他令我愉悦,我会笑出声。

突然想起张悦然的?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一句话:

我常常陷于无爱的恐慌中。

春树想说的,只是渡边的孤独与善良。我想感悟的,只是村上春树的孤独与善良,甚至多情。

(点评:常说“文如其人”,以文观之,笔者应是极具情思之人。只是文中有颇多引用之处,因解释不明,且少交代之句,因此影响了读者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此为不足之处。 林家锋)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0

当我合上这本书,回味着书中主人公一人在木屋子里的故事,想着主人公自得其乐的情景,真让我陶醉。

《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如果她是中国人,会在中国历史载册上画上一笔。

“心的共鸣”是读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故事中在一个灯红酒绿、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独门独院的“小木屋”,一人躲在里面一边听着爵士乐,喝着易拉罐啤酒,一边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孤独与无奈。电视则绝对不买,报纸绝对不订,电话也只是在响了六七遍之后才老不情愿地拿起听筒,这就是主人公。主人公把玩孤独玩无奈是相辅相成的,就是“那无聊当有趣”。那就是茫茫荒原上 迎着夕阳升起一股袅袅炊烟的小木屋,是冷雨飘零的午夜街头永远温馨的小酒吧。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1

其实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一般的人都能够随着时间的治愈而慢慢恢复那个硕大的伤口,对于直子来说却不能。很多人都明白,无论社会让我们多么地失望和恐惧,生活都得继续过下去。直子也不是不明白,只是她的自闭让她不愿面对心中的不良情绪,也不愿意将其发泄出来,而内心的脆弱又让她无法承受这些打击。因此直子只能在时间的漩涡里越陷越深,直至精神出现问题,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孤独少女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绿子是与直子截然不同的女孩,她乐观、坚强、敢爱敢恨。并不是因为绿子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相反她的生活也有很多磨难。在过去的20年人生当中,她连一次、哪怕一次都没有撒娇任性过。因为她的爸爸妈妈根本不理她这一套,而且父亲在她撒娇任性的时候就会发脾气,最后吵得不欢而散。绿子从小到大都在经历着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去,但这些痛苦和挫折却反而让她更加坚强、自信、乐观地活着。

面对家附近发生火灾这种事情,绿子表现得极为轻松和淡定,甚至拿了啤酒和吉他坐在三楼晾衣台上饮酒唱歌。绿子甚至打定主意,要是火烧到家里来了,也不跑,死了就死了呗。先不管她这话说的是真是假,起码她这种面对死亡的出奇的冷静的态度让我们费解。这是要经历多少苦难,是要有多看得开,才能有这样淡定得让人害怕的心态。正常的读者都会觉得绿子脑子不正常,渡边彻刚开始也是这样觉得的,只是后来习惯了,见到她,反而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她在父亲遗像前脱得一丝不挂的惊悚举动,不知道渡边彻是否也能理解。绿子不孤独么?绿子其实也是孤独的。她从小缺少关爱,又经历了亲人一个个地离去,谁能不感到孤独?只是她不害怕孤独,懂得排遣和把玩孤独而已,这一点和渡边彻很相似。因此,渡边彻在思慕远方的直子的同时也对身边的绿子产生了好感。

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迷茫就已经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内心的孤独、无助和迷茫。无论是孤独、轻微自闭、不被人理解也不求被人理解的这一类人,还是自闭、悲观、内心脆弱的这一类人,或者是乐观、坚强、敢爱敢恨的这一类人,她们的孤独多多少少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孤独。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2

小伙,我知道我已不在你的好友列表中,但是今天我还是想跟你说说,电影欺骗了你的眼睛,无论你看多少次你都不会明白的,我当初解释的都是我自以为是的结论,因为当时的我也不知道为何。现在我想告诉你的是"直子她患有精神病,严重的精神病,你想不明白的事情就是因为她是个老练的同性恋者,这是你的双眼无法看到的真相。我也惊呆了,起码我明白,知道了真相。我带着明知道结局的心去阅读,我想,给直子写信过程中,渡边的文笔得到了很大单位提升,也使他开始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我不得不说,尽管我是不是入魔也好,被欺骗也好,我现在遇见了一个跟渡边类似的男人,他的观察力让我害怕,越是害怕越是想要靠近,奋进又自弃的感觉每天都在挣扎。我问过朋友A我是不是有忧郁症,她说"有忧郁症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有此症状的。"我松了口气,我问朋友B我是不是有精神病,他说"可能还不至於那麽严重,稍微注意一下,不用进行治疗的。"(他是很认真的对我说的)总而言之,我现在开始认识自己了,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不仅仅知道自己的年龄、性别、名字而已。

