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音乐课后反思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音乐课后反思

音乐课后反思1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卷,让天真无邪的孩子任意泼墨挥毫,画出无数动人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我们无限的风采;童年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唱出我们纯真美好的幻想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都有一些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人物和故事。四年级第四课《童年的音乐》就带领我们重温童年美好的故事。

本课内容包括聆听作品经典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学唱歌曲两首,一首是赞美童年生活的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另一首是回忆童年时代的歌曲《红蜻蜓》,通过聆听和演唱,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为了让孩子们深刻体会本课的主题,感受两声部歌曲演唱的.和谐统一,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红蜻蜓》的学唱上。首先让他们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接着让他们跟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按照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分段讲解歌词,最后再跟音乐填词演唱歌曲。为了训练孩子们和谐统一的声音,体现合唱的魅力,我又让孩子们学唱了第二声部歌曲,然后分小组、分声部练习演唱歌曲,通过多次练习、个别小组展示,最后集体演唱,终于听到了学生们美妙、和谐的合唱《红蜻蜓》了。

另外,有个别学生,还总结了自己记忆深刻的童年歌曲,运用《红蜻蜓》的旋律,把它们编排成《童年的回忆》来演唱,真正做到了“童年的音乐”。

音乐课后反思2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非常强调学科渗透。同时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我在“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承担了这节语文网络教学的实践任务。在设计学习思路时,我就和同组其他老师讨论,极力避免了以往网络课教学课中只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会收集信息的状况。于是上述这些也成为我备课的出发点,即努力做到:上一节借助于网络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首先,在和计算机老师商量备课时,我们就达成一致的意见,不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制做网页课件上,而是要放在认真备课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借用博客服务平台,生成了简单易操作的交流平台,用栾富海老师的话说;这是用零技术的平台做了最有实效的事。事实证明这样的平台朴素美观而又方便师生共同交流。

其次,借助于网络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师生交流。例如:我们平时上课前也要求学生预习,写成预习笔记。但这只限于单个的学生与老师交流,学生往往应付了事,没有积极性。而利用网络却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之间,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在布置回家预习时,大部分学生当晚在家能很认真地完成预习,并将其成果发布在相应的交流平台上。到上课前为止,同学们一共在预习成果区域栏内发布成果118条,学生们详细搜集了本课的疑难字词,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图片等等。课前质疑公布区一共有65条,学生们从语言、课文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随时分享别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别人伯疑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对其他同学的疑问进行分析、筛选、整合。这要是在平常的课堂上难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难操作的,因为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其他同学的疑问,而在网络课堂上这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因为学生可以在质疑区很方便地浏览到所有同学的疑问。所以师生都可以将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了,这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使课堂含量大大增加。

这样的优点也体现在课堂现场阅读交流环节中。当同学们整合讨论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后,老师当场将问题发布在文本阅读交流区,在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之后,将自己的观点简洁地回复在问题之后,老师可根据情况请同学进一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也能被其他人所了解。当然,如果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有分歧的,也可以当场交流讨论。这就使同学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有利于对文本作深入地理解与思考。

当然,在聆听作品区更是体现这种优越性了,在以往的课堂上如要欣赏作品,那只能听老师的,老师放什么我们听什么,而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熟悉程度、感觉来自由选择聆听,有利于他们在听时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效果要远远好于由教师掌握的单一的聆听过程。

音乐课后反思3

  《丰收的喜悦》这节音乐课是以教材为载体,融表演唱、欣赏感受、伴奏表演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音乐课。教学分三个步骤走:一是歌表演《采金秋》,意在复习歌曲,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桔园丰收的情景,掀起课堂的第一个高潮。这个环节是平时课中已经完成过的,在这儿只是一个展示过程,由于是现场摘桔子,真实模拟丰收情景,所以学生表演很投入,课堂的气氛成功地被营造起来了。

第二个环节,也是课的主体部分——欣赏华乐合奏曲《喜洋洋》。欣赏前,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层次小,欣赏能力的培养的少,在教学的设计中尽量降低要求,学习目标的门槛放低。但又要体现出主题内容的充分性,于是还是设置了重难点,设置了一些欣赏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感性上思考:听完这首曲子,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你对这首乐曲的印象?此处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答不准确,于是启发学生看老师在欣赏时的情绪表现,当时有一个同学说出来了:老师听得很陶醉!我连忙抓住“陶醉”问:为什么曲子让老师那么陶醉?你们陶醉了吗?从而有机地突破欣赏的第一个重点目标,那就是感受乐曲的情绪:欢快。

