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研活动听课报告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听课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教学技巧,写一篇听课报告,记录下来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语文教研活动听课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语文教研活动听课报告

当下的作文教学有种种毛病、不足,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具体体现为:作文教学虚无化、边缘化、私人化、无序化。这应该是作文教学之病,其发病原因很多,诊断起来颇为复杂,难以判断,基本可以归属为疑难杂症之类。于是,作为医治或解救这一病症的医者——老师——大概有这样三种态度:作文不可教,作文属于天赋异禀的事情,是学生自己语文发育的事情,作文教学无可为;作文教了也没用也无效,不如不教,君不见高中三年的作文教下来依然如故,甚至还不如不教,高中生写作还不如国中生写得有灵性有质感,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经常感叹的事情,作文不用教;作文教学毕竟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很多努力着的语文教师还在顽强地凭借着私人的写作经验“胡乱”地教着,不成系统,难成序列,无法学科,故称之为“胡乱教”。概而言之,作文,不可教,不用教,“胡乱教”。如何突围?如何打破困境?如何走向学科?

束手无策之策

当我们面对一个束手无策的问题时,就如同身处暗夜之中,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如果能有一个“策”,就会找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小孔,就能把一米阳光牵引进来。纪中郭跃辉老师的《议论文段深刻技术》一课,就是当下大学联考作文备考暗夜下的束手无策之“策”。

大学联考议论文备考教学,有太多的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结构指导、素材指导、结尾指导等指导,但都停留在宏观的指导层面,少有细致的可操作的“策”。因为这些指导大多是对学生的要求、目标、规定,而不是能解决其面对问题的“策”,这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这些所谓的“指导”缺少写作的可操作的技术,就好比教一个学徒打开一把锁一样,单单讲如何打开、怎样把握打开的姿势、打开之后怎样结束等等要领,其实是不得要领的,给其一把药匙,两难自解,豁然开朗。

郭跃辉老师这一节课就交给了学生一把药匙,一把如何把议论文段写深刻的药匙。从班主任如何说服一位迟到的.学生导入,从学生身边生活常见之景,把问题引入正题,有立场;重现期末考试作文题,再一次强调“如何开展,写什么内容才能说服别人”,继续撕扯着这样一个让学生长期困惑束手无策的问题,有气场;当投影上给出“是什么”(定义分析)“为什么”(因果分析)“怎么办”(措施分析)等字样时,可以看到,那些平时面对考场作文束手无策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下来的因果分析,从三个维度“原因分析技术”“背景分析技术”“价值分析技术”依次展开,案例与分析结合,分析与指导结合,指导与技术结合,精细入微,鞭辟入里,把议论文文段如何进行深刻写作的“策”一一呈现出来,一路下来,气韵流畅,淋漓尽致,有一种“提刀而立”解完牛般的快感,有技场。

技术改变生活。这样的议论文文段写作之“策”也一定会改变考场议论文写作之现状。

黔驴技穷之技

在进行考场议论文备考时,学生自己私下里会如何准备?尤其是那些想写高分作文的同学,我曾经私下里在学生当中调查过这一事情。很多同学给我的回答是:积累素材。这个回答,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出乎我的意料。确实,除了积累一些素材,学生还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甚至连老师都黔驴技穷。那么,问题来了!学生如何把积累的素材运用到考场写作当中?在调查中我也发现,很多同学也认同,平时自己积累了很多素材结果到考试时忘了,不会用、用不上,白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理科、英语的时间。如果教师能在这样地方进行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技术,那将解决不少同学黔驴技穷般尴尬的境况。

