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评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评课稿

三年级评课稿1

我聆听了由沈冬芳老师执教的《小露珠》一课,感受较深。感觉在沈老师的教学下,小露珠是美的:美在外形,闪亮、透明、圆润。美在心灵,滋润了万物。整堂课,沈老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充满了人文精神。现就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评:

1、《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沈老师试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健词句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品悟,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的美,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它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

2、通过扮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与小露珠打招呼,辅助以声情并茂的图片,提炼出青蛙的“蹦”、小蟋蟀的“爬”、蝴蝶的“落”,随之引导学生能否用别的词替换其中的动词。因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很清楚以上动物的生活习性,学生立即回答出不能替换的理由,进而也就明白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并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3、这节课上,沈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评读的安排、想象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我们看到,朗读训练也好,想象训练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的形式,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动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年级评课稿2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新教材一节经典的概念教学课。在原有的旧教材中是没有这节课的,课改后,各版本教材都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之前,特意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体验理解周长概念,可见这个概念、这节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周长的基础,也是六年级学习圆的周长及与圆相关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基础。

但是这节课又是很难上的,因为概念如何内化是很难的。我曾经听过很多次《周长》一课,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揭示定义过于轻率,都是通过一个情境、一个活动就出示了周长的定义,好像学生会读会记那句话就是理解了周长;又如教学内容整合不当,层次杂乱,认识了周长后又进行描边线的活动;还如习题安排过多,堆砌了各种求周长、量周长、比周长的习题等等。这些问题凸显出,很多教师对于周长概念的教学浮于表面、未及内心,没有顾及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体验、感知及内化。

周长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如何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这些是值得我们课前思考的,是我们上好课的基础。事实上,周长是研究一个平面图形的度量特征,是对“一维空间”(线)的度量。认识周长,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边线”;然后再明确度量的长度,而在比较或度量长度时,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还有一些需要想办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为直”。由此可见,周长概念本身是有层次,有内涵的。周长概念的内化就应该是可递进的、可转化的、可变化的。以此来观察思考王老师的这节课,可谓是“活动丰富体验深刻”,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逐步推进,体验有层次

对周长概念的剖析可知,周长概念本身可分解为两层含义:一周→一周的长度。与此相对应的适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也可分为两层:描一描→量一量。王老师在课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层次,不急不躁,逐步推进,

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体验“周”的含义;然后是是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体验“周长”的含义;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内存于心,呼之欲出之时,再揭示周长的定义,非常恰当,水到渠成。

2、直观演示,体验很简明

如何使学生从对“周”的理解进一步达到对“周长”的理解,王老师在两者之间有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就是在指一指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的一周边线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一周边线谁长谁短,并且还将两个图形的边线给拉直,进行比较。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

①对周长的概念理解非常直观明晰。既直观看到周长本质上就是“线”,不是“面”;又明确了周长“是可以度量的”。一举轻松突破了周长内涵的两个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将圆的一周边线拉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暗示、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方法和思想,给学困生后续的学习思考提供了示范。

3、动手动脑,体验能深入

王老师在这节课中,不断以“动手”促“动脑”,不断促进孩子们对周长深入体验。如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估一估、数一数的操作;尤其是小组协作量一量的操作;这样不同程度的操作,促进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逐渐深入、逐渐内化。

4、从学到用,体验更丰富

在课内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之后,王老师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了量头围、腰围、做相框等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事例,再次回归生活,为周长寻求生活情境的释义。这样的做法,既使得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周长的联系,又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体验,对周长的理解更实际、更丰富。

5、一点建议

后面的估一估、数一数、量一量这三个环节可否调整为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因为估和量用的是同样的学具,目的都是为了理解“周长”之“长”这层含义;从学习心理来看,学生在估了之后,是很想也很习惯去量出准确长度的,为何不顺势而为呢?至于数一数这个环节,教材就是安排在量一量之后,并且配上了格子图。乍一看,似乎比量一量要容易,应该先数再量;细思量,本意是故意走进学生的思维误区,用面积进行干扰,再通过辨析排除干扰,更深刻地理解“周长”为线而非面。所以,数一数还是要放在量一量之后,并进行深度设计。

三年级评课稿3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美文,描写细腻、语言生动。王老师执教的是这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品味。借助图片、音频、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新词;提取关键词句,借助课后习题中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通过朗读、想象、学习拟声词等方法感受声音的美妙。

