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热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热门】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

(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学生们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及时进行总结,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时,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的装备和军事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这样,学生便能够深刻了解、认识曹操了。

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学习第二个问题“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我们只用了较少的时间,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的一成一败、一得一失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了曹操,为正确评价曹操奠定基础;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能否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新教材提供给我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基于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如何理解当今的历史教学。我深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如何理性的认识了解日本,就需要老师的指引。以下是关于《日本》一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学完,便有同学能够将老师刚才讲的完整的复述。

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掌握较好。本来并不是很简单的知识,为什么却能够被学生很快掌握。这就提醒我,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多种感官并用,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法宝和最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

二、提到日本,不少同学是恨的咬牙切齿。

也因此,在讲到日本多火山地震时,很多同学甚至鼓掌欢呼。当然,同学们的感情可以理解,但并不能赞同或者支持。学习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了解,借鉴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发展加力。不管是以前的战争也好,还是现代的中日冲突,真正破坏中日感情的是一小部分右翼分子,日本人民是好的。正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军国主义视生命如虫蚁,那我们更不能象他们一样。

三、地图的应用。

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对地图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判断一个学生真正的地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而学习地理更离不开对地图的运用和分析。

地图的应用非常重要,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图。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有图幅较小的挂图,所以在图的应用上我们更多的使用课本上的插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自然有所折扣。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3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4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国小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七年级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国中的学习要求与国小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5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6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7

本课教材上约略讲了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的不断完善与应用,并提到了宋元两位科学家的成就。总体而言内容比较简单明了,然而细究,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宽泛,包含了很多非历史知识的运用,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涉及四大发明必然需要同学们有比较广泛的历史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此又是另一重难度。

故此,本课容量激增,又因要向45分钟要效率,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显得仓促甚至是省略。如首要的是,本课课题是《灿烂的宋元文化(一)》,当解决为什么以宋元文化为一体来讲的问题,当先用马克思的话,落后的野蛮的民族最后总是被其所征服的先进的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如此,宋代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文化才能前后衔接。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可能更有利于本课具体内容的讲述。

为了衔接各教学环节,本课选取了一些历史场景进行了导入、过渡。总体较顺利,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拓宽了本课历史维度,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会跟不上。

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讲完这三大发明之后,基本上只剩2-3分钟的时间了。故为本课小结,及总结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巨大影响时显得不够深入具体,同学们可能还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视四大发明的原因。且关于宋元科技成绩达到高峰的原因,亦当探究。

虎头不可蛇尾,画龙犹须点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当不断调整内容,使课堂结构更加合理,使知识的传达更加富有层次性,可能效果会好些。

最后,学生们虽比较积极活跃,但课堂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及同学们是否真正深入思考了老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仍当引起重视,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8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的重点,它主要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论证唐朝的繁盛。如果把此课的结构讲清楚了,那么对于以后各个朝代的经济史讲述则提供了有利的范本。对于本课教学,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一、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我首先由导入篇杜甫的《忆昔》导入新课,渲染了文学环境。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又增进了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更激起了学生探知“盛世”之“盛”的欲望,真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又为解决本课难点问题,由曲辕犁的模型和构造图,让学生了解犁的构造。再让他与西汉的二牛抬杠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国中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可以借助这一点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指导他们制作教具,不仅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课学生从网上搜集到不少曲辕犁图片资料,当时我没注意。如果我能指导他们做出简单的曲辕犁模型,并让该同学上台讲解、演示。那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曲辕犁的构造,另一方面也会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读史以明理”这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上“开元盛世”这课时,我注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玄宗与太宗”有那几点相同的地方,对现实有和借鉴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家要繁荣,政治局面必须稳定,人才必须得到重视。官员必须廉洁自律,要广开言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唐朝农业繁荣,启示我们:要想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要注重兴修水利,要普及科学技术。由唐朝长安城整齐的布局,联想到现代城市也要注重整体的规划和布局。