龚瑞峰老师的《论证举例:回扣关键词》一课,估计会亮瞎不少有这方面困惑的学生。把素材的积累与考场写作挂钩,让素材的使用与段落写作沟通,这是一个比较有趣、有用的话题,而且极具技术性。龚瑞峰老师一上来就展示了几个素材,以“哪一个素材更适合”已给出的观点为思考抓手,一下子把问题推了出来,直切,刺激。接着得出结论:素材使用要回扣关键词。接着继续把两段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扣题与不扣题的区别,感知在考场作文中一些材料的使用常常“似是而非”的失分现状。课堂的高潮在“用‘负荆请罪’的事例来例证观点,不写主体段”环节中迎来。不少同学的试笔,已体现出技术的重要性来,当老师总结出这样的技术步骤时:①关键词②分解③对应④呼应。这一刻,技术与方法的魅力,绽放在课堂中。接着的总结:技术原理与操作步骤,进一步提升、强调、突出,把课堂内容固化,算是一次集中精力的突围,制服黔驴、打死猛虎的最重的一拳。

“见识”“技术”“素材”,这是我对这一节课的概括。培养了的学生的观点意识,强化了素材与论点的结合意识,给出了如何把观点和素材这两者结合的技术,可谓是突破了我在调查中很多同学所面临的黔驴技穷般的素材积累困境。

不得其法之法

大人物,大英雄,总是最后一个出场,而且出场的方式也常常是较为特别、壮观,看看周润发早期出演的《赌神》就可以体会到这种场面的气势。《雅句的技术生成与运用》,够壮观,多大气,考生们很需要。张华老师教学语言新颖的生成性、丰富的生产性,永远是其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幽默,情趣,处处显摆着其对语言的敏感与机智,很让人嫉妒,用一位资深语文教师的话说,“他(张华)对现实的语言转化能力非常强”,今天这一节作文课又一次证明,诚哉斯言。

考场作文的指导,难在对语言的指导,而学生的失分问题也恰恰就在语言层面,如何针对语句写作这一问题进行指导,语言能力不强的语文老师还真不敢“沾染”,否则自取其辱不说,还误人子弟。但总有艺高的人,比如张华老师。“雅句”,一个极细小极模糊的句子统称,该如何看待?如何写作?具体的技术是什么?这些得语言句子写作之法的备考指导,处处放射着技术的理性之光与技术的思维之美,让不得其法的考场作文句子写作教学找到了一个“山上小孔”。课堂从“雅人”“俗人”之辩、“雅句”与“俗句”之辩开始,导入对教师“雅”另辟蹊径的理解,其实是强调了一个写作意识——要有意识地雅化句子。这一点非常关键,写作只要有“雅”的欲望,才有“雅”的可能,可以说张华老师的言语挑逗能力的施展在这里就已经开始抑制不住了。技术,只有技术才是最美的,技术改变言语的生产,技术改变写作的信念,技术改变写作的状态,最终技术了改变写作的质量。“造境技术”,真敢命名,亏他名得出来,让人信服、叹服的技术展示,体现了一位开宗立派的创始人风范,像俞敏洪,又有点像马云。“自然”,“人化自然”,“制造出富有雅意的自然”,“自然的都是雅的”,一句句技术性的话语牵引着每个听课者的思维,“他是怎么想的?”旁边的一位听课老师感叹道。但,这还都是铺垫,更精彩的“选景”“着色”“组合”“调适”等阶梯型的步骤,展示出了“雅句技术”的美丽面庞,惊艳,实用。

接下来的技术练习,证明了这一技术指导的有效性,一些同学写出了一些读起来确实很文雅的句子,这不能不说是这一技术的功劳。紧跟着的“凑句技术”应该是在“造境技术”的基础上更具体化地发展出来的,特别提出了三种句式,“四字句式”“之字句式”“而字句式”,四个操作步骤:确定句式,生成一句,扩展完成,调适句群。知行合一,体用合一,把句子的写作秘密通过手把手地教给了学生,元金圣叹有一句诗,“鸳鸯绣成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而张华老师不仅把针给了学生给了现场的听课老师,更是把语文的美用技术形式的展示了出来。这不正是处在写作备考教学困境当中的,技术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