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经典(15篇)

国学的经典1

《感受国学经典,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班会 六年四班 前奏

国学的经典(15篇)

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甲: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

乙:何为国学?

甲:国学是司马迁留下的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

乙:国学是李时珍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 甲:国学还是纪晓岚整理出的浩瀚的《四库全书》。

乙:国学就是那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甲:我们把“国学”看做一座巨大的冰山,那么诗歌就是冰山上的一角,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来感受国学的魅力。

合:六年四班《感受国学经典,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班会流程

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稼轩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下面请大家和我进入“第一板块:我喜爱的名家名作”

康:唐宋时期是诗歌盛行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请第八组同学为我们介绍“唐宋八大家”及他们的诗作。

康: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们同学比较喜欢的诗人,下面

请第四组和第九组来展示他们的材料。

康:李白和杜甫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他们被并称为“大李杜”, 现在由我们组和红4组为大家介绍杜甫和李白及他们的诗作。

占: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下面请大家和我进入“第二板块:我喜爱的主题立意”

占:不同的诗选材不同,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们用一双双慧眼发现了生活的美,并通过他们的诗作来告诉我们。首先请第十组来展示一首写景的诗。

占:四季轮换,岁月更迭,第七组带来的'是一组有关四季的诗。 占: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表达了元镇对菊花的喜爱之情,第一组同学对梅花却尤为偏爱。

占:水是万物之源,我们不喜欢浩瀚的大海,也不喜欢磅礴的江河,而是喜欢那池塘里的一汪清泉,下面请大家欣赏我们组带来的《小池》。

占:我们不但从诗中感受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更从他们的诗作中捂出了许多人生哲理,请第六组为我们汇报以“人生哲理”为主题的诗。 王老师:从这次班会的筹备开始,同学们认真的选题、积极地收集材料,到班会过程中各小组同学热情洋溢的汇报,无不让我感受到我们每位同学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热爱国学之火,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要让这团火熄灭,因为热爱国学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 结束语

甲: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

乙: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

甲: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

乙: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 合: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乙:六年四班《感受国学经典,叩响诗歌的大门》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国学的经典2

国学,乃华夏民族千年之文化底蕴、乃华夏民族千年之精华,它见证了古时候人们的智慧、古时候人们的气节。其底蕴的优厚,使得现在的人们依然感到心旷神怡,当读到一篇好的古文时,自己的心也就在一刹那感到了内心深处的净化,超凡脱俗。

有人问过我,问我怎样比喻国学?我这样回答:“国学就像一壶好茶,有着青山绿水的韵味,越品,越能品出好的茶味,回味无穷。”的确如此,如同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般,真是人间最享受的事。就从我华夏历史最早的一部经典《大学》说起,他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一部,他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至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生养性不只是内醒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养的过程;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本书我想这也是古人当中君子们都有的宝贝吧,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也就是《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义,在后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读了以后虽然周围没有其他声音,可是却会让人感觉气势浩荡,激情澎湃,让人引起共鸣。虽然现在是强大先进的社会,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十分先进。灯取代了蜡烛、手机取代了书信、汽车取代了马车、高楼大厦取代了小平屋。但是,古人的这些言论,这种修身养性的精髓,现在人能做到吗?发自内心的,大多数古人要两袖清风得多、要高风亮节得多。现在回想古时的大同世界,是多令人难忘的时光!再向古人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不得不感到与众不同,在竹林中,小溪潺湲,柱子高耸,高山流水的曲调送入双耳,茶已泡得浓香纯,我眼睛已紧闭,在这诗文的意味下回望那远古的大地……

我梦想来到了曾经壮观的好水云南滇池,那真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孙髯在大观楼题的长联,深情描绘了着壮观景色,:“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真是振奋人心,气壮山河!可是,现在的滇池啊,唉!…………我也梦想来到西湖,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也没有了漂亮的面貌了。曾经的世界不在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历史不能重演,“高山流水”弹完了,茶也干了,这时我睁开了双眼,我知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千疮百孔的世界。这意味悠长的国学啊!一时是品不完的,有朝一日,我再泡一壶好茶,来再好好品一品、读一读。

