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具与餐具的评课稿

这是一堂造型·表现领域的基础知识探究课。该课设计了两大目标:平面形和形象重叠,并提出两个任务,画出炊具与餐具的平面形,并以线条或涂色法画平面形重叠的方法装饰一顶厨师帽。确立重点为平面形之间的形象重叠,难点为选择恰当角度,抓住炊具与餐具的主要特征,画成平面形,教学形式为讲授练习。

炊具与餐具的评课稿

就以往的经验认识来看,向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准备充分教态优雅,表情幽默生趣,语言精炼,基本功扎实,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有鲜明的个性和执教风格,教学场面也显得生动活泼,不失为一堂好课。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情况和学术角度,及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等几方面来看,我认为存在着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目标过多,层次不清,学生思维跳跃过快,以至教学效果不佳。

该课设计的两个目标:平面形和形象重叠,分属两个层次的能力培养。平面形属于认知层面的目标,要求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理性的概括能力,逐步形成概括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形象重叠则是应用层面的目标,培养的是技能应用方面的基本组织能力,即组合构图的能力。这两种目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它的外延可大可小,从新课标的核心宗旨来看,可以设计成一个双节的单元系列探究课,若要放入一堂课里完成,就必须设计好目标跨越的衔接和时间的把握,以及预期达到的程度,否则教学中就会造成主次不明,时间不足,难点解决不到位等问题。而这堂课在我看来,正出现了这样的缺陷。从学生在课堂前后的评述活动、作业过程和效果等情况可见,仅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能理解、画出特征明确的平面形,尚不规范,而在形象重叠上能理解讲述和正确描绘的则不到五分之一。两个目标主次不明,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讲授过多,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

新课标在课堂中的体现应该是其核心精神-----探究活动,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多种活动形式,体验艺术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对于既定的难点----平面形概括,向老师除了利用实物进行精辟地讲解、示范外,还安排了两位学生上台演练,通过学生短暂的讨论和讲评,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对实物特征的概括,初步体现了向老师在探究活动上的引导。可惜没有引导学生继续开展延伸,巩固、提高这一初显的成果,而是紧跟着进入第二目标的展开。

  三、难点预计失误,学习任务未能完成。

在第二目标教学时,向老师设计了一个精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重叠方法的自主探究活动:利用准备好的镂空彩色炊餐具模板,让学生在桌面上进行自由的'重叠(组合)练习,然后老师用带胶底版粘取学生的桌面演练,形成几幅优劣相对的重叠作品。这其实是一个难点,也应是本课的真实中心,而向老师的模板演练也是解决难点的一个精彩设计,遗憾的是再次的叫停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自己投入的讲评起那几幅桌面演练作品。学生听完讲解就进入到利用平面形重叠绘制厨师帽的作业中,结果时间所剩不多,多数学生都未能完成平面形重叠的绘画,任务未能完成。

  四、作业形式缺乏随堂变通,体现对新课标评价方式的理解不够。

传统大纲的教学评估是以最后作业的总结性评判为标准的,因此最后绘制的作业就成为课堂教学效果的量尺。而新课标的评价更注重学习的过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反思、评述等活动,察看学生的学习是否跟进,教学方式和整体设计是否需要随机调整。例如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已察觉时间恐怕不足以完成原有的作业安排时,就不应急于进入教师讲评,而应该及时的调整原有设计,将模板演练的讲评交给学生,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演练和互评,把厨师帽的绘制放到下一节,这样,学生在最后的十分钟里就有足够的时间来探究,理解和巩固自己已获取的平面形概括能力和形象重叠的构图(组合)能力。

就以上的几点而言,我觉得这只是我们在传统大纲的改革和新课标的理解落实中,出现领会上交织不明的结果。落到具体的课堂中,要注意的不外乎几点:分清单元目标与课堂具体目标的关系,把握好每一堂课的目标量和预期程度;所有活动的设计都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宗旨,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理解评价的真正目的和评价的多种方式,不拘于最后作品的终结性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