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阅读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进阅读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阅读作文

走进阅读作文1

冰心阅读的方法仅九个字:“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前两句是条件,“读书好”是评价。是的,读书是人生第一大好事,它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其中,常见的纸质阅读与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兴起的网络阅读最为典型。在阿里巴巴发布的20xx年中国人读书报告数据中显示,中国阅读人口增加3000万左右,而这有很大一部分受电子阅读所影响。由此可见,电子阅读发展之迅猛和人们对纸质阅读的热情慢慢削弱淡化,再加上当今社会的步伐加快,网络阅读再一次突显出它的优势——迅捷性,它顺应了时代的步伐,无疑是众多人心中的“宠儿”。

那么,纸质阅读会被挤出社会的舞台吗?

完全没有可能。虽然纸质阅读没有网络阅读的海量性,迅捷性,但它的实用性却是网络阅读远不及的。人们在网络上阅读,大多是浏览,只有少数人会认真品析,而纸质阅读不同,它是“有感觉”的材质,阅读舒适度较高,也更便于做笔记,人们看过之后,印象会更深,感悟会更多。

虽然现在社会上,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有些许不平衡,但,我们要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随着网络阅读的兴起,阅读软件的开发,一项读书的新功能也随之诞生——听书,被称为“懒人活动”。原应为听书者不需看着屏幕,而只用戴着耳机,听着朗读即可。

而我,却更认为它是一项“心不静之人的活动”。当你戴上耳机,听着娓娓道来,抑扬顿挫的人声朗读文章,无论身边是嘈杂的'人群,还是拥挤的街市,你都会心沉到书中那个美丽的世外桃园,泰然自若,而当你摘下耳机,捧起一本纸质书本阅读,哪怕是只有两个人在谈话,你可能就会心烦意乱,刚才的沉着早已到了九宵云外,脑中只剩一坨浆糊,混沌不堪。还谈什么阅读?恐怕就是静坐也只能半途而废了。

所以,阅读凭的是心境,而不是环境!当我们重现先贤们那不朽的行为时,不禁自觉羞愧。

毛主席在十八岁时常在最嘈杂热闹的城门洞里认真地看书,有位同学看到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能看得下去吗?毛主席回答:“就因为乱,我才来这儿看。我要锻炼自已!我们的国家不乱吗?我要锻炼自己不为乱所动,在乱中仍然集中精力去办成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

且不谈毛主席的豪言壮语,他的定力,又有几人可以做得到?

心境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的宝贵,心境甚至左右人的辨别与选择。不错,读书的确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那如果没有这样的地方呢?就放弃书本吗?如果心境平静,何处都是读书的好地方,场地不再是你阅读的限制。即使身处喧嚣,心依旧可在那一方美好的家园中。

由此可见,何时何处,都可阅读——只要心静。

明代名臣杨溥在狱中每天被审讯,殴打,仍疯狂地阅读经史——这是中国古代官吏的心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在日寇的炮火下仍认真读书,发愤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有志青年的心境。

心境若止水就可以让自己沉于书中,不再受外界干扰,因而效率更高,事半功倍。

如何阅读?我大体认为有三种:多读,常读,广读。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周易》读了许多遍,又标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来覆去读了多少遍,将收纳《周易》这样厚重的书的麻绳磨断了多次,于是有了“韦编三绝”的典故。

钱惟演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他每次去厕所必带着一本书去,诵读的声音很清脆,人们都能听到,十分地好学。欧阳修夸赞他“最多才”。

这三种方法,就如种花一般:多种,常种,广种。而“花”便是书,“花园”就是我们心灵的家园。按这三个方法来不断辛勤地工作,才能让花园姹紫嫣红,让心灵世界得到滋养。

真正地将书读好,读透,却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要朝着梦想,一路奋进,才能采撷到书中的果实。

走进阅读作文2

书,是中华千年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蕴藏着先人无尽的智慧与弄潮的思想。读书,是走进千年文化,聆听教诲;是徜徉于无尽的智慧与弄潮的思想,陶冶情操……

随着信息大爆炸,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阅读工具的兴起,许多人沉醉于“网络小说”等所谓的快餐文学,而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论语》、《左传》等书籍却被摒弃在阴暗的角落中瑟瑟发抖。但我们摒弃的也正是先人所推崇的“深阅读”,是那种能让我们获得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的喜悦的阅读。

那么在这个“浅阅读”的气息席卷而来的时代,我们是否有静下心来用心思考过: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或者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在人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翻开书本,听先哲的语重心长,与智者促膝而谈,读爱因斯坦的《我的信仰》,铭记“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生活”,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华千年历史中,有许多饱学之士、英雄豪杰都受书的影响。明史上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张溥虽英年早逝,但他“七录宅”的传奇在人们心中却熠熠生辉,流传千年,家喻户晓。在“七录”过程中,他的反复笔录,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用心灵去靠近书本,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书本的灼灼其华的智慧,共这样七次,书中那字字千金的价值也早已经烙印于张溥心中。七录之名何等雄浑,阅读需要的就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与耐心的精神,这才是所谓的“深阅读”,不枉费时间的阅读。只有这种形式的阅读才能够让书本真正地属于自己,而不是简单地拥有。在张溥“七录”的背后,我想还应该还闪烁着的是人的品质与修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隋炀帝,众人皆知的千古罪人,许多人走马观花地读书就觉得是他使隋朝的千秋霸业随风而逝。然而黄仁宗却熟读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度挖掘,为我们揭开了隋炀帝鲜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最真实的隋炀帝——“可惜错生帝王家,没落一身好诗才”。在近现代也有这样的'伟大人物,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熟读《资治通鉴》17遍,在他的书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记满了旁批夹注,这样的阅读不可不谓深矣。然而在毛主席每一遍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历史认知的一种刷新与积累呢?

老子言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深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让自己的心灵来一次真正的洗涤!

但是我们中学生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21世纪,如果只知道沉迷于古典书籍中,那么我们很有可能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因为对于我们而言,时间就是分数,就是前程,更是未来。所以在深阅读中适当地夹杂些浅阅读,或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所谓的浅阅读就是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的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但这种浅阅读,可以让我们走进满天星辰;可以让我们走进荷香四溢的湖畔;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库,拓展了我们的阅读,让心灵完成了一趟旅行,在融入到快节奏的时代中并不脱离时代的轨道。但过多的浅阅读会让我们心情浮躁,贻害无穷。所以我们应该让浅阅读与深阅读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地步入我们现代人的心扉,驰骋于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做个张弛有度的读者,将两者潇洒的结合,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在我们眼中。

漫步于羊肠小径中,在百花争艳中,与培根共同探讨“读书不是为了雄辩与驳斥,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与沈从文一起欣赏湘西山水的美丽迷人,与各位先哲共同体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