国学的经典3

走遍故宫,北大只为把北京这本书读懂,日行千里只为看中华千古化。

故宫中,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设计的精妙。金碧辉煌的城楼,一砖一瓦都包含着中国的灿烂文化,我们用脚步来丈量故宫几百年的文化,即使走得我们满头大汗,双脚再也抬不起来,也只能简简单单的'了解这座承载着几百年文化。

在国子监,我们看到古代圣贤重视读书人。透过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了古代学子如何尊师重道。在古树旁我们欣赏到了孔子最重视得音乐,那声音从百年前传来,在脑海中回响不绝。

穿上汉服,几百名学生透露出书生意气,一起怀着尊重的心情,一起向孔子行礼。

在北京大学,我们感受了最庄严的学习氛围。北大学生的细心认真和远大的志向折服着我们。北大的景物都透出浓浓的书香。

在古老的体育馆我们与北大的学生一起游戏,他们非常热情,与我们像朋友一样。

红剧院中,观看了《功夫传奇》,看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和真功夫,却大曾想过背后的艰难。

这次国学之旅虽然艰苦,但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学会了尊师重道,感受到了最好的学习环境。

国学的经典4

一说到国学,我就想起从幼儿园开始,《三字经》、《弟子规》,到现在我们学的《大学》、《中庸》、《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刚开始每天跟着老师读背,我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现在,才理解其中的意义,也理解了国学的魅力所在。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年轻的时候不用功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刻苦学习,到老了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

关于学习方法,孔子也告诉了我们“温故而知新”。这句格言教导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反复练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弄虚作假,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不然到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反而害了自己。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就像所有人都不想被骗,那么你就不要去骗别人。

国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自从认识了国学,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爸爸说:“你考成这样,回老家放牛算了”,我回答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爸爸听了我的话欣慰的笑了,我也不用真的回去放牛了。

有一天,哥哥吃饭的时候挑三捡四,这不吃那不吃,看着哥哥这样子,我想起我们学过的《朱子治家格言》里面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心想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哥哥这么挑食,实在是不应该。

每次回到妈妈的家乡,舅舅总是拉着我说:“一鸣,来陪舅舅喝酒”,我回答说:“舅舅,我不能陪你喝酒,因为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舅舅听了我的话,摸着我的头说:“我们的一鸣懂事了,知道学以致用了,真不错!”

国学,现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向导,是我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就像一位严肃的老师,教我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不断修正我的坏习惯,伴我成长。

国学的经典5

随着人们对国学的认识,更多的人加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小朋友们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那么,针对孩子的这个学习群体,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符合孩子特点的,所以,《国学宝典》值得你选择。

适用于2-8岁的孩子

孩子们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就是在他们的幼儿时期,所以,国学教育也要这些实际进行结合,《国学宝典》适用于2-8岁大脑黄金发育时期的儿童,是面向幼儿园和中国小国学启蒙的最棒教材。

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内容

在2-8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国学内容都符合孩子,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选择内容,《国学宝典》精选《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符合孩子的学习需求,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国学宝典》体现了中国民族璀璨的文化,包含天文地理等,极大地拓展儿童的视野。孩子可以感受中华国学经典之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格,真正让孩子们在国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受益,奠定孩子的人生基础。

国学的经典6

一、十三经

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

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

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

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

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自得

8、《春秋公羊传》——三科九旨,一统大同

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豕,是非难辨

10、《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

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

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衣成圣贤

13、《孟子》——民贵君轻,王道荡荡

二、其他

1、《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言外,意在诗外

2、《尚书大传》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

3、《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儒术独尊

4、《大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

5、《白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

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一朝编定,千载不移

7、《经学历史》清、皮锡瑞——六经致用,孔教救国

三、史部

(一)二十六史

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甚至周,疏而不漏

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

5、《晋书》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十志,几占一半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