同时,本课有待改进之处,在上本课时,我的主导作用待以发挥,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没有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女学生,今后要注意改进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可再加强些。同学们在参与辩论时,要进一步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并及时反驳对手观点。在点评时,抓住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点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总之,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从学生及其学习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9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进行了科学宏观设计。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时,为学生形象直观掌握本节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语典故较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积极收集本课的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课外资料的好习惯,也积累了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对于乡下刚刚步入我们三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让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同学们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践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讲成语退避三舍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钢铁长城”取得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5.在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时,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人才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

6.在讲“战国七雄”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战国形势图》讲述,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记忆,也使学生明确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时,利用图加缩字记忆法,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8.在讨论“由春秋纷争到战国七雄,说明了什么问题?并联系现实说明有什么意义?”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又体现了历史“以史鉴今”的功能。

9.小节部分老师编歌决、即精练省时又帮助学生记忆。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授课时间稍长,达32分钟,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些。如:讨论题,通过对比“春秋和战国分争形势图。我们不难看出国家逐渐减少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感想是什么?”这个问题虽设计的较好,但由于授课时间稍长,讨论这个问题时,仅有4名同学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没有发言,没有达到学生全员参与这个效果。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没有与商周的成语典故联系记忆。

3.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应让学生分析,老师不要先说出来。

4.有的问题的设计还不够合理,过渡还缺乏逻辑性,语言有的地方还不够精练。

5.教师有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忽略了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刚接触七年级学生,对学生的名字记忆不熟。也影响了授课时间和效果。

7.最后一个班的授课,教师先总后分的授课灵感,效果极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总之,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屏气旧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科学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和坡度,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历史这一平台,虚心学习他人,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不断完善自我。让历史课真正成为有趣味而又充满智慧的课堂。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

历史人物可以说在历史课本中随处可见,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活动史,离开了历史人物也可以说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历史人物虽然在历史发展中不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对国中学生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起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1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过去的历史课往往让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的多就可考高分,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上课时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唠嗑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地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多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然而,在当今历史科变为开卷考试时,题型较活,不用死记硬背,在书中画出重点即可,这样就使很多人产生了不重视开卷考试的历史小科的弊端。七年级新生又刚刚接触历史,很陌生。借此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好七年级历史呢,我谈几点看法。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国小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七年级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国中的学习要求与国小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2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非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3

本人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非常的仓促,因为3.15日学校领导通知说3.16日教研员来听我的课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还要精心的去准备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对于我一个外行来说真的有些难度,所以只有硬着头皮来讲,导致课后觉得本课讲得很不尽人意,后来经过教研员的点拨指导最后写出这篇反思以供自己今后的学习。

从课本内容上来讲,课程设计的是少数民族的历史,而且文中介绍的少数民族在以往的学习中从未提及,今天突然造访,文中介绍了5个少数民族内容不少,其中吐蕃是本课的重点,其他民族的内容属阅读,自学部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很多知识也很难能够产生共鸣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觉得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讲解很富有挑战性,因为大多数人不慎了解,需要科学生动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保存资料不足,确实研究不多,很多东西都是粗枝大叶且略显枯燥,想讲好不容易。

在授课上,为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了《步辇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图中禄东赞和唐太宗的表情,心里活动,并且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一位同学也讲到了有关禄东赞求婚的事情,在加上我设计了3个小问题让学生具体去体会唐与吐蕃之间的往来关系,但是在讲唐与吐蕃的关系时所涉及到的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时我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去讲解这样就使学生在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就跳跃到了“合同为一家”上,这对于这堂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在以后的三堂课上我及时的纠正过来发现学生的反应和前一个班确实相差很大,这应该是我的失误之笔。

本科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的盛世局面。我感觉这个内容我虽提到了但是在讲解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缺欠的,过度也不过顺畅和精准。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需要一定的教学功力,这方面我有待学习,总结和反思。

平时我愿意自己或者找学生给大家讲点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但是,我发现除此之外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掌握情况,课外知识延伸,引发思考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不是看老师怎么讲的天花乱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创造自己的课堂特色。