第二环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景或画面。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想到了丰收的情景,还有的想到了过年的情景。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很简单,没有充分想象喜庆的场景,过程,教师也没有深入启发。因为只要充分想象了就能积极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内心将画面和乐曲融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绪。

第二个环节的第三个重点是认识作者刘明源,了解我国一些民族乐器,并辨听乐曲演奏的乐器,分段聆听感受。为了加深乐曲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让三年级

第三个环节是为乐曲伴奏伴舞。课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课前稍微突破了一下,就是简单熟悉一下各个打击乐器的伴奏方法。但真正能否合着乐曲的节奏,听着乐曲伴奏不能预计。学生往往拿起这些乐器就兴奋激动,课堂会出现混乱骚动的情绪。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课前进行预设,首先是课前就把这些乐器提前放在他们的桌子里面,不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在聆听前将课堂的气氛小小的骚动一下,即让他们拿出桌里的这些乐器尽情地玩一玩、敲一敲,满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个初步认识,练习怎样打击的一个过程,然后再让他们收进去放好暂时吊一吊他们的胃口,激发他们下一个环节更好的`表现。

当真正要来伴奏的时候他们不再是骚动,而是信心十足,跃跃欲试了。因此在课堂中小组分工,很有秩序跟着老师的指挥进行练习,最后合着乐曲成功地进行了伴奏。由于时间的有限,没有进行分段的伴奏练习,因此直接合奏时乐段转换时,中间的同学们一会拍桌子一会儿舞彩带,着实有点手忙脚乱。但,这就是课堂,有缺陷的课堂才是最真实的课堂,不完美中的完美感觉——学生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就是完美的了。

最后一个环节,一个拓展欣赏。即欣赏《喜洋洋》的视频演奏,感受演奏者的投入表演,对这首曲子建立一个完整印象,从而激发他们对我国民族乐曲的热爱。

总之,课堂设计及教学呈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欣赏与表演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动于静,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使单调乏味的欣赏生动活泼,课堂气氛高潮叠起。二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感受乐曲的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景是感性;认识作者,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并辨听乐器,激发他们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乐曲是理性。三是三个环节脉络清楚,目标适当,环环相扣,完整合一。环节与环节之间自然过渡,教师的语言设计具有激发性,连接性。

不足是课前做过一些准备,有些表演的痕迹,看起来很完整,很完美,学生感官充分调动和参与了,但是自主创造性的表演却没有,教师也不敢放开,一是怕耽误时间,二是怕出不来效果。另外略感不够的是课的设计仍还嫌单薄了些,虽然时间紧了又紧,最后还是拖了三分钟左右。如果课的开始不表演《采金秋》直接进入给乐器玩一玩的环节,有感觉太随便平淡了些。课后我还反思了一下对于欣赏类别的课该如何分年级去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课的内容既不单调枯燥又富有层次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听,赏,析,奏,唱,更多的是还要将学生的心和情感带进音乐之中,让他们用语言,用声音,肢体去表达出来。

音乐课后反思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发明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多篇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课程规范》指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保守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乐新课程中对民族音乐的弘扬将具体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保守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了解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而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时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说:“民歌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发明永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它总同时寄托在很多形式里。”个人也非常喜欢中国的民歌,因为它们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选择了《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的杰出代表,尝试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于全国的.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只成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喜爱,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学情上看,学生对《茉莉花》已相当熟悉,为了使《茉莉花》散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茉莉花”为主题,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以和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等内容。通过多篇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和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发明美。