8、《梁书》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

1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色,秽史扬名

1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

1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

1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

1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雨江南

1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十国合述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十国分述

2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

21、《辽史》元、脱脱等——怎一个“乱”字了得

国学的'经典7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有一个突出的现象:那些被后世誉为大师的学者大都学贯中西,既具备现代学术视野和知识背景,又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这一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就是在科学界也很突出,比如杨振宁、丘成桐、陈省身等大科学家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了解远超一般学人,体现出广博深湛的学术情怀。培育博雅之士是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西方学校至今仍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学,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等都是必读书目。我国近来也越来越重视传统国学的教育,《论语》等经典著作销量大增。特别是在当今留学年龄日趋低龄化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国学教育,让小留学生们多了解一点中华民族历史,多掌握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对于他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有益处。而且,只有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彼此的优劣才有更准确的'认知,这是学习国学的另一层深意。

国学的经典8

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它对社会,对人类,对未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国学不仅中国热,而且全球热。我深深地感到国学教育的重要,决心将国学教育进行到底。

自从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活动以来,我和学生们每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从中我们汲取到祖先的智慧,分享了成长的喜乐。两年的时间悄然而逝,却留下了不平凡的印记,我再此对过去、现在、将来做一个回顾、梳理和展望。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营造氛围,共同诵读国学经典。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在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前精心做了以下工作。

1、建群宣传:建立家长和老师诵读国学交流群,在群里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国学的认识及重视,经常发一些有关国学方面的视频和资料共同学习,一起分享。

2、寻找方法:为了找到一种适合孩子们喜欢的方法,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终于我发现了“累积式教育法”,是深圳市育心经典中心赖国全老师研究的,我还加入了育心经典交流群,在那里交流学习。我耐心地研读完感觉这个方法很可行,然后在我的群里与家长共同分享,一起运用。

3.确定书籍:逐渐地购买了几套经典书籍,内附光碟,由于教室里没有电脑,无法播放光盘,我就用手机把每周要学的内容录下来,然后用扩音器给学生们听,学生跟读。诵读的内容有《论语》、《诗经》、《道德经》、《弟子规》。

4、诵读时间:在校每天早晨、下午上课前、放学前各读一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家里每天固定时间晚上七点,家长陪孩子进行亲子诵读国学经典,时间不超过30分钟,内容都是固定的,然后在群里家长反馈孩子的读书情况,交流得不亦乐乎。

5、我提倡周末几个家庭聚在一起诵读国学,互相学习交流,效果明显。

营造了这么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家长和孩子怀着极高的热情共同诵读,一起成长。

二.以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开展了“诵读经典浸润人生《中国经典古诗词》背诵大王的比赛。还开展布置板报和书法比赛活动,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加,完成了很多有关《中国经典古诗词》的作品。我们班的同学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这更鼓舞了的`信心。孩子们一跃成为年级里耀眼的星星。

三.诵读国学经典,聆听古人故事

滋润心灵,内化行动为了使孩子们懂得国学经典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诵读时我结合有关的德育故事,这样孩子们更加专注地聆听,最可贵的是在生活当中能运用,小小年纪实在难得。

四.展望未来,怀着信心,坚定信念,与国学同行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会毫不犹豫地坚持国学教育,为孩子将来能够成才做准备;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国学教育,为孩子将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打基础。让我们一起承担起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吧。

国学的经典9

甲:多日不见,打电话总是关机,到什么地方去了?

乙:这几天,自己封闭自己,关在书斋里,潜心研究,什么人都不见。

甲:研究的是什么重大课题?

乙:对联。

甲:对联?对联有什么研究?

乙:对联是汉语独一无二的文学形式。源远流长,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是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

甲:这倒是不错。我看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寺庙,亭台楼阁,过春节,婚丧喜事,学校商店 ,没有一处不用对联的。

乙:你说得不错。即使送礼,也有人送对联的。我国的对联遗产丰富,需要我们深入地系统地研究 。

甲: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埋头研究,究竟研究出一些什么名堂?可不可以介绍介绍?