导入部分,王老师围绕单元导语“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单元学习重点,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可以感知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

初读部分,王老师板块清晰,由词到句再到段,层层深入,层层指导,达到让学生感受声音美妙的目的。在拟声词的指导上,王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拟声词的不同之处,比如:发现构词不一样、学会归类谁发出的声音、发现发出声音方式的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实现学习目标,然后再指导朗读。朗读是课堂中最基本、最经常的实践活动。王老师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从初读正确、再读词意、后读不同;从生活中走进文本,品读与感悟。)

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对声音的描写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依据课后习题“理清文脉”,走进“文本中的声音”,最后探索“美妙的声音”,从而理清文章脉络,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是围绕风、水、动物三方面来写。简单明了,一下子引领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脉。

精读部分,王老师依旧从声音出发,让学生找风发出的声音,读声音,积累声音,感知风的声音是多么地美妙。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还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词语使用的精准性,了解事物特点,深刻感知语言的生动。王老师还依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发挥想象、运用拟人”感知声音的奇妙,利用拓展练说“我是xx的树叶,我会发出xx的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发挥自己想象,学会运用拟人来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通过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跟随画面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读出风的美妙。带领学生边读边想,品味、想象、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年级评课稿4

有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往返”。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年级处于转合时代,在整个国小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跟尾、过渡作用,中年级阅读教学能否有实效,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宿老师的这节《卖木雕的少年》,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十分全面的,有很多地方的教学设计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禁感动于宿老师的独具匠心!宿老师松松围绕这次我们教研的主题“抓住语言文字的特点 , 进行有用词语和教学”以她那甜蜜而可爱的声音、适中的语速音量将学生牢牢吸引着学生,听她的课就是感觉亲切、舒服、放松。对课标的解读与落实,对文本的解读都体现出了的深度与高度。

宿老师这一课教学中最引发我思考的就是词语教学。宿老师经由文本细读,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了四类,这四类词语分别出现在四个情节中。

(看木雕) (选木雕) (卖木雕) (送木雕)

琳琅满目 仔细观赏 十五六岁 一幕一眼

各式各样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拳头大小

构思新奇 忧郁 猜测 不要钱

有板有眼 遗憾 遗憾 朋友

第一组词语出现的时分老师让学生想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木雕的词语,学生在头脑中搜罗初读课文后留下印象的词语,学生说出一个,老师在中出现一个,还不住地夸学生读过课文就你能把精妙的词语记住了,读到词语就能假想到绘面了。随后的几组词语出现,宿老师不息变化情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是变化次序先出示一组词语,然后让学生想这些词语是关于课文中哪个场景的,或是经由男女生分别读,将词语在学生面前反复显现。后来祁老师用让词语淡出,只留下(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借助这些词语概括的主要内容。 最精妙的是宿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我”和作者都有的一个相同感受——“遗憾”,当屏幕上只留下选木雕和卖木雕两个情景中的相同词语——“遗憾”时,课文的切入点也就出现了。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边读边绘出有关的语句。经由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冲突。从而经由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今天,宿老师带领着同窗们仅仅围绕着“遗憾”进行朗读感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宿老师带领同窗们赏识木雕,聚焦“遗憾”;盘点词语,表达“遗憾”,从而充分感受了“我”的遗憾。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宿老师的课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感悟、积聚语言,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磨炼。

应该说,宿老师这节课的字词教学长短常有特点的,磨炼也很扎实特别是对于四字词语的教学。在教学中宿老师应用多种要领引导学生感悟、积聚、应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有许多的四字词语,宿老师在教学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联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四字词语。 “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珍贵的工具,宿老师松松抓住“有板有眼”、“琳琅满目”、“ 名不虚传”等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积聚、应用,再让学生联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准确的应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磨炼,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两、器重口语磨炼,在读中培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育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包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在教学中,宿老师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进行口语外交磨炼,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情绪。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后的小练笔,既有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有培育学生准确的应用文中词语,恰到益处的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磨炼,并受到优良的效果。