2004年雅典奥运会落幕式上一个手提红灯笼的小女孩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唱响了〈茉莉花〉,那清新优美的曲调,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也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重现这激动人心的一刹那,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情境导入肯定会吸引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编导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首民歌,问题的设置引起了学生的考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来歌曲的学唱、感受也变得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旋律对于国小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学唱上多花时间,而是挖掘歌曲的丰富内涵,通过歌曲处置,更好地表示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音,什么调式,节奏是紧密的还是宽松的,引导学生一边听辨一边考虑,找出民歌的相通点,一般都是五声调式。歌曲演唱时,学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后一个音显得有点低,不利于声音的发挥,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动,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这样的处置更易于表达爱花、惜花,不忍将它摘下的情感。在反复吟唱中归纳江苏民歌的特点——优美柔和、细腻委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歌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苏人细腻委婉地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东北人却是豪爽热情的,他们毫不遮掩对茉莉花的喜爱,体现在他们的歌曲里,显得风趣幽默。河北人的刚直爽朗,也带给茉莉花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听辨这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强烈的听觉反差,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歌和那里的人民是离不开的。通过听辨、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经过比较学生发现三首《茉莉花》,节奏有的宽松,有的紧密,情绪有的清新优美、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刚直爽朗,特别是东北版的,衬词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几分风趣和幽默。而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五声ZHI调式,同样表达了对茉莉花的喜爱。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将听赏不只仅停留在外表,而去挖掘它们的内涵和联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响了全世界。歌剧《图兰朵》或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离我们又那么近。选取其中的几秒钟,引导学生听辨用了那个版本的《茉莉花》,让他们有目的的听赏,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带给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呼唤他们情感的共鸣。最后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时,学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音乐课后反思5

《小老鼠走楼梯》是中班的一节音乐游戏,游戏的主人公是一只小老鼠,歌曲不长,内容也比较简单易懂,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首先,我通过出示小老鼠图片,表演“小老鼠上灯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然后以故事的形式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同时我又充分运用肢体语言,采用边说歌词、清唱边让小老鼠走楼梯的动作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接着,我请幼儿和小老鼠一起游戏唱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充分运用了肢体语言来帮助幼儿学习,让幼儿的小手变成小老鼠、变成楼梯,并通过一个人、与同伴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表演,从而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最后,我请幼儿发挥想象,邀请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来走楼梯,从而引起幼儿创编的兴趣,体验音乐游戏模仿的快乐。

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肢体动作:让幼儿的小手变成小老鼠、变成楼梯,不管是一个人表演还是和同伴一起游戏,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都非常感兴趣,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当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时,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意思,都开心地笑了,他们一边学唱歌一边做动作,积极性特别高。在最后的创编游戏中,孩子们更是兴趣高涨,模仿的惟妙惟肖,学习的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此我觉得,身体语言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适时、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及时发现、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让幼儿表演的环节,我担心幼儿自己设计的不好,所以我把我的思路告诉了让他们按照我的方法去表演,虽然说他们每个人都能表演好并且很开心,但是却显得很被动:我说怎么演,孩子们就怎么演,他们连自己创新、选择的余地都没有。我想,如果我能放手,让幼儿大胆、自主、创新地去设计,去表演,也许他们会设计出许多他们自己喜欢、自己需要的动作,最重要的: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音乐课后反思6

活动目标

1.在掌握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拔根芦柴花》。

2.在教师指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指挥方案,丰富演奏内容。

3.在集体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应和谐一致。

重点: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拔根芦柴花》。

难点:在集体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应和谐一致。

活动准备

1.会看指挥、分声部做身体模仿动作。

2.铃鼓、碰铃、圆舞板、大鼓、钹等打击乐器人手一件。已经摆放在幼儿椅子底下。

活动过程

一、 熟悉乐曲、巩固节奏型

1、 伴着欢快的《拔根芦柴花》音乐幼儿和教师一起跳舞,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激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2、 巩固、熟悉节奏型。

二、 听音乐《拔根芦柴花》,做相应的身体动作。

三、 学习用打击乐演奏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设计配器方案。

2、幼儿根据配器方案,看教师指挥用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演员们从椅子底下轻轻拿出乐器,准备好,我们这一次要用小乐器来演奏了。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演奏乐器中的困难。

4、教师启发幼儿设计新的配器方案。

5、幼儿按照新的配器方案看教师指挥演奏。

教师:这一次我们要用刚才讨论的新的配器方案演奏乐曲了,请仔细看好我的指挥。

6、教师组织幼儿探讨如何让演奏更好听,并提出力度要求。如:X XX|中强、轻快; [11]~[16]小节稍弱、跳跃;[19]~[24]小节稍强、热烈。

课后反思: 拔根芦柴花(打击乐演奏)