乙:我经过几十个小时的研究,发现对联虽然十分地复杂,其实他的原则就那么几条。我现在就敲一点给你尝尝。

甲:请讲,我洗耳恭听。

乙:第一条是,上下联的相对部分词性必须相同,语法结构应该相同;比如 说,上联是吃饭,下联就要烹茶。吃是动词,饭是名词,烹是动词,茶是名词。吃饭是动宾 结构,烹茶也是动宾结构。

第二条是上下联相对部分声调必须相反,仄声字对平声字,平声字对仄声字。如吃饭是仄仄,烹茶就是平平。

第三条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总之一句话,上下联必须工力悉敌,旗鼓相当,相反相成,等量齐观,------

甲:敬聆指教!单单理论,我还不怎么明白,是否跟我们来几个实例?

乙: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们来演练一番。

甲:我出上联,你来对下联。

乙:就这样办。开始!

甲:开始!从简单到复杂。豆。

乙:油。

甲:两碟。

乙:一瓯。

甲:两碟豆。

乙:一瓯油。

甲:我说都是“两蝶斗。”

乙:我对的是“一鸥游。”

甲:花间两蝶斗。

乙:水上一鸥游。

甲:我说都是“厨中两碟豆。”

乙:我对的是“桌上一瓯油。”

甲:月。

乙:风。

甲:明月。

乙:清风。

甲:旧时明月。

乙:当代清风。

甲:今人不见旧时明月。

乙:古哲难吹当代清风。

甲:旧时明月文章好。

乙:当代清风花卉迷。

甲:石蒜。

乙:玉荷。

甲:山间石蒜。

乙:湖上玉荷。

甲:山间石蒜媚。

乙:湖上玉荷香。

甲:问鼎。

乙:移樽。

甲:弄笛。

乙:弹琴。

甲:倚楼人弄笛。

乙:映月客弹琴。

甲:蝉琴。

乙:蛙鼓。

甲:蝉琴新院落。

乙:蛙鼓旧池塘。

甲:桃叶渡。

乙:木兰舟。

甲:春来桃叶渡。

乙:秋上木兰舟。

甲:饱食聊摊饭。

乙:安眠懒著书。

甲:我说渔人,举网捞明月。

乙:移蓬卧晚风。

甲:江湖双桂棹。

乙:风雨一蓑衣。

甲:一回酒渴思吞海。

乙:几度诗狂欲上天。

甲: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乙: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甲:闭门推出窗前月。

乙:荡桨划开水底天。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

乙:一行白鹭拨清波。

甲: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乙:东当典,西当典,东西当典当东西。

甲: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乙: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山川。

甲:山重水复。

乙:柳暗花明。

甲:守株待兔。

乙:缘木求鱼。

甲:瓜熟蒂落。

乙:水到渠成。

甲:白米白鸡啼白昼。

乙:黄村黄犬吠黄昏。

甲:六尺丝绦,三尺系腰三尺挂。

乙: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寒。

甲:小憩新荷重。我说的是蜻蜓。

乙:潜停弱草低。

甲:月来满地水。

乙:日出一湖金。

甲:博园博客皆文士。

乙:学院学员俱艺人。

甲:夕阳无限好。

乙:新月特殊清。

甲:羚羊挂角。

乙:老马识途。

甲:尝新即止。

乙:见好就收。

甲:随手出题。

乙:任心答案。

甲:平生喜作对。

乙:一贯好成联。

甲:平生喜作对,不爱跟人做对。

乙:一贯好成联,也欣与彼结联。

甲:且听下回分解。

乙:还邀异日交谈。

国学的经典10

近全国各地包括港澳都掀起了“国学热”,引出纷纷的议论。其始作俑者,是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八十周年活动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造舆论。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我翻阅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似乎有了一知半解,姑且成文,向识者请教;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吧!

