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加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摘要:完全学分制下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专业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口径适宽、专业技能良好”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灵活的选课为手段,以丰富多样的校内选修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践课程以及企业顶岗训练的实习课程为选课资源,搭建“1+1”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专升本学生较强的就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创造条件。

专升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加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2015年开始在专升本教育中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改革试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此背景下,结合多年专升本人才培养的经验,尝试“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提出了“多模块、综合性”的理论课程与“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尝试,逐渐形成了适用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1+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

“1+1”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北京联合大学专升本教育“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一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1+1”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学生在专升本两年教育中的第1年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个“1”是专升本教育的第2年,主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通过校内实践和企业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升本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本科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升本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专升本的'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所受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升入本科学校后应该受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传统的“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学时的实践技能训练,但实践内容、实践条件还很有限,这不利于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相比“1.5+0.5”人才培养模式,“1+1”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企业培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做好了准备,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完全学分制下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专业“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完全学分制的涵义

完全学分制是以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以修满一定的学分和达到要求的绩点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它打破了学年的界限,学生在规定的学籍年限内,可以自由选课,只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和课程即可毕业。

完全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多种选择,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提前修读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进入到毕业环节;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时间要求,灵活安排学习课程和门数,延长修业年限。完全学分制为专升本“1+1”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的空间,为学生进行充分的职业能力训练,更好把握职业训练机会、就业机会提供了可能,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

2.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专业“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优化课程结构,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关系和比例,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第一,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学分为27学分,占34%,主要在1-2学期开设。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13学分,主要为学生接受本科教育所必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包括社科类、外语类、数学类等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共计14学分,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信息技术类、生命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等五类,学生可以从五个课程模块中自由选择课程学习,每个模块至少要修读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旨在拓展学生知识广度,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学分为33学分,占41%。其中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主要为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素质,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作为必须修读的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如果在专科阶段修读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阶段修读过的课程在本科阶段可申请免听,这与学年制下专业必修课要求统一修读的规定相比有了更大自主性、灵活性。此外,专业必修课通过双讲台、多讲台形式来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的主讲教师,这种选课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危机感,开始思考专升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升学就业类选修课两类。专业拓展类选修课10学分,升学就业类选修课4学分,共计14学分。人才培养方案中按1:3的比例给出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资源,学生在43个学分、17门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修读相应的课程。升学就业类选修课有适于升学的数学、外语类的课程,也有适用于就业的实践能力训练课程,这两类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不同的发展平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的理论课程主要在1-2学期开设(除个别专业课程因先后续相关课程关系的缘故选择在第3学期开设外,其余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在1-2学期开设)。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践训练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构成。

第一,校内实践训练课程。实践训练课程由专业理论课中的部分实践环节、专业理论课程后续的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三部分构成。

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主要设置在理论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践任务,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组织与工作设计》、《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等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设置8学时的实践训练,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主要为专业理论课程后续的集中实践环节,例如《招聘与人才测评》后续的《人员素质测评综合实践》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实践课程等。这些集中进行的实践训练课程一般在2-3学期开设,每门课程的学时为2周。

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主要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一般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开发设计,在校内进行的能力训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内容多为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开发的,主要以案例、方案、应用工具等为主。这些案例、方案均来自企业工作实际,经过易于教学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综合实践》、《Excel与人事信息处理》等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中选用的案例、方案、工具50%以上真实地来自企业管理实际。二是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或者由学校双师型教师来任教,这些主讲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授课方式灵活,教学效果好。例如《团队精神拓展训练》课程,聘请企业培训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三是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设计实践环境和条件,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如《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实践课程,模拟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场景、员工服务的工作场景设计开发实践环境和条件。校企合作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促进了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间的了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主要开设3门,每门课程2-4周,主要开在第3学期,与第4学期的校外实习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

第二,校外实习课程。校外实习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仅仅依靠校内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借助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北京中智有限公司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外实习主要安排在第3学期的寒假和第4学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学生在此期间可以深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整合资源,解决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使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同时,也使企业招收到满意的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为照顾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企业在学生实习入职前,会提供可实习岗位清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定某一岗位进行实习。

完全学分制下人力资源管理(专升本)专业“1+1”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专升本学生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在保证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完成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和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宁,万军等.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18):75-78

[2]侯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4(6):90-92

[3]王彤,朱科蓉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1(13):21-24

[4]高林,鲍洁.再论应用性本科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