这次的公开课是园指定让我上一节有关打击乐方面的内容的音乐课,让年青教师能有一个对上打击乐有个初步的了解,说真的我心里没有一点底,首先现在的教材中在打击乐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少,孩子接触各种打击乐器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上好一节打击乐课 很难。再说这次是让我上给年青教师看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所以我很重视这一次的公开课。要上好这方面的课,首先要给孩子铺垫一些有关内容,如:认识多种节奏型、接触一些打击乐器并认识、还要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等等。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知识铺垫。

《拔根芦柴花》是我们大班九月份的主题《中国娃》中的内容,整首曲子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 一首乐曲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既可以欣赏又可以演唱即能创编律动又能开展音乐游戏。我把打击乐演奏作为《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的表现形式。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学会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乐器演奏。难点是:注意乐器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的一致和谐。设计配器方案。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在最后乐曲合奏环节,孩子们表现特别棒,各种乐器配合得非常默契。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打击乐的孩子们来说能有这样的表现让我尤其欣慰。

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2、让孩子尝试各种乐器,让他们心里上得到满足。孩子们兴趣很高,他们演奏时个个都非常认真、投入。

2、幼儿能根据老师的指挥进行不同的演奏,效果不错。

3、不足的地方事先我也想到了,在图谱上是否能让幼儿看出强弱拍的关系,在集体评课中有的教师也提到了这一点。

音乐课后反思7

设计意图:

开学不久,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议论,他们都对音乐喷泉的神奇、好玩赞不绝口,有些孩子还加上了动作表示。我想这不正是引导幼儿用肢体的变化来表达对音乐、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新《纲要》精神,精心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能创造性地用较优美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喷泉的各种造型。

2、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变化,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引导幼儿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喷泉》。

2、幼儿观察过音乐喷泉,有过肢体活动的经验。

3、带锁的套盒,桔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活动室,谈话。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用动作暗示幼儿坐好。

师:刚才我没有说话,你怎么知道要坐好呢?

幼:(因为你坐好了,我们就知道要坐好)

(因为你用动作表示了,暗示了)

师:你们知道老师平常喜欢干些什么吗?(教师用肢体动作表示唱歌、看书、跳舞等等)幼儿发言。

师:你们喜欢干什么?也用动作表示,让老师猜猜。

二、引导幼儿尝试听音乐进行肢体表演

师:刚才小朋友表演得真棒,现在老师请你们听一段风的音乐,请你们来表演风中的柳树,好吗?

幼儿听音乐,教师根据音乐提示现在是微风----大风----狂风。

请幼儿表演风中的柳树,教师随机指导、提示。

音乐停止后简单提问: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幼儿简单表述自己的表演。

三、引导幼儿表现音乐喷泉

1、出示魔盒激趣。

出示魔盒,师:你们猜猜这里面有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也不知道。大家只有完成盒盖上的要求才能拿到钥匙打开盒子。要求:请小朋友听音乐表演音乐喷泉

师:你们见过音乐喷泉吗?在哪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

2、听音乐表演音乐喷泉

看课件(一),欣赏音乐喷泉后提问:你看到的喷泉像什么?(皇冠、楼梯、金字塔、桥、生日蛋糕等等)

喷泉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乐的轻重、快慢有关)

音乐轻柔舒缓的时候喷泉是怎样的?(低低的、慢慢的)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音乐强烈的时候喷泉会怎样的?(喷得很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师:音乐喷泉真有趣,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有趣的音乐喷泉吧。

幼儿听音乐表演音乐喷泉,教师及时对进行肢体表演的幼儿给予肯定和回应。

3、听音乐合作表演音乐喷泉。

师:刚才大家做得都不错,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一段录像。

看课件(二),并定格喷泉画面,引导幼儿观察。

师:喷泉是怎样变化的?你们会做这样的喷泉吗?请你找几个好朋友商量一下做怎样的喷泉,用什么动作来做。

(幼儿找合作伙伴,商量做什么造型,如何分工)

师:音乐喷泉开始表演。(幼儿分组合作表演音乐喷泉)

师:刚才每个组做的动作都(不)一样,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喷泉还有那些变化,怎样来表现。请听清楚音乐的强弱,喷泉又要开始表演了。幼儿分组合作听音乐表演音乐喷泉。