首先得说说何谓“国学”?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国学的含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东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由于历史形成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脉是儒家,儒学是中国学术的正统,甚至把《论语》奉为“东方圣经”。这恐怕不符实际,对此容后再及。至于为什么要研究国学,我完全同意一位学者所说,研究国学是为了把握历史文化的走向,是为了承前启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能够站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奇怪的是,在“西化”风潮中,反而流行起“国学”,这好像是相反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五四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新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现在我们提倡正本清源,也正在于强调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如“整理国故”不是复古一样,还要反对保守。。。近全国各地包括港澳都掀起了“国学热”,引出纷纷的议论。其始作俑者,是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八十周年活动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造舆论。为了弄清一些来龙去脉,我翻阅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似乎有了一知半解,姑且成文,向识者请教;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吧!

首先得说说何谓“国学”?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国学的含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西学东渐”而言;从这点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由于历史形成的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脉是儒家,儒学是中国学术的.正统,甚至把《论语》奉为“东方圣经”。这恐怕不符实际,对此容后再及。至于为什么要研究国学,我完全同意一位学者所说,研究国学是为了把握历史文化的走向,是为了承前启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能够站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奇怪的是,在“西化”风潮中,反而流行起“国学”,这好像是相反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五四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新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现在我们提倡正本清源,也正在于强调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如“整理国故”不是复古一样,还要反对保守主义的倾向。

因此,“国学”一词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五四的时代精神,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有位学者提出看法,认为“国学”这个概念经不起推敲。最起码的一点,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国学”无法囊括;再者现代学术不断细化,统统放在一个篮子通称之为“国学”,恐怕也难以说清。为此他以为“老老实实叫‘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就很好”,不必另树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学”大旗。看来不无道理;但好像未能圆其说。

于是我联想到又一位学者曾经提出的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论述,对“国学”不失为很有见解的诠释。按中国古老的说法:“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我的理解是,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体的;一个是无形象含有规律准则的意义,一个是有形象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据《辞海》释义)。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两者有联系,却又截然不同。正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变化的、包容的、吸收的方方面面,又经过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的洗礼,“国学”于是和传统文化搭界,同时又以这样的遗传基因界定的。至于上面提及主流正统的误识,完全是出于汉武帝时由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一道同风”的结果。且不说九流十家吧,光是法家一家,在缔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作用决不亚于儒家。唯有“儒法互补,儒法交融”,才构成中国专制主义的核心理论——汉承秦制,后世又承秦汉制度;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轨!

还是这位方家兄说得明白,他说:文化传统应该是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国学”只能包括在其中,而不能等同视之。他还举例说明:古老的东西只要慢慢失传了,如《周礼》中的许多规矩、制度,也就从传统文化变成已死的“文化遗迹”了;外来的东西只要被中国人广泛接受,与中国文化接轨融合,它就可以称是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了。比如西服、芭蕾舞之类,我们今天是没有人会把它看成是传统文化的,但是再过若干年,它们就可能像我们今天看胡琴、金刚经……一样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儒术当然功不可没,但是儒家的作用,不过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为之“节文”,为之“缘饰”点“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使之增加点“人道”,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说到这里,一直没有露脸的文化传统应该亮相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说白了是一部封建主义统治的人治社会史;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人权,与之俱来的自然是三纲六纪的意识形态。因此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堪称无孔不入。直到今天,封建思想的残余仍弥漫四方,如“家长制”就是。它根深蒂固,驱之不散。这,便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经过这样的勾勒,轮廓已经出来了。大致可以这样归纳:其一、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影响所及几乎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并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思想以至灵魂。其二、与传统文化的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相反,文化传统则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其三、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和思维定势。由此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专制主义”。换句话说,那是千百年形成的以王权思想为特征的文化传统,其积淀比新形成的价值体系还要深厚,因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制度。

国学的经典11

现在的人们对国学是十分厌烦的,因为他们对白话文接触的时间长了,渐渐认可了白话文。并且他们认为国学毕竟是文言文,文言文虽然比白话文简炼,但它始终没有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

