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1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2

一、论文题目

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研究

二、专业名称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三、研究背景

当前,国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赋予医院学科建设新的政策与使命,大型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在最新一 的《三级医院综合评价标准》中,已明确三级医院主要承担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疗的功能定位。

重症医学的专业科室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及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它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所以,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壮大是医院明确自身定位的重要体现,而且,对这一学科实行规范化管理更是符合病患需求及顺应临床学科发展的必然。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不同专业对同一患者病情的专业判定及态度有所侧重,但基于相同的救治目的——有利于患者预后,便构成了一个临时团队的共同理念。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点是团队工作(team work广。重症医学科的医师应像一个团体行动的发起者、行动者,其他相关学科的医师就是参与者,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决策执行团队。这个多学科团队的成员虽分属不同专业,却拥有相同的目标,面对同一问题,拥有相同的执行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团队从整体上把握,进行集体决策,能更好地预测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能更早地采取措施切断病情恶性演变的循环链条,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

对医院角度来说,创新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模式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更好地整合全院ICU资源,规范ICU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提高对重症病人的救治能力及临床医疗水平。在这一平台上,力求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多学科的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还可以承担起专职ICU医师、进修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共同完成重症医学的相关教学与科研任务。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为不同的专业提供更多空间的平台,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新技术、新理论得到临床应用的机会,积累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更多的患者。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模式、人员结构、工作流程,人员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理解程度、应用设备的能力、医院内其他科室的专业能力以及科室间的合作水平,都对重症医学科临床效果的体现有重大影响。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重症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如何让重症医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快速发展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复习法:在查阅国内外刊物近10年的相关文献,熟悉ICU的相关基础理论、管理制度等,做好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了解国内外ICU管理现状。

(2)专家咨询法:咨询访谈来自于医院管理专家、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等;

(3)数据分析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现场调查法:收集医院各专科ICU的有关数据材料和重症医学协作中心的工作资料,包括相关科室ICU的临床指标、工作记录和相关培训材料。

(5)头脑风暴法:组织医院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负责人,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六、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路线及方法

第一章 重症医学科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重症医学管理发展概况

第二节 我国重症医学的管理模式现状

第二章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医院多学科协作模式研究

第二节 重症医学MDT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重症监护MDT团队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管理要点

第一节 管理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MDT-ICU团队的文化管理

第三节 MDT-ICU团队的绩效管理

第四章 重症医学多学科协作团队的信息中心建设

第一节 重症医学信息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MDT团队信息中心框架

第三节 重症医学MDT团队信息中心的功能

第五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重症监护协作中心的结构

第二节 重症监护协作中心工作评价

第六章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3

六、参考文献

[1]孙士涵.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xx

[2]陈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与信息化[J].中国铁路,20xx

[3]邱菊.关于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xx

[4]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宂[D].上海社会科学院,20xx

[5]朱佳力.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xx

[6]李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xx

[7]张美丽,石春生,贾云庆.装备制造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匹配量化研究[J],20xx(11)

[8]孙斐.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深化经济学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

[9]江晓华.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以湖北省为分析落脚点[D].华中农业大学,20xx

[10]勾智勇.科技管理中预警管理思想的体现[J].科技创新导报,20xx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4

一是深化土地利用研究内容的重要手段。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思路、新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翔实的数据来保证。因此,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案的提出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获得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以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就是要在获取大量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较为准确地衡量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并经过数学统计与评价方法,通过对几年数据变化的对比,利用gis技术完成对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挖掘程度的分析,更为直观的显示出近几年时空变异特征。这一评价能够对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对土地利用的理论的`深化提供具体的佐证。

二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是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镇,而且现有的许多城镇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客观上,城镇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找出一条既能减少耕地占用,又能及时为城乡各项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以缓解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5

国外林业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所有制的研究及评价上。所有制是要解决森林资源产权的主体,回答谁将拥有对森林资源的实际控制能力。以下就是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讨论所有制问题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利弊,寻求最佳的制度安排。各国对所有制形式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产权、国家产权、共同产权、。

西方学者总体上对私人产权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根据完全竞争理论,私人产权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由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所有者不受任何干扰和限制,他可以任意处置其资产,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者总是将资源用于最高、最有价值的用途,从而对社会利益做出最大贡献。但也有个别人对林业这个特定领域的私人产权安排的效率产生异议。bromley 专门撰文指出,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倾向。

专家们对共同产权制度也褒贬不一。共同产权悲剧理论、乡村林地谬误理论认为,集体劳动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绩效衡量,在共同产权安排下的成员有偷闲、搭便车的倾向。同时,在这种产权形式下的森林不可避免地会退化,会遭到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向私人产权形式转移。但赞成共同产权安排的学者认为,共同产权可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以消除为数众多的个人经营战略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形成集体力量与外界对抗,排除团体以外他人的干扰等等。