小伙,你也看看吧。真相和答案都是自己找寻的。

木月的死,让渡边把“死不是生的全部,而是潜伏在我们之中”作为他的座右铭,现实中的我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种种无奈,我常常冒出脑海就是这个字,前几天的一个念头让我不再想,也不敢想,甚至是无意之间闪过,自己也会害怕,所以不管怎样,生活我们还是要过,生命还是会延续。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这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一直不变的真理。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鄙的人做的事情”,这是永泽说的话。一想到这句话,我好难过,垂头丧气的呼天喊地,使得我患有严重的劲椎病,心里仰不起头来。心里打败了一个恶魔,另一个恶魔有又拔地而起,它们成长的速度太快了,我无力是从,只能随波逐流。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3

兜兜转转,从理转文,又是高三阶段,个中忧苦只留自己品尝。望着曾经让自己欢喜的政史地竟再也找不到一丝激情,一丝乐趣。都说文科生是要扩大阅>:请记住我站域名/<读量的,那我就看小说吧!文科生看小说应该不犯戒吧!我在书店里挑了《挪威的森林》,直接原因是封面上写着这是一部纯爱情小说,就选了它,读完过后,才知道它里面有爱情,但不全是爱情。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成名作,在二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依旧让人可圈可点,回味悠长。现代人的迷惘、忧郁、狂妄、脆弱、寂寞和欲望都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寄托心灵的地方,主人公渡边常想起直子那小房间里微弱的烛光,使他忍不住想要伸手守护。一想到这里,渡边心里总会泛起平和的浪花,慢慢地抚慰着不可名状的忧伤和寂寞,也驱散了无尽的迷惘。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寄托心灵的地方,可幸的是,渡边拥有了它,直子本人也在它里边,让他欣慰,也让读者平和。

小说中有两个美丽可人的姑娘,一个是直子,一个是绿子。直子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怜又恨的姑娘,我爱她的温婉,怜她的受心病折磨的孱弱的身体,恨她的自私。直子亭亭玉立,温柔可亲,内敛,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好形象,让人心生爱意;而她那林黛玉般的弱体又让人多了几分怜惜;我恨她的自私,恨她的不辞而别。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复杂的姑娘。

直子作为主人公渡边一生的记忆在小说中的分量很重,占据了大半的心理活动,即使在香消玉殒后仍让渡边牵挂数十年。渡边爱她,不仅是一种男女情爱,更是一种责任,她是他一辈子的记忆。

绿子是渡边浪漫邂逅的情人。她活泼可爱,单纯天真,快人快语,活脱脱一个野蛮女友,与直子的形象几乎是对立的。虽是如此,仍不减我对她的几份好感。有她的文段,渡边总是开心的。她就像是一颗水果糖,会驱散乏味,让人心底生快。这也许是渡边最后选择她的原因吧!

一首《挪威的森林》是直子、玲子,同样也是渡边最爱的歌曲。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歌曲《挪威的森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渡边二十年前最深刻的记忆,因为直子。约翰列侬的歌声在德国汉堡机场的响起,复苏了他二十年前感伤的回忆。他开始思考,是爱、是责任、还是寂寞让他和直子走到一起,又是因为什么,直子那样决绝的离开!在那幽深的森林,她再也走不出来了……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纯文学小说,里面有爱情,但不全是爱情。这本书给我的大礼物就是让我直面自己的不完美,其他读者想必也有此看法。小说中无论直子、玲子,还是渡边、永泽、木月、初美等人,谁都有自己的不完美,可他们对待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却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归宿。木月、直子分别于十七岁和二十岁时停止了自己的生命,都是自杀;玲子在经过七年的疗养后,重新踏上人生之路,去实现她当初未曾实现的梦想;永泽一直继续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让自己快乐;而主人公渡边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直面困苦与不完美,在躲避和隐藏后终将重新回归。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十全十美只是永恒的追求。敢于正视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生活的不如意,本身也就是一种成功,一种快乐。记得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快乐!