三、增补材料,拓展教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长短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友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存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必然困难。是以,宿老师在课中增补了非洲象和非洲人民的材料,来增强对文本的感悟。以此丰富学生的积聚,扩大学生的视野,使材料与课文相呼应,相增补,相促进,为深入理解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情绪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环节极度松凑,有水到渠成之感,教师深谙语言的要义,创新性地提出了要读出词语的味道。善于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牵一而发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情绪世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对于学习充满了爱好,此外教师很善于应用这个教训工具,对学生认识事物,体会情绪起到了很大的助益。理解词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机的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和语言环境相联合,与生存相联合,可谓逐层递进,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的词语内涵,并对他们以后的无邪应用做好了铺垫。中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词语教学,宿老师这一节课就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将词语教学进行得扎实、高效,如安在阅读教学中将词语教学进行得生动、多变。

四、自己的不成熟的设法:

如对“爱不释手”的理解之后,能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存中,你有过对什么工具爱不释手的时分吗?有语言的磨炼点,又串起了情绪的线!

三年级评课稿5

这次很有幸聆听了“电脑高手”王老师的教研课,这堂课的内容为《键盘一家》。下面我简单说下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认识键盘以及熟悉基本键位,既是一节入门课,又是一节练习性质较为浓厚的课,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是王老师这节课需要考虑的问题。键盘教学非常重要,一定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生的坐姿很重要,打字的指法也很重要,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以在常规教育上显得格外重要,教学过程中的练习环节中王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指法和坐姿等,培养学生的良好打字习惯。主键盘区是平时使用最多的一个分区,由于学校使用的键盘可能跟教材不一样,所以王老师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将主键盘区中一些常见的键介绍给学生,还要进行大小写字母锁定键的教学,shift键的使用等。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王老师给出了一个打字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能在游戏中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得到进步。本节课容量偏大,还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效果,但是王老师不慌不忙的教授完了所有内容,足见王老师的功底很不一般。课堂效果良好,学生掌握的很扎实。

所谓“人无完人,课无完课”,王老师的这节也有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在最后练习打字游戏的环节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也可以分组来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增加趣味性,也无形当中让学生加快打字的速度。

二、没有补充一些跟键盘有关的课外知识,如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等这些外设的输入设备,让学生开开眼界,这是憾事。

三年级评课稿6

崔老师的《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围绕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条理清楚,突出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自主探索,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这一节有以下的优点:

1、教学内容设计实用,能以问题为主线,以老师的质疑为导,围绕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层层深入授课。

2、新课的复习引入自然。先做有关乘4和除以4的口算练习,为后面的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准备;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特点。为新知探究学习做好街接准备。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崔老师通过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学具、电脑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知道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崔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不同层次,难度适中的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三年级评课稿7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算和用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教学更是不能只是简单的计算,要把计算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本课从例题材料(分气球)到练习设计购买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以用引算,以算为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好习惯是一位良师益友,有些学生往往很聪明,内容掌握的也很好,可在简单的计算中出错误。究其原因是做时只图快,做后不检查造成的。课堂上我经常表扬认真、仔细的同学,让同学友情提示,促使学生在计算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尽管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有许多不足。这是我头一次在这样大型的教学大赛中讲课,好紧张,有些细节未能顾及。如:8320,学生汇报算法时,忘了追问83为什么要估成80?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处理的不太完美。同时我也很少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评价同学们,若课堂中多一点儿童化语言可能就会另有一番风景。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三年级评课稿8

三天来,五位老师精神饱满,神采飞扬,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教学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示范课,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代表三年级组对本周的五节课做评课发言。

共同优点:

1、课件制作精美,直观,讲解清晰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题型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提高。

3、整堂课既有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又有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课堂参与方式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下面就三年级白老师这三节课进行讲评:

1、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猴子下山”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情景,导入新课,趣味性强。接着通过摸球游戏来验证“一定”“不可能”“可能”等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探索过程。

2、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始终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师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3、课中的律动,贴切自然,事半功倍。

4、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不足之处:

1、讨论部分占用时间过多,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讨论,应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浓,不能自主的质疑、发问,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也是这几节课的共性问题,也是我们教者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三年级评课稿9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之前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而且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环节中,方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的面广,积极性也高。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认为老师在这节课上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第一个是老师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都追问“你现在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了吗?怎么判断?”这里的追问很有必要,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意识。第二个是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观的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难度也降低了。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时,后面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可准备一张大正方形纸,在黑板上演示验证过程,就更加清晰了。

三年级评课稿10

《蜜蜂》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自己执教了第一课时后,我听了师父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本单元的导读要求是要孩子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发现作者发现的秘密,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的品质。《蜜蜂》介绍了作者通过一个简单而精心的试验得出结论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师父上了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讲清了做试验的原因和得出的结论,留下了疑问,即: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呢?