教师指导、简评。完成盒盖的要求,打开盒子,里面还有一个小盒,盒盖上也有要求。

四、游戏:剥桔子、吃桔子。

小盒盖上的要求:全体小朋友听音乐表演一个大桔子。

师:你们吃过桔子吗?桔子有些什么?(皮,桔瓣)怎样才能象一个桔子?幼儿讨论,发表意见。(外面是一层桔子皮,里面是一瓣一瓣的桔子)

幼儿听音乐表演。教师剥皮(一片一片的剥,外圈幼儿一个一个蹲下再躺下)

教师吃桔子(一瓣一瓣的吃,里圈幼儿一个一个蹲下,没蹲下的是桔子籽)

教师简评,(可重复这个游戏。)完成小盒盖的要求。打开盒子取出桔子,大家一起分享桔子。

音乐课后反思8

课后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小闹钟已再熟悉不过,我以一首《我会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接着就变出了一件小礼物,原本我想直接把它变出来,后来一想,要想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就是投入于行动中,因此,我就让幼儿上来用手触摸下,由于人都有好奇心,这时的他们,安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叫了2位幼儿上来,最后,我揭开纱布,原来是一只小闹钟,顿时,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堂课中,幼儿很喜欢这首歌,我估计跟我创编的动作也有极大的关系,幼儿不仅喜欢唱,更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最后,在他们熟悉歌词的`同时,我变出了一个青蛙钟与小羊钟的头饰,此时,他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对这首歌掌握的也不错。

在此同时,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好好改进:

1、在变出小闹钟的时候,我把小闹钟的声音开起来了,让幼儿听听原来它 还可以“唱歌”,提问:“小闹钟用来干什么?”就这个问题,提问的幼儿可以再多几个,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去回答。

2、为了让幼儿更方便的记住歌词,我采取每句加不同的动作,但后来他们一下学会了,我也没加动作,不过,我看到不少幼儿都对我做的动作感兴趣,但我也没特别提醒,其实,可以让幼儿更加投入于歌曲与我创编的动作中,效果会更佳。

3、自己这堂课上下来,有一大缺陷,就是自我感觉教案的形式单一了点,可以在唱歌时,加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学习这首歌曲。

4、为考虑给更多幼儿表现的机会,我反思了下,最后头饰应该再可以多做几个,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更大的舞台。

音乐课后反思9

小班的音乐活动好久没有亲身体验了,好久没有尝到小班孩子们甜美的声音了。今天的网上音乐观摩活动让我震撼:一首老歌《小蜜蜂》的旋律在严雷老师的创编下,变成了一首熟悉简单好记又赢得大家喜欢的快乐礼貌歌;多次的演唱形式,采取了不一的角色出现,还运用了各种不一的声音,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那漂亮的课件制作和课件运用的效应,让我羡慕不已、五体投地。可见,严老师她善于挖掘音乐元素,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了如指掌,并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创设音乐环境,还在活动中营造自由、轻松的音氛围,让孩子在音乐环境下加强音乐的感染力,针对个性积极调动幼儿参与性,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音乐活动的快乐。

一开始,以一座房子引出,让幼儿说说觉得会是谁的家,对于孩子们的答案并没有肯否,而是采用走近点去看看边慢慢放大房子,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到熊的图案,从而使他们自己肯定是小熊的家,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也增强了信心。

接着利用课件让幼儿观察有谁来小熊家做客,通过小动物来做客的情境,让孩子们在看看、说说、动动中熟悉了旋律,还调动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在学唱中都是以角色的身份来练习,首先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妈妈,接着熊宝宝,然后是熊爸爸,最后分角色来演唱,孩子们在一次次扮演角色中一遍一遍快乐的学唱着,虽然是反复演唱,但由于每一次的要求不同,在情境扮演中学唱,所以孩子们至始至终快乐的演唱,最后以一首活泼有趣的音乐律动中结束。

从这次观摩活动中,我感悟到要想上好一次音乐活动,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爱唱爱跳是幼儿一种语言,过去我们的教学活动大部分老师都是以老师教,幼儿以学为主。一首歌曲老师反复的演唱,让孩子机械的练习。在这种情境下孩子们就失去了对音乐的想象、理解,根本不能体验情感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不但要创设音乐环境,激发兴趣,还要做到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做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音乐课后反思10

