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评课稿3篇

孔子游春评课稿1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历来为开课的老师所喜爱。今天,区教研室在双语学校开展中国小语文衔接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王忠华老师上的这篇课文,深为王老师的大气所折服。

孔子游春评课稿3篇

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者、不同的学习者,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演绎,因此,有人说,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王老师执教的这节《孔子游春》,,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性的语文。老师以“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我们赶紧随他去泗水河边吧!”将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用心体验这美好春光,然后交流,讨论: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了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将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在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轻读第二节,而是习惯性的齐读时,教者没有生硬地让学生停下,而是等读完后,先表扬孩子们读的有气势,继而告诉孩子们,自己读一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人性化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其次,这是对话的语文。这节课中,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与古代圣贤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局限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双方精神与情感的对话。在“论水”一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你对水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能不能与我们分享呢?前面的课文对水有德行这一品质也有诠释,能谈一谈吗?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你认为水还有哪些特性呢?在“言志”一节,教者设计: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还有什么也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情谊更浓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热烈了,有学生说,师生对话更精彩了……在“布置作业”的环节中,教者将主动权下放给了学生,问: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作业?于是乎有人想收集孔子的名言,有人想写自己的志向,有人认为应该写读书心得。我们看到,在这种对话下,学生的见解也颇显睿智。

第三,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教者不仅注重对语言的品味、训练,注重对语言的积累、运用,更注重对文本外延的拓展、延伸。

不论是国小语文,还是中学语文,他们都是相通的。曾经与一位颇有见地的国中语文老师交流,他认为国中语文教学注重的方面很多,但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对课文外延尽量的拓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却是他们所努力追求的。听了他的观点,我不由击节而起,是啊,这和我对于国小语文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这一观点在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中俯拾皆是:导入时,精心选择的一段简短但必要的资料介绍孔子,要言不烦;在赏春这一环节中,抓住省略号,趁机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是她”这一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导出学生诗一般的语言,将春天的美好推向了高潮;在“论水”这一环节中,更是设计了聆听孔子师生的对话,出示文言文,要求学生借助现有的文本,去挑战文言。坐在下面,不禁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然而,由于教者的设计体现了坡度,学生们理解水到渠成。于是,又为王老师的前瞻喝彩!最后,教者更是由孔子论水引到了孔子论学习。一步又一步地拓展,打开了学生的视线,最后,课文结束了,但学习并未结束,老师把孔子的网站介绍给了学生,空闲的时间,相信孔子会再次走进学生的视线。

孔子游春评课稿2

听了王老师的《孔子游春》课,让我对诗意语文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王老师的课堂中充分表现出:

一、读占“鳌”头

1、读形式多

整堂课王老师利用了多中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入课堂。如默读、朗读、对读、引读、配乐读等。

2、以读代讲

课堂中王老师通过读去引导学生去积累优美的语言、去发现语言规律、(让学生读自己写得句子)去运用语言,真可谓是“读”学无痕。

二、诗情“话”意

1、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无论是王老师的课堂引导,还是其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我们都能感受到王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语言。

2、教学中古诗词的拓展,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王老师补充了许多的古诗词,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和顺温柔”,而且加强的学生对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积累,使课堂充满诗意。

3、文本形式的重新编排,让课文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教学水的特点板快时,王老师将课文重新排版,变成诗歌的形式,再通过师生的对读,学生读起富有诗情画意,让课文充满诗意。

4、课文朗读时音乐渲染,让课堂充满诗意。

在课堂中,我们发现王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在优美音乐的背景中朗读,使课堂更加充满诗意。

三、练习“导”学

1、做“习题”贯穿课堂

整堂课王老师具有“练习撬动课堂”的理念。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巧妙,利用三道练习题将课堂教学(珍珠)串联起来。

练习一:

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______,想到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看到______,想到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春风,想到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发现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内化。

练习二:

这篇课文藏着一个秘密,你能通过练习把这个秘密表达出来吗?

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

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

看到水穿山凿壁,从无惧色,想到

看到水流经万物,荡涤污垢,想到

通过练习让学生对水的特点有了更深得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有效。

练习三:

课文其实并没有写完,你能不能像孔子一样由水必观,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谈自己对水的认识,对真君子的认识。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2、取课题总结课堂

假如这堂课需要一个课题,你打算为孔子的课堂取个什么题目?