也许是我的妈妈在怀我的时候胎教用的是《论语》,所以我对国学乃至古文都不厌烦,反而对其情有独钟。

我认为学国学应该由浅入深,学习时从胎教开始,胎教可以读《三字经》,到孩子长大一些后,一字一句地教他读《三字经》,熟读成诵。

孩子长到八岁时可以让孩子慢慢地先认识、熟悉一下《论语》,到孩子十岁时可以让他独自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向家长请教,当他们草草看完一遍时,家长再把一些句子里的重要字、词解释给他们听,并把一些至理名言的意思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背诵。

当孩子到了十二岁时让他们再次阅读《论语》,让他结合书下注释更深一层地去理解书中的.一些道理,去领略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思想———————“仁”和“礼”,学习他们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懂得如何去分辨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把从《论语》读完再去读其它的书。

学好国学可以为国学栽培出许多栋梁之材,更好地治理国家,使人民变得更文雅了,从而使社会更为安定,使国家理为富强。

正如《论语》中有一句是“子曰‘质性文明野,文胜质明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内外兼修。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所以说“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所缺憾,因此我们要表里如一,成为真正的君子。

我们应当多学国学,这样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提升自身价值,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国学的经典12

通过这次国学大赛,使我收获不小。考的内容有些是我碰到过的,课外读到过,但有些知识点几乎没有碰到过,看来还得多读书呀!大赛会考到的.《大学》、《中庸》等书目,学校里是没有读过的,这就得靠平时的积累了。

这次国学大赛不仅让我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让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知识,我们身为中国人,怎么能一点国学都不懂呢?这次国学大赛许多同学说难,其实只要平时多读、多看、多查就能了解关于国学的知识。

这次国学大赛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和我一起讨论,一起学国学,记得有一次答题特别有意思。有一道题我不会做,便向爸爸妈妈请教,“是A”“不对——是——C "妈妈分辩着。“依我看啊,是B” “怎么可能!”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就因为这道题,害得我耽误了时间。哈哈,有意思吧!不知道你有书什么小故事和我分享呢?

从网上查到有些同学考了100分,真羡慕他们,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多读书,多了解国学知识,争取下次答题能取得高分。国学大赛马上节束了,希望杭州网能多举办这种知识竞赛。

国学的经典13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气量大,胸襟宽,很有政治家风度,更加赏识他,敬重他,尊称他为“国老”,还赠给他紫袍色带,并亲自在袍上绣了12个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绩。

后来,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流着泪说:“上天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使我朝堂里没有像他那样的人才了。”

智慧小语:气量与胸襟都是人格贤善的基石。学会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国学的经典14

相信同学们对“国学”这个字眼儿都很熟悉吧。我们从国小习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这些都是国学。

说到国学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人们为人处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做人要遵守的礼仪。

我也与国学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上学期,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其中也包括趣味丛生、紧张激烈的国学知识竞赛。我和其他两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了高年级组的比赛,并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第一名。之后,我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组成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丰台区国小生国学知识竞赛。

本次比赛可谓高手如云。来自全区的8支代表队展开了一番龙争虎斗。比赛开始后,赛场气氛紧张而凝重。选手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全神贯注、跃跃欲试。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一点点的运气,我们在比赛前半段一直保持领先,同学们的脸上都开始出现了笑意。

不料,赛场上风云突变。随着几道风险题的失利,我们的领先优势化为乌有,还被其他队拉开了一段距离。我和同学们的心里有些焦急,但大家都在互相鼓励:别着急,别着急。沉住气

最后一道决胜题!我们和另外一队积分相同,鹿死谁手马上就要见分晓了!负责按抢答器的我,心跳骤然加快,手心里湿漉漉的,眼睛紧盯着主持人的口型。随着主持人一声“开始”,我以闪电般的速度按下了抢答器!可出乎我意料的是,指示灯却在对手的台上亮起……

虽然我们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这也让我对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了更深的理解。“学而时习之”应该是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国学知识是华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结着人们世世代代总结出的道理与规律。我们所熟知的国学知识还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国学的经典1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例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