《我是小音乐家》教学目标有三方面一是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用轻快、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简单地歌曲表演。二是认知目标:就是让学生认识小提琴、吉他、圆号三件乐器。三是情感目标:通过当一名小音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教学环节分为初听歌曲、模唱曲调、学唱歌词、表现歌曲、创编歌曲五个环节。让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的由接受歌曲,到掌握歌曲,再到自由拓展歌曲,很好的理解歌曲情感,表现歌曲内容。

下面我再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给大家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按教材要求,让孩子们用摸唱的方法学唱歌曲。通过默唱、轻唱、自由唱、有感情唱等循序渐进的步骤,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学生才是在这一堂课的主人。因此不管是歌曲动作的设计,自编歌词,都是学生自然生成的自我尝试和探究欲望,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即巩固了本课的节奏内容,拓展了学习,又感悟到了音乐迷人之目的。

最后的`音乐活动是我设计的本课高潮。我通过复习、转换音乐表演等形式来创编动作,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经过自己创编、同桌间交流、自由表演、上台展示等步骤,孩子们各显神通,都能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动作,不但自己跳的很投入,也能和小伙伴们配合默契。通过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等评价手段,他们更喜欢、更有信心表现自己。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一直努力创设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由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放松的、活跃的心里状态,因此整堂课中,充分体现出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我认为不够好的地方是:在课堂中,难点出现在一些节奏方面,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我精心设计了通过听、说、唱、想等多项活动来熟悉歌曲,解决难点。我想通过第一环节学唱曲调中进行解决第三乐句的难点,效果不是很好,我的解释分析也略显枯燥了些,使课堂气氛冷了下来;一字多音的乐句,处理最不好,范唱有一些欠缺,尽管我进行了多次范唱,但效果不太明显。

音乐课后反思11

《啄木鸟》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音乐,全曲的结构是ABC,乐曲节奏鲜明,形象具体,特点明显,易于区分,适合5——6岁的儿童欣赏。《纲要》中明确提出: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与教育内容相适应的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体验。所以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渠道,运用直观教具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使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乐曲的内涵及旋律的美,同时激发幼儿爱护关心他人的情感,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本次活动重点:能感知乐曲的三段体结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和方式来感受乐曲的不同节奏,如:A段想象啄木鸟给大树检查身体的动作;B段做啄木鸟捉虫的.动作;C段则是大树恢复健康,快乐跳舞的动作,这样既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又使幼儿明显的区分三段音乐的不同,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乐曲的三段体结构。

在活动中,我充分的重视了幼儿的艺术感受和表现,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积极表现,创编简单的动作并用肢体表现啄木鸟为苹果树捉虫、治病的一系列过程,让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轻松学习。整个活动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主动探索、自我体验,尽情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充分释放自己的兴趣和情感。

音乐课后反思12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课堂气氛就会出现冷场,更不用说音乐情感方面了。下面我根据自己一些教学实践来说一说如何有效的识谱:

在唱歌课中,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会用今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并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

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和机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其实,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今天,国小音乐教育对识谱的要求是:“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从感性入手来教,融入音乐实践活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利用识谱这个学习音乐的好工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每个孩子真正的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

音乐课后反思13

这是一件小之又小的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正是着件小事却让我这个刚刚不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为之一阵,发出深深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战士呢?同学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学生们都涌越发言讲出了许多关于雷锋的故事。“同学门讲的都非常好,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知道他的纪念日是那天吗?”话音一落教室里慢慢的陈静下来。在沉静里发出了一个清脆甜美的声音4月5号,当时的我的确是很惊讶怎么是4月5号?

3月5号也许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日子,没有国庆的隆重,没有九一八的刻骨,但是雷锋的精神却是我们一直以来学习的,不能忘却的。我们的`社会正是有了雷锋精神的存在,才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帮助,多了一份关爱。也许是年纪小,也许是环境太优越,但是对于3月5号纪念意义这么大的日子我们无论如何是要记的,不但我们要记住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记住他。要是象3月5号这样的日子都不能脱口而出,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何得以发展,弘扬。

100分是每个学生永远追求的,这个数字他们永远不会忘记。3月5日是个比100分简单的数字这些祖国的明天的太阳却是那么的陌生,淡薄。不能不给我们教育者敲响警钟。面对这样的问题引起我深深的反思。

