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你知道为啥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你知道为啥大学生就业难呢?今天毕老师就来说一说!

解密!你知道为啥大学生就业难?

小雪为什么就业难呢?

小雪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同时,她还是学生干部,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想找到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可是她就业也一样多次遭遇波折。

小雪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没有单位录用她。经历过几次打击后,小雪开始“怀疑”自己,也变得有些慌张。于是,她开始退而求其次,决定放弃做一名媒体人的梦想。在毕业前半个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做服务员。

后来,她发现这样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差甚远,没有发展空间。于是,她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加入到“北漂”一族的行列。

毕老师分析:

从小雪求职一开始盲目自信,以至于没有认清自己认清社会现状,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想当然地认为找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为了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她屡次投递简历,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录用她。但没有亲身实践的她,在临近毕业的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出现问题。

之后她又没有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至于盲目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酒店服务生职业。她的价值理念告诉她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她的社会价值。在不断地寻求与认识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杨雪也在不断的认识自己,实践的结论使得她加入北漂一族,她去北京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

为啥大学生就业难?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安置难、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薪酬低、毕业生就业反弹频繁、学校就业率等问题频繁出现,到底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呢?

1

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带来就业难。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教育制度、内容不符合社会要求。中国现有的学校教育体制下,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往往会背书、懂理论,但是没有实践能力。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位少”等现象。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很多学生未能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2

高校教育因素

  第一、教学模式

尽管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有些高校仍沿袭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成绩的高低还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学生对分数的追求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造成高分低能;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研究生方面,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一锤定音。另外,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二、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而高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原计划模式统一运行的,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致使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增加就业困难。很多高校争设“热门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私立高校设置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

个人自身因素

  第一、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根本就不感兴趣,尽管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和待遇都不错,就是不愿去,而对于其他的'岗位又不懂或没有相应的文凭,自然不能就业。

  第二、大学生对岗位不满意

对于职业的选择,大学生更愿意去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听起来高雅、工资稳定、环境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逐年下降。而对于其他单位,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而尽量躲开。

  第三、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期望距离大

有的大学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差,在招聘时就已经被用人单位否了,如有些毕业生在招聘中不遵守时间,对招聘单位的情况了解甚少,对岗位的认知较少,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这些人连进入用人单位的资格都没有。这里要说的是被招聘之后又被辞退的那些人。

总之一句话: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外,也与学校和用人单位等有关。所以毕老师建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树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书本、轻能力的人才培育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