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典历史典故2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历史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经典历史典故20篇

经典历史典故 篇1

柏树沟村村名因柏树沟村的柏林寺而得名,柏林寺最早可追溯至唐初。

据传唐初年,有谋士建议将全国的'名山大川上的风水宝地修建寺庙,占据这些风水宝地避免这些宝地被人修坟造墓而产生新的天子,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后来选中村北龙门山顶的位置,据说当时本地山上并无柏树,只有龙门山顶范围内有成片的柏树,故寺名叫做柏树寺,柏树寺外面的村里也被叫做柏树沟。

经典历史典故 篇2

笔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经典历史典故 篇3

【出处】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闵公元年》

【例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意思】: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典故《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从水,秋声)来省难(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冬,齐仲孙来。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令立(子开)闵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成语故事鲁庄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虽没有大作为也没有大失误,心里倒安然。可身后之事却令他心神难安。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启,自己宠幸的爱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凤生了公子申,由谁来继承王位呢。三个儿子中他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里明白,由谁继位,他的三个弟弟是关键。大弟庆父凶残专横,且隐隐约约地知道他与哀姜关系暧昧,不愿见他,就叫来二弟叔牙商议后事。谁知叔牙早被庆父收买,极力推荐庆父,庄公没说什么。又叫来三弟季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意,盛赞公子般的仁德,愿竭力拥戴般继承王位,此事就这样敲定了。

秋风萧瑟的八月,庄公驾崩,季友设计毒死了叔牙,孤立了庆父,宣布遗诏,让公子般登上了王位。庆父哪能忍下这口恶气,在密室里与哀姜尽情欢愉之后,二人就谋划起来,一致的意见是除掉新君,让谁继位呢,哀姜极力怂恿庆父登基,庆父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先让八岁的启当个傀儡,再伺机而动。而启是哀姜的亲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吊唁的时候,庆父发动政变,让启当了国君,这就是鲁闵公。同时派人在途中截杀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胁,赶快带着公子申逃到邾国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齐国公主,闵公自然是齐王的外孙,庆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稳,就慌慌张张地跑到齐国去争取援助,齐桓公答应了他。此时庆父越发猖狂,随意诛杀异己,欺压良善,与哀姜的亲密接触,也毫无顾忌了。第二年庆父就和哀姜杀掉了闵公,自立为国君了。这一下,齐桓公坐不住了,他作为中原霸主,对邻国的动乱不能不问,况且被杀的是其外孙,于是派大夫仲孙湫以吊唁名义去鲁国查看情形,准备采取措施。公孙湫回来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国人见庆父连杀两个国君,又胡作非为,已满腔愤怒,听说齐国要对付他,就纷纷起来反抗庆父。这时身在邾国的季友发出讨伐庆父的檄文,并拥戴公子申为国君,国人热烈响应。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敌众,仓惶逃到莒国去了。季友带申回国,并立为新君,这就是鲁僖公。后来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解回国,庆父走投无路,就自杀了。

经典历史典故 篇4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经典历史典故 篇5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立下很大功劳,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认为功大才高的韩信最危险。

韩信感叹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阴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他在长安响应。 陈稀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吕后想把他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吕后将其残忍地杀害。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被用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因刘姓形成的历史典故和成语还有很多,有人初步统计达到了100多个。这些典故和成语以深刻的哲理警示后人,提供借鉴,影响深远。

经典历史典故 篇6

曹操击败刘备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若得此人帮助,可得天下。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恰遇诸葛亮出游未回。几天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去。诸葛亮的弟弟说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过了新年,刘备选个好日子,又去隆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之策。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得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后来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帮了刘备的大忙,于是后人引用这一典故来形容虚心求才的渴望和诚恳。

经典历史典故 篇7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经典历史典故 篇8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

原来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禅师用心为她作画,画成之后,拿了酬劳正想离开。那女士就对宴桌上的客人说道:“这位画家只知要钱,他的画虽画得很好,但心地肮脏;金钱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这种污秽心灵的作品是不宜挂在客厅的,它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说着便将自己穿的一条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它后面作画。

月船禅师问道:“你出多少钱?”女士答道:“哦,随便你要多少。”月船禅师开了一个特别昂贵的价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画了一幅画,画毕立即离开。

很多人怀疑,为什么只要有钱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无所谓的月船禅师,心里是何想法?