第二课时,首先听写几个词语,检查上节课的基础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回顾课文的内容结构即:听说——试验——结论。

接下来自然导入今天新课的学习,初读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读一读,划出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在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1、抓二十只,做白色记号;

2、让小女儿在旁等;

3、走两里多路。

进而提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认真的科学态度”。接下来,学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句子的交流与讲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小蜜蜂我想对你说———”,并且说说原因。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求实的科学精神”,并且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即用词准确。

听完师父的课,有几个很明显的感觉。第一个感觉就是过渡流畅,语言优美。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听起来都很自然,试想如果同样一个问题我自己来处理,自觉肯定过于生硬,简言之,就是对于教学设计中版块之间或者每个问题间的引导过渡不自然,或者说就是不知怎么去引导到下一个环节和下一个问题。所以我想,这需要时间与不断的摸索,并且要多学习,多听课,要有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去听课,这样才能有效的进步。

第二点是问题指向要明确。师父的问题,内容直指要点,问题指向清晰明确。不罗嗦,不模棱两可。国小阶段学生的领悟力毕竟有限,那么课堂中教师对于问题的问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学生的思维会跟着老师的引导走,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问(特别是几个关键性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设计好,不仅问题内容要紧扣文意,问法也很值得思考与斟酌,这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不断地探索与钻研。

最后还想说的是,听师父上课,觉得她在执教时,总能围绕主线与中心展开再收回,而我自己在处理一篇课文时很容易偏散,显得比较散,没有凝聚的感觉,脉络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引领全班学生的节奏,这点务必要多学习,多积累经验,对于教材也要多钻研。

三年级评课稿11

 课堂回顾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齐读课题《画杨桃》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颖(谁画杨桃,怎么画的?画得怎么样?)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画杨桃的?

(3)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读课文,简要作答,教师适时引导,理清了课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讲画杨桃,学生初步了解“我”画杨桃的态度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析读课文

1、课文重点写什么?

课文主要的并不是写“我”如何画杨桃,更多的部分是写教师同学对“我”画的杨桃的看法。

(1)同学们是怎么的情况?(嘲笑)

(2)老师看了“我”的杨桃怎么做的?(审视——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了教师的表情动作,引发思考:教师审视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教师,你想怎么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思考

1、纵观整堂课教者有一定的目标意识,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而言可看出教者课前认真地解读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标点、词语)关注读的训练,有意识地进行了概括能力的培养,教者基本功扎实,教学中善于适时引导。

2、课文教学目标解析

《画杨桃》一课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组课文是围绕思想方法的专题来组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讲究实际;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行的,但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3、教师要认真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从表面而言,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我”如实地画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借此巧妙地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让同学明白了“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的道理。

如果我们通过教学仅仅只让学生达到上述认识,那么教学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这我们若对文章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①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画杨桃之前其实已经发现杨桃不是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可为什么还要那样画呢?(——缘于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叮嘱);

②文中教师的表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先是严肃,后来却又和颜悦色?(——缘于学生知错能改);

③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杨桃后说话变得“吞吞吐吐”这是为什么?(——标点的妙用,标点后面还有什么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那么“相似”,那相似之处是什么?

……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学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训练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感悟的“切入点”,教者应予以关注。

学生学习文本就必须切实了解文本大意,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地反复地读,但只是“读通”、“读顺”,了解文章大意还远远的不够,教者还得认真引导思考,也就是说要求教者设计好精当的牵一发而动全文的问题。教学设计宜整体把握细处入手,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充分地与本文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年级评课稿12

今天,听了雷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奇”字,主要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的植物园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向大家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雷老师以奇异的植物——猪笼草,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板书课题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奇异,让学生找出文中介绍了几种奇异的植物。因为文章结构基本相同,老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学习文中植物奇异的地方。最后,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孩子们认识了解更多具有奇异之处的植物。

这节课给人感觉就是安静而朴实。教师没有华丽的语言,教学过程也并不复杂,但却足以吸引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