其实这节课可以做一些历史剧表演但是由于时间太仓促且学生的经力有限只能放弃,这我觉得很遗憾,因为我觉的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是一件很好的事,无奈没有时间。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4

一、授课中,为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我特意找来《国宝档案之歩辇图》的视频影片,因为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以及吐蕃特使禄东赞求亲的故事。在播放视频之前,我特意设置了4个问题,让学生去具体体会唐蕃之间的往来和关系,结果应该是令人满意的。但从中我也发现一点问题:如果能对视频能做好精确的片段选择和截取就更好了,对于电脑技术上的东西,看来我还是要加强。

二、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换来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也组成了唐初盛世局面。我感觉这个内容我虽然讲到了,但在讲解过程中总觉得过渡得不够顺畅和精准。看来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真的是需要一定教学功力的,这方面也有待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反思。

三、这次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引入时间长了点,导致在讲授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非常赶,还有点尾巴没讲玩。现在想想,这部分内容因为是阅读自学部分,所以也可以见机行事,让学生课下自己总结归纳,下节课上课的时候用两三分钟的时间一起完成,这样这节课就显得既完整有从容。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

上半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到底有哪些值得反思和回顾呢?回想这两个月来的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油然而生,不禁感慨万千,有失误的难受,也有成功的快慰,总之,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必须要认真总结反思,好好思考一下。

先把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以回顾:

1、组织不利,缺乏活力

在第一单元的探究与活动课中,主题活动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提前做了布置,叫学生自由结合,五六个人组合成一组,课余时间上网、查图书资料、看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资料,整理成文字材料,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并从各个组中抽出代表作裁判,从而评出优胜组,并让学生做主持人,活动安排好了以后,我还辅助学生上网络查了跟民族有关的资料,基本上让学生来做,老师指导观看。到了学生上课开展活动的时候,擂台赛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乱做一团,各组发言的同学演讲毫无激情,语言干巴巴的,缺乏感染力,而且声音很小,下面的学生都听不进去,最差的就是各组代表只是在念资料,纯粹是拼凑材料,没有一点加工,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无法吸引人去欣赏,那象是擂台赛,几乎就是念书,还坑坑巴巴念不清楚,学生各行其是,乱作一团,怎个是乱糟糟的。回想一下,估计是学生缺乏经验,时间仓促,自己是急于求成,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组织能力欠缺造成的。

2、准备不充分,课堂效率不高

由于“新课改”历史教材使用的是北师大的版本,在远程教育网上的课件资源对不上,只好用其他教育网站的资源,但其他网站的课件不多,而且下载不方便,上多媒体课比较困难,并且课件也不好使,课件也单一,有的只是幻灯片。

3、重机械理论,忽略理解消化

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历史名词,政策性很强,有些是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又不好理解记忆。例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内主要矛盾、大跃进、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名词学生既难理解,又觉得枯燥。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最简洁的、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虽然我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的是热情洋溢,兴致勃勃,但是由于自身知识理解认识不到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阐释的不够形象,学生理解不深,头脑这中没什么印象,很容易混淆概念,理解产生偏差或错误,很难留下记忆,要采用其他方式来教学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和不足,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骜述了。接下来把半个学期来的成功和收获简单地进行回顾总结:

1、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拉近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历史课,对学生理解体会历史知识很有帮助。获取历史知识需要感性认识。但平时的历史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历史课全靠嘴说,学生既没有经历过,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近现代历史就会感到疲倦乏味。

我在上“人民公社”知识的时候,给学生展示当时的粮票,让学生知道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情景,实行供给制;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访问长辈或农业工人,了解“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相关情况。学生既强化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在社会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虽然远程教育网上的课件资源和我们的教材不配套(人教版),但学校的互联网设施已经建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把形象直观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展示到学生面,配合教材知识加深记忆,增强教学效果。我在《伟大的历史转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等课中利用网上下载的幻灯片插播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明显注意力集中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难登大雅之堂,这里就不详细述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