原来,在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发生灾荒,富人不肯出钱救助穷人,因此他建了一座仓库,贮存稻谷以供赈济之需。又因他的师父生前发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禅师要完成其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抛弃画笔,退隐山林,从此不复再画。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钱,是丑陋的。心,是清净的。”

有禅心的人,不计较人间毁誉,月船禅师以自己的艺术素养,求取净财救人救世,他的画不能以一般画来论,应该称为禅画了。因为他不是贪财,他是舍财,可是世间人有多少人能懂得这种禅心呢?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古人云:“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凭自己去慎思辨别,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析思维决定自己走的路;社会上必然有人赞扬,也会有人毁谤讥骂。对此,自己要泰然处之,任人评论。

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要能够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也不过是像拿火去烧空中,虚空中无物可烧,而火却是终归要熄灭的。人的烦恼,都是从心上造出来的,我们的心不动,那么烦恼还会从何处生出来呢?

经典历史典故 篇9

活着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车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活着2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人生哲理: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经典历史典故 篇10

古时候,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他随手将绳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门了。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左挑右选,终于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尺寸的绳子放在家里忘带了,就说忘了带尺寸,要回家拿来尺寸再买,说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赶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绳子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集市。来回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太阳都要下山了,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了。他来到卖鞋子的店铺前,看到已经关门了,再看看自己脚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丧。

旁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买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突破定式思维,才能让一切变得更容易、简单。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还是提升自我,善于用变通的思维和方法是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变通决定出路,学会变通,就能在种种困境、麻烦面前游刃有余。不变通,就无法创造更高的价值;不变通,就只能守在原地,永远无法突破。从那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来,别让那个已经量好的“尺码”,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经典历史典故 篇11

爱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这便是由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而来。 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楚军追至荥阳,之后两军互相攻伐长两年之久。楚军对荥阳加紧围攻,刘邦逃至成皋。项羽攻破成皋,刘邦北渡黄河,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打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刘邦复取成皋。项羽急忙从商丘回师,刘邦闭城不出。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路由韩信率领,抄楚军后路。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后来被人们用于象棋的棋制,极富理念价值,为人们审时度势采取对策提供了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载,项羽大军进驻鸿门后,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平息这场风波,和谋士张良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待之。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叫来项羽的兄弟项庄说:“你进去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沛公。”项庄进屋,拔出剑在沛公面前起舞。

项羽的族叔、张良的.故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保护刘邦,拔剑与项庄对舞。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此情心里着急,出去找到刘邦的部将樊哙说:“沛公现在很危险,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实际上想杀沛公。”樊哙强行进帐,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杀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乘上厕所的机会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这则成语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当理由掩盖,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启示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防上当。

经典历史典故 篇12

1、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卖镜都市以谋昭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典见《本事诗》、《古今诗话》等)

2、响遏行云

古代传说:薛谭拜歌唱家秦青为师,学艺未成自以为得奥妙,而向老师告辞。秦青并不挽留,将他送到郊外,途中为他抚节悲歌,表达师生依依之情。其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知己之不足,于是恳求秦青允许他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言去。“响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亮,似乎能阻止行云的前进。苏轼《减字木兰花?咏庆姬》词“响亮歌喉,遏住行云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见《列子?汤问》)