使整堂课由老师入手又由课题结束,设计得非常巧妙。

总之,每次听王老师的课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孔子游春评课稿3

接触“诗意语文”已两年有余——自我们成立研究共同体,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可以说,是王老师的诗意课堂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那份深埋已久的喜爱和敬仰,从此与平淡枯燥的教学生活说再见,踏上小语教学的研修之路。也正因为如此,我对王崧舟老师的尊敬与喜爱从未改变过。

王老师历经“崭露头角”——“孤独沉潜”——“一鸣惊人”——“开创流派”几个阶段,渐渐成长为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拥有深厚底蕴和大师风范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晓。当下,每每看到王老师令人陶醉的课堂,我们都在不时地感叹:这样的课只可以欣赏,我们永远学不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不然!也许,我们也经历如王老师那样“孤独沉潜”的五年(上千节听课,众多书籍融入内心),即使我们不能拥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自会硕果累累!

课标修订版出台之前,诗意语文曾是众多热爱小语教学的教师争相赏析与模仿的对象,但也出现了很多异样的声音:认为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牵引”成分太大,课堂“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教师的表演成分太多。不知是不是这些异样声音的影响,王老师有一段时间没有新课例的问世。伴随着课标修订版的出台,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诗意语文在课标修订版指引下的改变。终于,20xx年王老师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树》——课堂依旧不改其诗意让我们每一个观者都陶醉在课堂的意蕴,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时,完美融合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标核心主题,使诗意语文更具语用价值。

今天,我们再次观摩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对诗意语文的了解更加深入。

一、感受

《孔子游春》一课,叙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给众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长的课——孔子以景色优美的泗水河畔为课堂,以“水”为课文,引领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如此,一位是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一个是自古以来被众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远的“水”,一位是当代名副其实的“诗意语文大师”。三位大师的不期而遇,为我们呈现了一堂令人陶醉、引人深思的小语课堂。

1、教师:

王老师的语言永远是那样不徐不疾,朗读的深沉有力,教学的环环相扣,对学生的那份尊重及设计精妙的指导与评价,均给诗意课堂的呈现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

“从读到悟,从悟再到读,从读到写”,学生陶醉在这样诗意的课堂,收获着不断发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学生课堂读和写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各种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

3、课堂教学:

(1)、板书设计的巧妙。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呈现了“课堂”、“课文”、“课题”这样的主板书,其中对“课文”教学部分呈现了“水”的几个特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同时,在学生反复地读悟之后,引领学生进行了重点语句结构的认识及写作练习,将学生的部分观点呈现了出来。这样由表及里的精心设计,给学生呈现了文本的几个关键点和思考点——学生由此展开,由点到面,对文本的了解也就愈加深入。同时,这样的板书设计,也意在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去把握文本,如何将长文读短”的方法。

(2)、师生“对读”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引领,以及对文本特点的发现。

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多次运用“师生对读”的形式: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我们能发现:在师生对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在师生对读的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重点语句的构句方式特点——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如此,学生在练习朗读,亲近文本,感受诗意的同时,学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

在反复地朗读中,王老师还将文本转换成诗歌形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个至高点。这一效果的呈现,不仅仅取决于一种文本格式的转换,更取决于教师的引读,指导,更取决于学生“读——悟——再读”的学习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学生的“静读+批注”的个性感悟活动。

(3)语言文字训练

课堂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了课文“水”这一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语句构句特点来进行续写《水》这篇文章。这样的写作练习,是基于文本理解的,是基于“置身泗水河畔这样一个美妙课堂的”,是基于对文本写作方法的把握的。有如此基础,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才能逐步内化,从而发展自我语言文字灵活运用能力。

二、思辩

活动中,依然有老师提出:诗意语文课堂牵引痕迹很浓!对于这一点,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1、“牵引”与“指引”

我们都知道:课堂,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牵引”和“指引”呢?以我肤浅的认识:“牵引”,是教师不顾学生存在,不顾学生实际的;是只顾完成教学设计任务的。而学生是鲜有思考、阅读、写作时间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听和记。可“指引”则不同——课堂需要指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之路需要指引。区别“牵引”和“指引”的关键当是:整节课是“教师的”,还是“师生共同的”课堂?课堂是上教师是在讲教学设计,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如果我们看到老师有“引”就称其为“牵引”,那老师在课堂上岂不是要一言不发吗?拿最提倡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来说,它不也是教师设计吗?不也是按部就班地“牵引”学生学习吗?

2、发现“诗意语文”内涵

在我们陶醉于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之际,在看到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提高,习作自然流畅之时,我们怎能说这样的课诗意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呢?

只能说,王老师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将汉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发掘出来,将语言的魅力呈现在每个孩子的面前、心田,进而发散出言语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学生和教师一起在朗读与感悟中得意,在品析与对读中得言,在朗读总结中得法,在言语实践中得能。在“诗意”的外衣下,我们如果能发现深藏其中的言语魅力,我们对语文的思考,对文字的欣赏,也许就更深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