一、甜美的嗓音。

雷老师有一副令人羡慕的好嗓音,特别是我。课堂上一张嘴,那优美的声音,清新的语调,就像磁铁般一样把学生和在座的老师紧紧地抓住。

二、闪光的思维。

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都各有各的奇异之处。雷老师大胆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贯穿在每种植物教学中:假如你有一棵这样的树(植物),你会有什么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社会、对家人浓浓的爱。例如:在学习“哈哈树”时,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种在自己家里,让爸爸妈妈永远快乐;有的说送给朋友当生日礼物;还有的说送给汶川的孩子们,让他们忘记痛苦。多善良的孩子们呀!老师趁势小结:把哈哈树种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世界少些痛苦,多些快乐, 到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这样闪耀着爱心光芒的思维,在这节课上多次出现。我想这和老师平日里对学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奇异的图片

文中这些奇异的植物,连听都没有听过,更是没有见过。雷老师在课堂上竟然带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别说是孩子们,也满足了我们听课老师的强烈好奇心,忍不住地啧啧称奇。看的出雷老师为了这节课费了一番功夫。

总以为课文不够煽情、设计不够新颖的课堂是不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但今天,雷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安静而热烈”的课堂魅力,也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如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还不是很到位,特别是朗读后的点评。

看到今天身着红衣为我们带来新的教学启迪的雷老师,让我不由地想到这两年我们学校组织的优质课比赛,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整个校园,吹进每个老师的心田。青年教师在这种思潮的带动下,纷纷展露才华,用智慧装点十三小这个百花园。而雷老师正如其中一朵娇艳的红杏,默默吐露着自己独特的芬芳,这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年级评课稿13

《果园机器人》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别是男生,十分喜欢讨论关于机器人的话题。文章的叙述方式很有特色,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着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发展动力,学生读后会得到有益的启示。今天,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课,有以下的感触:

王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了各式各样的现代机器人,孩子们一下子就有兴趣了。而且王老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学情的,她先让学生看一篇学生写的片段,让孩子自己观察这个片段缺了什么。好,就是基于这点,王老师展开了这堂精彩的探索之课。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本课的两大法宝,拟人的手法和关键词。如此王老师的课堂思路显得清晰极了,孩子们学完本课后是有所得的,而这两样法宝又恰好可以运用于本单元的习作中。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机器人的有趣呢?”王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全全交到孩子们的手中,不管是学习课文的“他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书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还是学习“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工’的。”等等句子。每一个句子都是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划找,自己绘声绘色地述说有趣之处,教师有的就是点拨,评价、表扬和鼓励。然后在学生点明有趣之处后,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将有趣表现出来,整堂课孩子们书声琅琅,学习津津有味。不管是“能干的机器人、神奇的机器人”还有“罢工的机器人、饿倒的机器人”,或是“听话的机器人”我想孩子们的脑海里都已经刻下清晰地印记。特别让学生想象“饿倒”的机器人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想象的既有童趣又符合课文的内容描述,让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在学习“在收获的季节,这些机器人只要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就能不停地工作。”教师鼓励孩子:除了吃地上的水果充电,如果有机会让你参与到果园机器人的发明中。你会用什么来代替水果吗?让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打开,来个文本的再次制造,我觉得今天的课堂会更加引人了!

当然,王老师的课堂,孩子们的想象的翅膀也是张开的,而且张开得很美。先写下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再写下会有哪些本领?然后动笔之后,让孩子课堂上直接汇报,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觉得王老师的评价语用得特别是得心印手,使课堂时刻充满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那么高涨。致敬!

三年级评课稿14

张xx老师是我们xx县国小语文届的一名老将了。课堂上她自如、从容,教学基本功扎实。难能可贵的是,从她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张xx老师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思考,课堂上所反映出来都是教学新观念。人常有惰性,一件事做多之后,难免会吃老本,不思进取。而张老师给我们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下面就讲讲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特色。