3、渔阳掺挝

汉末文学家祢衡,少有才辩,长于笔札,孔融曾向献帝表荐,曹操多次召见。祢衡恃才负气,称病不往,又以言词讥讽。曹操深为嫌怒,但因他才名远播,杀之恐招害贤之名,欲借机轻侮之。时方正月十五日,曹操大会宾客,乃命祢衡为鼓吏,在席上击鼓助兴。祢衡扬槌击鼓,作《渔阳掺挝》,音调悲壮,铿锵如金石之声,四座为之动容。依惯例,鼓吏当易衣,衡便于众人前脱衣裸身而立,然后徐徐著鼓吏之服,颜无作色。后人因称《渔阳掺挝》为鼓曲中妙品,又用以比喻慷概悲壮乐曲。北周庚信《夜听捣衣》诗“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下句即用典。(典见《世说新语?言语》、《后汉书》注引《文士传》)

4、春月胜秋月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3)正月,苏轼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时,堂前梅花盛开,月光皎洁。夫人王氏因谓:“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王氏平日未尝作诗亦不言诗,苏轼却以此语实诗家语。欣然相邀欧阳叔弼、欧阳季默兄弟饮酒赏月,又作《减字木兰花》词一首云:“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专咏春月胜于秋月,一时传为佳话。元梁寅散曲《人月圆?春夜》“三春月胜三秋月,花下展清阴”句,即用此典。(典见《侯鲭录》、《艺文类聚》、《后山诗话》等)

5、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颔联即用此典。清黄景仁《濠梁》“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也用此意。(典见《庄子?齐物论》)

6、梦游华胥

相传黄帝即位三十年,因思为天下大治之难,乃寡欲清心,顺其自然,三月不理政事。曾梦中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元首,亦无贵贱贤愚之分。人民无所嗜好,既不恋生,也不畏死;既无亲疏向背之隔,亦无爱憎利害之心;水火难伤,鞭斧无损;云雾难遮其眼,雷霆不扰其耳,是个没有人世利害得失的奇妙极乐世界。黄帝醒后若获养身治物之道。廿八年后,终至天下大治。后因以“梦游华胥”喻到达理想王国。唐李商隐诗云“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即用此典。(典见《列子?黄帝篇》)

7、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兴》“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又《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均用此典。(典见《汉书?外戚传》)

8、司空见惯

唐代诗人刘禹锡某年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罢官回京,司空李绅因仰慕其名,邀至府第,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劝酒,刘禹锡即席赋七绝一首,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听罢,就把歌妓赠给了他。此事范摅《云溪友议》卷七、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七均作扬州大司马杜鸿渐与刘禹锡事,不能详考。后人因以“司空见惯”比喻对事物的习以为常。苏轼《满庭芳?佳人》词:“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典见《本事诗?情感》)

9、梅妻鹤子

北宋诗人林逋,为诗风格淡远,其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传诵人口的名句。他不趋荣利,终身未仕,初放浪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死后赐谥和靖先生,人称“梅妻鹤子”。后遂以“梅妻鹤子”为隐者清心寡欲的象征。明徐复祚《偶寄》“紫绶高轩虚富贵,梅妻鹤子自风流”,即用此典。(典见《诗话总龟》、《梦溪笔谈》、《宋史?隐逸传》、《西湖游览志》)

10、驿寄梅花

三国吴名将陆逊的族子陆凯,与范晔(非《后汉书》作者)是好友。两人一处江南,一居长安,山川阻隔,常怀思念。冬日适有传递公文的驿吏南来,陆凯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驿吏携往长安赠与范晔,并作《赠范晔》诗一首。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因以“驿寄梅花”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如宋秦观《踏莎行》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舒亶《虞美人?寄公度》词“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一枝梅”等,都用此典。(典见《太平御览》卷九七零所引《荆州记》)