小说中充满了对生死的思考,村上春树也用文字表达生死观。在木月死后,渡边的一句话让人深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直子离开他时,他又有了新的感悟: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死不仅仅是死,并非使生完结地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或许我现在思考生死还过早,可那也是终究要面对的,谁也无法豁免。生命本来就很神奇,生与死更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问题。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是的,死是生的更高阶段,一个人死了,他的生命是在他的躯体上被禁锢,沉默无息,但他的精神生命依然存在,依旧影响着他身边的人,它也是生的一部分。也许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就像行尸走肉,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迷惘着被困在一片小小的“森林”里。

一个完整真实的人生,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于是村上春树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初观《挪威的森林》,里面对性的描写令我面红耳赤,现在我作为一个刚步入成年的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人,对这些问题应该正视。性,它不是独立的,它是爱情的一部分。渡边在二十年前的那个青春年代对它有过许多迷惘和误解,也曾误入岐途。最后,他终于在玲子的帮助下明白,性,不仅仅是欲望,更是爱。

我是一个沉默的人,喜欢没事写点文字,看点书,内心也有过许多迷惘,对前途,对理想,对人生,对生死。其实,每个人在书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映射在自己生活中,这是艺术的魅力,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有时发觉我跟文中主人公渡边有点相像,他会走出他的那片森林,我呢?答案是肯定的。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好书,如果你仅是看看,它也就仅仅是一本书;如果你有了对人生的新思考,试着发现真实的自我,改正人性中的阳暗面,走出那一片迷失的森林,它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价值,一个精神家园,为你的成功打基础。一本好书是良友,一个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的人便无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但愿我们不会在自己的森林迷路,希望我们可以走出森林,走出困境。当冗长的梦醒来了之后,窗外的阳光会撩拔双眼,原来外面一直是晴天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4

---我在世界的中心呼唤自己《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我在图书馆的卷卷藏书中几乎是机缘般的看到了书的侧面写的这一行字,手指在上面徘徊逗留,好好来读时更是觉得难以放下,好像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不是自己的自己,在书中,在世界的中心呼唤自己沉寂的知觉和灵魂,百感交集。

书中男主人公---渡边彻。我暂且把他定义为我心中植物系的男子。

他性子静,对万事万物和形形色色的人心里抱有尊重和敬畏。

"无论是孤僻的,热烈的,特别的,还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没有高度上的差别,只有选择上的不同。"

他曾经与最初的女主人公直子有过一段彼此需索,相依为命的爱情。他们的灵魂中有相同的敏感和孤独,如同命定的彼此咬合的齿轮。直子曾经是他最后的朋友的爱人,但他的朋友毫无预兆的选择以自杀结束掉自己一直表现出的热烈明媚的生命表象。

他像是我一直期待蜕变的那个自己,对极致的爱和恨都持有包容宽和的态度。能独自在深夜,靠着一杯威士忌,一本书,去享受这漫漫长夜带来的孤独和荒芜不定而不觉得动荡不安。他就像是沙漠中心一片绿洲,爱上他的人都与众不同。而他的珍贵,就好像夜里的星光,蛰伏在黑暗中隐痛而不愿意开灯的人才能察觉这别有洞天。

村上评价渡边彻---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对岁月的变化少了喋喋不休,有包罗万象的心态和胸怀。对强者不盲目艳羡,对弱者不施以怀悯。他可以适应各种生活给他的状态,因为他心里有他自己的一方天地。

书中有这样的两个女子,直子和绿子。一个最初的爱恋,一个最后的人选择。直子和绿子在我看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女子。却又不得不让人觉得她们是一个身体里的两个灵魂,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践行自己的极端。

直子有超乎一般女生的敏感,之前恋人的猝然离去让她对周围、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和不安全感,她分裂,痛苦,常常分不清楚自己爱的是死去的男友还是渡边彻。她在过去现在、生死之间挣扎。她就好像是应该被呵护在手心的茉莉,一但失去照料和支撑,她就能感受到来自外物的摧残和自我的枯萎,却无法自救,只得在无数次痛苦的挣扎之后从容赴死。