一、字词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所有学生掌握。

这节课张老师教学的字词有:矛、盾、集合、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加上由矛和盾作用引申出来的进攻、自卫总共有13个词语。细心的老师肯定会发现张老师词语教学有三个特点:1分散2分类3方法多样。“矛、盾、集合”是在揭题时教的,“持、戳、坦克、履带、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庞然大物、大显神威”先集中出示正音,“持、戳、履带”意思在这部分就解决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词义在课文中理解。分类很明显,持、戳是动词,坦克、履带是名词,而四字词语又归为一类。词语的理解方法也很多样,有看图理解,如履带;做动作理解,持、戳;有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集合这个词;还有创设情境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能保证人人过关,我们往常教学喜欢一股脑儿把所有的词一起出示,这样优秀生没问题,但中下学生就比较吃力。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学生感觉有趣,不同词语找到相匹配的教学的方法学生易懂,而且也能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字词时不要搞一刀切,像张老师一样,分散、分类,方法多样,能让孩子们学得扎实又有趣。

二、设计别具匠心的,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对三年级孩子来讲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特别发明坦克的过程。如果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因为问答式,参与的学生往往不多,就几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认真,而大部分学生成了观众。张老师采用了“摆图片”的方式,让人深深折服这方法的巧妙。这样首先能保证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被她点燃了。而她的自学建议非常合理,可操作性又很强,特别是把关键词填入表格这个提法特别好,在找到相关句子的基础上找到,这是培养学生概括与理解能力,学生如果没有理解了内容,他的关键词就会找不出来。有些孩子讲话老讲不到重点,或者划句子时什么都划起来,其实就是这种能力的缺失,经常训练孩子找关键词,中心句其实能很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格填好之后在交流,也是个亮点。我们平时上课有时提一个问题,很快就让孩子来问题,其实剥夺了很多孩子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他就会养成等答案习惯。可能填表格,有些填的不够准确,但是他有经过思考,同学交流时,他会听得更加认真,即使错了,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我觉得,我们上课时应该像张老师一样,心中一定要装着所有的学生,寻找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服务,让每个孩子有事干,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课堂练笔基于学情,目标准确、达成度高。

我们现在课堂教学都是阅读指向写作,往往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小练笔,但是有时收效甚微。怎样能做到有效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炜老师的这个设计,其训练重点是“可是,对了”。那大家会发现,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是学生找。接下来用填空式的进行练说,盾可以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用书里原有的内容。装上枪口或炮口的铁屋子既能进攻又能自卫,可是______________。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出示最早的坦克图,说说你觉得这坦克还需要怎么改进?请用上“……可是……对了……”这个句式来说一说。3

第四次出示课前谈话时的图,你们能用这个句试说说这些物品是怎么集合的吗?(图):橡皮+铅笔=()

楼房+汽车=()

轮子+椅子=()

我认为张老师安排这四次可是别具匠心,我们来看一下这四次内容顺序能不能调换,答案不言而喻。这中间的两次练说,就像台阶一样,让学生最终能学会运用这些语言。这两次安排的极为巧妙,第二次用的是书里学生已熟悉的内容,而且还采用了填空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学会,第三次,书里内容是没有,不过让学生很感兴趣,因为内容没有脱离文本,而且这个问题还富有挑战性,易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那到第四次的练说就水到渠成了。这是这个设计第一个优点。第二个体现张老师精选练的内容,一、二、三自然段连接词不少,看起来都可以让学生练练。而张老师只选了一个内容,其实选多了,孩子反而无所适从,选“如果就”,学生一般都已经会用了,选这个内容是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学生在写作文时,特别是写自己的思考过程,很需要这样的连接词。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练笔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写的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而且要铺好台阶。

这节课上的扎实、灵动,学生有所获,又学得很开心,在我看来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课。听课的老师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金无足赤,如果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时,步子迈得小一些,慢一些,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年级评课稿15

《恐龙》是它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有见过,它的种类、形态、外形和习性都是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正因为如此,作者多处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那我们在教这样的课文时应该如何去教呢?

庞老师的课,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虽然板书的内容很多,但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特别是讲恐龙的形态时,深入浅出的让学生明白了,打比方的好处和怎样打比方。比如讲梁龙像移动的吊桥时,老师先出示关于吊桥的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动经验,来理解打比方的好处。最后还总结了打比方的方法(要用熟悉的、相似的来比方)学生顿时就明白了如何给一个事物来打比方。我觉得此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掌握了一种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还有一处在讲解剑龙时,学生对于“剑”和“箭”区分不清,老师还是先通过图,然后再通过偏旁让学生学会区分,不仅理解掌握好了词语,还教学生学会了辨析词语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在这样一篇知识性短文中,也感受到学习语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