经典历史典故 篇13

在唐代,有一位姓卢的读书人。这一年,卢生要进京考取宝名,走到邯郸时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郸北边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歇歇脚。恰巧,一位姓吕的道士吕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卢生和吕翁就坐在一张席子上,说东道西地谈起来。卢生看看自己身上破旧的衣服,叹口气说:“我是一个读书人,本应当早早考取宝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过一生。可是我没有赶上好运气,直到现在还这样穷困,真叫人伤心啊!”听了卢生的话,吕翁笑了笑说:“我们这样不是也很好吗?不过你想得到荣华富贵,我可以满足你的欲望。”说着,从挎袋里掏出一个青磁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上这个枕头睡一觉,就什么都有了。”这时,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饭,洗好的黄梁米刚刚下到锅里。卢生枕上吕翁给自己的青磁枕头,不久就进入梦乡。卢生梦见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动人,而且陪嫁了许多东西,家里很快富裕起来。第二年,他进京赶考考中了进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长官。后来,他因领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奖赏,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权。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楼阁。出门有兵马前呼后拥,回来后有美女陪伴。他有5个儿子,个个都有学问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个儿子又生有十几个孙子,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享受到了人间的奢华富贵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岁,才辞官不做了。正在这时,一声鸡叫,卢生从梦中醒来。他睁眼一看,吕翁仍然坐在旁边,自己身上还是那身破旧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黄梁饭冒着热气,还没有熟呢!

现在,在邯郸市北不远处,还有卢生祠。人们还沿用“黄梁梦”、“梦黄梁”、“黄梁美梦”、“邯郸梦”来比喻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或是某种欲望的破灭。

经典历史典故 篇14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时,与同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嬴政因为同病相怜,相处良好。

后来,嬴政回国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去做人质,原本以为可以得到嬴政的优待。不料,嬴政不但没有顾念旧情,加以特别照顾,反而处处冷待、刁难他,太子丹见此状况,便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回国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报复嬴政。但由于燕国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秦国抗衡,更别说实现太子丹复仇的愿望了。

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魏、赵等国家,渐渐逼近了燕国。燕国国君担心不已,太子丹也忧愁万分,于是就向他的.老师鞠武请教阻挡秦国侵吞的办法。鞠武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田光,他为人机智,很有谋略,您可以跟他商讨一下。”田光来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对他说:“希望先生能替我们想个办法,抵挡秦国的侵吞。”田光听了,一言不发,拉着太子丹走到门外,指着拴在大树旁的马说:“这是一匹良马。在壮年时,它一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衰老时,却连劣马都跟不上了。您说这是为什么呢?”太子丹说:“那是因为它精力不行了。”“对呀!您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是我壮年时候的事情了,如今我年事已高,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着说:“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荆轲,他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后来,太子丹结交了荆轲,派他去行刺秦王,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经典历史典故 篇15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经典历史典故 篇16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经典历史典故 篇17

姽婳将军,明朝末年人。姽婳将军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经典历史典故 篇18

说的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那年间,咱们中华大院里头很不消停,虽说尚有个透风漏雨的花架子一样的周王朝,可是天子家不争气,产的龙子龙孙成器的少,玩儿闹多,结果是黄鼠狼下豆杵子——一窝不如一窝,传不过三五代,国运江河日下,有点儿本事的主儿,拉帮人就敢抢地盘、圈地界,占块地儿就敢称国,什么侯国、公国、王国等等,顶得好端端一个炎宗黄祖开创的浩荡神州是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直闹得春秋无序,战国烟浓,民不聊生。能耐大的、成气候的,自然要扩大疆域,吃掉小的、弱的,就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渍泥一样,搅了个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就在这大小林立的众多国家中,有一个叫卫的小国。别瞧这卫国国小,故事倒蛮多。卫国最初的君主是和周武王姬发一个娘肚子里爬出来的亲兄弟康叔。老姬家人可不含糊,早几辈子就瞅准殷商的蔓蔓儿快拉秧了,趁势忙不迭占住渭水北边的岐山,揭竿竖旗,招揽天下,到武王姬发时一举灭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封爵分地时,康叔因与王室有着极亲的血缘关系,得到了商纣都域朝歌及其四围的大片沃野,并赐国号卫,被立为卫君,同时还兼着周朝司寇之职,参与王事并严治亡商遗民。毋庸讳言,人寿是有限的,卫国祖爷康叔再能划拉,再能撑持,终归是难免一死。他死,儿子继;儿子死,孙子继……家天下么!所以,只要是这个窝里蹦出来的.崽,即便是呆傻痴苶,哪怕是个怪胎,也是有资格坐上君位。就这么着,卫国一代代地弄出来不少的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大都不怎么美好,多系家丑之类,什么宫闱丑闻,君位之争,父子、兄弟相残……总之是磕磕绊绊地传了十来代,就传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起来了。这个“蚂蚱”名叫姬赤,古籍上还真有他这么一号,史称卫懿公,也就是咱这篇故事的A号人物。