反思: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只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就是一名好教师,不是每节课都上满四十分钟不间断就是好课。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教书,更重要得是育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的职责是把美育,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节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用先进的人物的品质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打下烙印。把他们真正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看起来时间记错是件小事但,关键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因起反思。我们应该具体形象的将课本以外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教师要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学生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我们要让他变的色彩斑斓,光芒熠熠。

音乐课后反思14

上周,我在大班执教了一次音乐活动《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藏族民歌,歌曲还有浓浓的藏族舞元素,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了解藏族文化的同时,学会藏舞的基本舞步。

本次音乐课《北京的金山上》是为了让幼儿对藏族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学习藏舞的基本舞步同时感受乐曲表达藏族人民对毛主席,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活动开始,我将课前搜集来的穿着藏族服饰的人和藏族人民献哈达的图片播放给幼儿看,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民族的人,他们藏族服饰的特点是什么,经过我的引导,幼儿普遍发现藏族服饰的袖子是很长的`,他们穿的裙子都是五彩的。在问到幼儿藏族人民通常送给别人的礼物是什么时,幼儿都回答不出来,有些孩子讲长长的,白白的围巾,我顺势问下去,那这些长长得白白的围巾叫什么呢?最后,我告诉幼儿这个叫“哈达”,并请幼儿学习歌中最后一句“巴扎黑”献哈达的动作。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如果在其中结合生活经验请幼儿把自己所知道的藏族舞舞步跳给大家看看,可能会对后面活动的展开,奠定更好地基础。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首先将歌曲播放一遍,让幼儿欣赏,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觉?在听得过程中,有个别幼儿对这首歌已经熟悉,还有个别幼儿已经听着音乐在开始跳舞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及时的制止,导致在欣赏完歌曲后,回答这首歌唱了些什么内容时,好多都回答不上来,个别幼儿从头至尾,只听到最后一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反思自己应该在组织欣赏的过程中,请幼儿坐在位子上仔细倾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欣赏环境,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组织幼儿一起学习《北京的金山上》的藏舞,我重点训练了弹簧步和甩袖,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很高涨,非常认真地跟着音乐跟我学,但跳过几遍后,我发现有些幼儿开始开小差,开始胡闹了,我即便有上前制止,但效果并不明显。课后,我反思在幼儿失去兴趣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再度挑起他们的兴趣呢?我想,当时如果我在一旁对跳的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请他去西藏做客,跳给藏族的人民看,可能会再次挑起幼儿的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原本是想把歌词的大意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带着感情去跳这个舞蹈的,但是到最后发现,大家都沉浸在跳舞的兴奋中,根本听不进我传授的情感,我应该把这一环节提到一开始的欣赏歌曲中,在他们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谈谈这首歌曲表达的什么情感,效果可能会更好。

《北京的金山上》这节课在执教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反思,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实践,我会有新的突破。

音乐课后反思15

帮“在开展活动前,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个活动本身,还要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如在第一周的活动中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经验是幼儿原有的?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导入形式。这样从幼儿的原有经验的导入,幼儿更加的容易接受。在前一周开展了音乐活动《哈罗哈罗》,幼儿有与同伴一起拉手、跳舞的经验。因此,我在活动的开始选择用“勾勾手”手的游戏导入,幼儿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很感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幼儿对于歌词有初步的了解。

在开展活动前,我先分析歌曲的特点,是欢快的节奏还是舒缓的节奏?哪些地方唱的时候要注意?在执教时,要用怎样的声音来范唱?弹琴伴奏时用怎样的节奏?在《小指勾一勾》活动中,我提前分析了歌曲,知道范唱时要用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用欢快的节奏来伴奏。对于这首歌曲中“伸出你的小指头”这一句前面是附点音符,为了帮助幼儿唱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一句单拿出来,先放慢速度,带幼儿唱附点音符,再通过对比,从而感受附点音符,最后唱准附点音符,熟练以后再加快速度。

在引导幼儿演唱《小指勾一勾》这个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与好朋友勾手指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脸上要微笑,让幼儿感受到与好朋友一起玩勾手指游戏的快乐,鼓励幼儿多与他人交往。

在延伸活动我改变了幼儿的.座位,大家由原来的正马蹄形变成圆形,大家围成一个圆,请几名幼儿听着音乐去找朋友,拉拉手,勾一勾、碰一碰,游戏几次换一些幼儿游戏。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要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将活动的每个环节思考得更加的细致、周到。踏踏实实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体现活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