在这本书里村上有一句让我想了很久印象深刻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生".所以他写孤独,写绝望,写死亡,却不会让人觉得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而是让人有力量去直面,并且坐下来,跟自己和解。

而绿子相对直子,却有很大的不同。她更像是悬崖绝壁上的玫瑰,热烈明艳,可以从容。无论是对爱情,亲情,她都有洒脱的样子在。甚至她对父亲的去世都表现的理智。如果用冷漠去定义她应该并不准确,她对待生活和死亡有自己的认知。她明白人们坚持活下去的不易艰难却也不会认为选择死亡的人就是懦弱。她清晰直白的明白自己所需。可以随心随性看到随时有可能殃及自己家房屋的大火而纵情肆意的跟渡边彻一起在阳台上喝酒唱歌。她不畏死亡,同时也用力去活去爱。她清醒,越清醒对很多东西越能看透。她把所以的久远的经历一一说给渡边彻,所有的过往和隐秘,美梦和噩梦。

"爱一个人,是有了盔甲,也有了软肋"

直子好像渡边彻的感情之于他是软肋,让他揪心牵挂。而绿子则为他穿上盔甲,让他有力量去对抗沉堕,让他温暖。

还有一个人,忍不住想提---玲子。她是直子在疗养院期间最好的朋友。

"我喜欢有过去的女人和有未来的男人。"

玲子本身举手投足间就像一个谜。她有坎坷的经历和过去,曾经饱受流言蜚语,从不知所措到孤独的从容。她在黄昏的屋檐下弹吉他,一首一首,在午夜听直子讲她的不安,相拥而眠。她让我想起一个少女从最初的纯真简单到经历风风雨雨而变得成熟对他人多有包容和照料。在她身上,我能看到岁月带给一个女人的改变,可我始终无法对她幸福与否加以定义。

在读这本书里,我始终有一个困惑,村上的这本书里没有提到过挪威,那书名应该怎么解释呢。后来查了相关的资料,原来风靡那个年代的甲壳虫乐队有一首同名的歌,据说这首歌带给村上的感受就像是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没有杜鹃啼血用尽十分的力气去写生死和爱情,而是在平和细致的描写中有让人安心的力量。不深沉,却深刻。读《挪威的森林》没有纠结,反而觉得心里沉浸。这大概就是村上的书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疗养院阿美寮的描写,山居,少人,早起采摘野菜,清扫夜间积雪,林间散步,按时作息,甚至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很少。有多少人难过时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躲起来。就好像梭罗的《瓦尔登湖》。

如果心里有满心的话却不敢喧哗,不知道怎样讲出来时,不如一个人,读读这本书,或是去一个这样的地方。在世界的中心呼唤自己,找到自己。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5

阳光强烈,空气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仿佛失底,犹如音乐的通奏低音,轻柔又宿命地笼罩着所有的声音,所有的时间。在高大的无边的树林里,阳光被割成分离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于是,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关于渡边,从这里开始。

小说是以"渡边"的口吻展开描述的。主要讲述了渡边与直子、绿子的成长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题——生死。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在小说中,无数次提到了"死"渡边与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还有最令渡边震撼也最令我震撼读者的直子的死。那么美丽,那么纯洁,拥有那么干净的灵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静地决定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树说,这本书是"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想这话没错。这里许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孤独、凄凉地放弃生命?我们如何去面对亲爱的人离世?我曾经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对待死亡?我以前同渡边一样很害怕死亡,更害怕亲人离世,害怕死亡将亲爱的人永远分离,我无法接受,陷于死胡同之中,越想越难过。但是,读《挪威的森林》时村上给出的答案,令我心头一震。他借渡边之口说:"死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人们的生之中。"既然无论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死的悲哀。无论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那么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然后继续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线不断前行,前行。既然无论怎样悲哀都要,那么就趁现在,努力去爱。

每天我们都在面对生老病死,我们不需要太纠结这些,有个人曾经过这个世界,曾经爱过谁,为谁哭过笑过……这些都是他们存在的证据,而我们只要记住他们对我们的好,记得那些爱,那些关系,他们总会感知到这份存在,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并不可怕,那个人留下的一切,都还温热着。

当我完全地领悟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后,就释然了。我和渡边一样,穿越了那片无边的泥沼和阴暗的森林,开始了新的旅程。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人们孤独地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会在阳光强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坚强地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