要我说卫懿公这主,虽说是个亡国之君,可盖棺论定,卫国人却给了他一个很不错的谥号——懿。不信,您就翻翻《史记·史记正义·谥法解》一段,那上面说的是再明白不过了:“温柔贤善曰懿。”句下又有仨小字标示:“性纯淑”。您说这人的德行还赖吗?多有“爱心”的一位君主呀!只是此君爱的不是人类!他爱的是禽鸟,而且爱的只是禽鸟中的一类——鹤!是个宠物爱好者,是爱鹤宠鹤没了边的鹤痴,堪称养鹤、玩鹤的绝代宗师。

说起卫懿公畸形独特的爱好成因,似乎颇受其家族的熏染和基因遗传的影响。卫懿公的祖考爷卫宣公姬晋最大的本事就是贪淫好色,不知羞耻。早在卫宣公做世子的时候,搞不清是他爹卫庄公的第几号小妾了,只知道名头很响,叫夷姜,是个十分动人的佳丽,把一个世子诱得吃不香,睡不稳,没白没黑地瞄着他爹的卧榻……常言道,不怕鬼叫门,就怕鬼惦记;他这一上心惦记,还真就把个小继母夷姜惦记到了自己的热被窝里,很快珠胎暗结,私生一子,取名曰伋。您说卫庄公这个老王八窝脖不窝脖?卫庄公气死了,卫宣公才得以上位,夷姜也自是扶了正,伋子亦得见天日,且因母贵被立为世子。至此一切都归正常了吧?其实不然,伋子长到十五六,他爹卫宣公宝贝似的为世子忙不迭地张罗儿媳妇,很快就聘定了齐僖公的女儿齐姜。孰料,这齐姜天生丽质,实乃一绝色尤物,诱得卫宣公心痒难耐,没着没落的,竟不顾纲常伦理,以出使外交的名义支走儿子,硬是霸占了儿媳妇,还恬不知耻地美其名曰“宣姜”。如此一来,这天大的国室家丑不光成为时人街谈巷议的话把儿,而且也为我国不朽的《诗经》留下了一页警醒世人的名篇《邶风·新台》,让后人听到了一个悲剧女子愤怒的怨诉:“……燕婉之求,篴篨不鲜……”说白了就是:……年少英俊的如意郎君原是我求得的佳偶,而今陪伴我的却是令我恶心的鸡胸驼背形同癞蛤蟆的糟老头……