总之,西方产权理论对森林资源的国有化和集中统一控制多持怀疑和批评态度。普遍认为,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最大化激励机制驱动,计划并不根据收益状况来制定,因而不会追求从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往往忽略资源发展的投资机会;大量的森林资源国有化常常超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那种认为只有某种产权制度是最理想状态的'看法正在被抛弃。peter 认为,现实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

目前,各国实行森林资源多种所有制,而且林权稳定,私有林所占比重大都在50%以上。德国规定,国家建设占用私有林,从国有林划给林份质量相近的同等面积的国有林,或作价补偿。日本为鼓励私人造林,其造林、育林费用由国家补助70%,地方政府补助20%,森林法明确规定法律保障法定的私有林木所有权不受侵犯。其他国家也都对类似情况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定。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所有权的稳定与转换是影响森林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内在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主要林业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改革森林所有权政策。andy white等对占世界森林总面积93%的主要林业国家的森林所有权进行了回顾后指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是与权属安全和获取森林经济潜力的收益权紧密相连的,政府今后将逐步把经营公有林的责任和权利下放给当地社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20xx)》对森林公共管理的权利下放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截止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有成效的努力已经加强了当地的参与,提高了当地分享森林收入的比例,从而促使更好地提供森林产品与服务以及提高森林的可持续性。然而,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新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责任心以及机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滥用职权;

(2)财政资源的紧迫需求可能加快毁林的速度;

(3)外部性成本可能落在某个特定区域或社区群体上,而不是落在作为整体的社会上;

(4)新法律可能阻碍资源管理的习惯做法和当地模式;

(5)决策可能没有有效地传达到地方层面;

(6)有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可能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6

一、论文题目

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以JXJG集团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为例

二、选题意义的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多元化的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迫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惯例接轨。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的国际项目管理公司若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就要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在借鉴和启示的基础上,最终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行研究。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及其体制构建和流程改善进行了分析,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进行了研究,最后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对其目前现状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其国际管理中的经验,提出了可借鉴的方面。

(1)分析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国际工程总承包风险,选择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总承包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健全高效管理体系。

(2)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规范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增强建筑企业承建国际工程的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与品牌。

(3)通过分析承揽国际工程与管理国际工程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有针对性选择项目、组建高素质项目管理班子。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领导作用,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等。尽量解决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工程承包风险,从而将企业的品牌开拓乃至站稳于国际大市场中。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论文第一部分为前言,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及其论文中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为概念论述,对国际工程项目以及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第三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流程和组织体制的构建。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进行了说明,然后分别从组织架构体系以及改进管理体系流程等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建立战略决策层、成立财务管控层、规范实施作业层;而管理体系流程方面应当概念、规划、实施以及收尾等四个分阶段梳理流程。

第四部分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新模式,认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着政府对于项目管理扶持较弱、相关工程总承包法律法规不健全、项目管理学术活动沉闷、项目管理市场认可度较低、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项目管理活动、项目组织管理各自为政、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备、项目管理机构不专业、项目管理人员不专业、项目管理技术非常落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为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首先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然后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最后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的方法、风险应对计划编写、风险控制与监督等角度提出优化措施。

第六部分为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以JXJG国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对其项目现状进行了介绍,然后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改进措施,对其组织架构、项目质量把控、项目安全、项目执行进度、合同争议等进行了完善,最后对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七部分为结论。对于论文以上章节所做的研究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得出结论,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说明本论文的缺陷及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论文的后继研究方向。

四、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视角比较新颖,在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的范围中,大量研究集中停留在对具体行业或环节进行特殊性分析,缺乏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普遍规律进行的探索,没有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本课题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作了仔细的分析,从而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并将这一模型应用在JXJG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之中。

(2)本文将国际上通用的项目管理体系与我国项目管理有机集合起来研究,借鉴国际流行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

(3)运用JXJG集团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对其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五、论文提纲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调研的方法

1.2.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1.2.3 案例分析的方法

1.3 贡献或创新点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基本理论

2.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2.1.1 国际工程项目的特征

2.1.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2.1.3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第3章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构建

3.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分类

3.1.1 内部要素

3.1.2 外部要素

3.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的构建

3.2.1 设计组织体系

3.2.2 改进管理体系流程

第4章 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新模式

4.1 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宏观角度

4.1.2 微观角度

4.2 适合于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模式

4.2.1 PMC总承包模式简介

4.2.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实施

第5章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范

5.1 国际工目的程项风险管理特点及因素归类

5.1.1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特点

5.1.2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归类

5.2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措施

5.2.1 风险识别

5.2.2 风险应对的方法

第6章 JXJG案例分析

6.1JXJG公司背景介绍

6.2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介绍

6.2.1 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现状

6.3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改进

6.3.1 基本框架的设定

6.3.2 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改进

6.4JXJG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几个经验概括

6.4.1 贯彻企业诚信文化

6.4.2 尽可能的细化项目进度

6.4.3 合同争议尽可能少的诉诸法律解决

6.4.4 强化对于员工相关项目的培训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管理硕士论文开题报告7

一、研究课题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

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xx年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20xx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

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

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