癞蛤蟆如愿以偿地吃上了天鹅肉,徐娘夷姜自然就成了处理品;尤其在宣姜生了寿和次子朔两个儿子后,没处打发的夷姜索性被扔进垃圾堆,任之自灭,其子伋子也大大掉了价;特别随着寿、朔二子岁数渐长,伋子更成了卫宣公和宣姜母子眼前的一只绿头苍蝇,怎么瞧怎么膈应,只恨一时找不着苍蝇拍拍死他。再说已是少年的寿、朔,无疑是宣姜的指望和靠山。宣姜力逼宣公废伋立寿。偏偏寿又和伋子友善,不仅不愿夺兄长之位,还处处护着这位异母长兄。而朔,别看年幼,却另藏一副奸诈险恶心肠:伋子他是必欲除之,而亲兄寿,亦不可活!二人不灭,自家安能即位专权?为此,他阴招武士,私落亡命,撺掇宣姜,诱惑宣公,极言伋子恨父欺庶母,夺儿妇,丧尽天良……直气得宣公七窍生烟,严命伋子速速离京,却于半路伏兵密令杀之。朔见己谋得逞,暗派所养武士换下伏兵,只待伋子到来。不想,寿于母宣姜处得知内情,忙借送行饯别之机告知伋子,并将伋子灌醉,自己先行上路,急去阻止朔的行动;熟料,寿一进入埋伏地就被射杀了。伋子酒醒后,闻听弟寿代己已行,唯恐不测,慌忙追去,自投罗网,成了朔的刀下鬼。就这样,黄泉路上,一对冤魂兄弟倒做了伴儿……

朔阴谋得逞,卫宣公却日丧二子,连呼上当,悔恨不已,眼睁眼闭,都是夷姜、伋子和寿儿的冤魂鬼影,自此精神委顿,寝食难安,不久就窝囊死了。老东西一死,捡便宜的无疑是朔。他即位当上了卫惠公,却无日不在仇杀和动乱中度过,根本无暇顾及治国理民之事,死后丢给儿子懿公的,只能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破败不堪的卫国。

卫懿公倒也想得开,整个一甩手掌柜。他心说,家底儿既然给爷、爹败光了,咱又没什么回天的本事,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虱子多了不痒痒。治啥国?伤那脑细胞呢!就说船破了,船破还有帮,帮坏还有底,底烂还有钉呐!何况一国钉子,兑换成钱,尽俺一人造足够了。卫懿公这么一想,索性玩儿呗,他什么都玩儿。但他最喜爱的就是玩儿鹤!他玩儿鹤,简直玩儿出了圈儿。他养的鹤,何止百只千只?个个都是毛色洁净艳丽,鸣声清亮,舞姿婆娑,宫廷苑囿无处不见。就是这样,卫懿公还不满足,还下令要国内的臣民百姓竭力搜求进献,凡是进献的鹤可对他的心的,金钱美女、官位宅邸,那是得什么赏什么,简直大方得没了边儿。后来他的鹤养得太多了,就越玩儿越不成体统,居然给鹤划分等级,且按等级封官爵,加俸禄。上等鹤享受大官的俸钱,当然是吃得美,住得好;次点的官禄就差些,吃住也掉点儿档次,等等,以此类推。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每当卫懿公出游,总要叫群鹤分班像官员似的陪行,并用载乘士大夫以上官员的豪华马车拉着它们在前面行进,号称“鹤将军”,比那些真人仪仗队还威风尊贵。在卫懿公那里,凡是养鹤的人都有丰厚的工钱,而且比朝中的官员都有保证。当然卫懿公玩儿鹤的巨大费用,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得来的,因此,短短三五年间,就榨得国民骨枯髓尽,到处可见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又过了几年,北狄人看透了卫懿公这个荒唐的废物,知道卫国是真的没得救了,就一举侵入卫国。卫懿公一下子慌了神儿,急忙命令臣民抵抗,可是人们都向山林荒野逃避去了,谁也没有作战的心气儿。卫懿公好不容易抓了一些官员,想叫这些官员带头上阵;不想这些官员异口同声地讥讽顶撞他,你用“鹤将军”打仗就行了。结果北狄兵马如入无人之境,灭了卫国。卫懿公也死在了乱刀之下。

至于那些鹤,好在都有翅膀,一飞冲天,鸣声凄清响亮,在弥漫的烽烟中,也算是给宠爱过它们的主人招魂了……

经典历史典故 篇19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经典历史典故 篇20

《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见其长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关名羽……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三人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此结为生死兄弟,后来同心协力,誓成大业,至死不渝,为后人留下以义结友的典范,世代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