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傻观后感

三傻观后感篇一:《三傻》观后感

关于三傻观后感

 看了这部影片,随处都可见我们自己的影子。毕竟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发展中的大国。毕竟他们的学生也在拼命为工作、为出国而学习。

生活在号称印度排名第一的大学里的学生思想已经被传统的教育观念所消磨殆尽。院长,开场就是“人生就是一场竞赛,你必须向前冲,打败别人!”他是社会、是国家的缩影。他的女儿学医,他想成为文学家的儿子考了3年的工程学,最后自杀。应该是被谋杀。被这个社会所谋杀的还有即将毕业的学长。还有那个通过死记硬背获得好成绩,获得别墅、包车、美女、公司,但已经人格扭曲的沉默者。

在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只是希望迅速攀登往高处怕,想成为有钱人,处处与其他人竞争:骑自行车也唯恐落后他人的校主任,因成绩排名第二而懊恼嫉恨他人,考试前往其他人宿舍门缝塞色情杂志以干扰其复习的同学,不断向外炫耀名牌衣物价格的院长女儿的未婚夫......

从小到大,我们是否真正为读书而感到开心过;是否在高中或者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感到不满;上大学所学习的专业是否是自己真正所喜欢的,父母是反对还是支持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是否曾设想过自己的未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我们是不是还斗志昂扬,激情四溢。

教育制度,人生,爱情,价值观,兴趣与理想,这部片子无疑有喜有悲的触及我们成长面临的各个问题,给我们一个仅供参考的答案,All is well。这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励志喜剧片,完美地让我几次热泪满眶,歌舞穿插同时独具印度特色,感染力十分强悍。

兰彻的出现是“具有颠覆性”的。他极度聪明、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灵机应变、不拘泥于生搬硬套却十分痛恨学校的教育制度,敢于对抗学校头号领导人“病毒”,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和这位校主任开杠,运用妙计反击了大

二学长对新生的侮辱性的“洗礼仪式”。所有人都知道盐水有极强的传导作用,却没有一个人会应用。校长女儿分娩的场景,给人太多震撼了,我们不襟感叹,甚至投去羡慕的目光,这真是一个天才。然而他能做到的真的是常人所不能的嘛?答案当然是不是,影片最后兰彻开的学校,孩子们很顽皮,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最充分的保留,想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兰彻”。

我们今天的学生,从国小到大学所有的书本都摞起来,恐怕高度都无法估计,无法想象,可以称得上是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士,然而真正能学有所用,推动科技创新,影响世界进程的伟人却很少属于我们的队伍。这是一个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多年接受的也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我们是不是应该试着去改变,当然这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开学第一天在课堂中,古板的老教授叫解释“机械装置””的概念,兰彻回答道, “机械装置”是所有能减少人类劳动的事物,任何能简化劳动和节约时间的就是机器。

天很热,开一下按钮,一阵凉风——风扇,是机器;

和几英里远的朋友通话—电话,是机器;

几秒钟内进行数百万次计算——计算机,是机器;

我们被机器包围,从钢笔尖到裤子拉链,上上下下??? ”

可思维老套的教授却不吃这套回答,他的定义只局限于课本: “机器是由相对运动固定的由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的,意味着,功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这无非是盲目的死记硬背。结果自然是兰彻被要求走出教室,而兰彻则以近乎反讽的回答令教授目蹬舌瞠,巧妙解决了自己的难堪,可谓滑稽趣味中不失思考的空间。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真情,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什么是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奋斗。“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个标价签,他跟你结婚,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而不是因为爱。”这样的话,即使是夺人所爱,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我们常说不要令别人不愉悦,当面是祝福,鼓励,背地里却又是为之担忧的另一番品评,这真的是正确的做法吗?虽然需要处事圆滑,但不要变成“是故”,不要失去了深藏的纯真的'本质。

李琳琳 11533001

课程与教学论(对外汉语)

三傻观后感篇二:三傻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扣庄中学:张玉淑

这是我第一次对电影做一个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看着俗不可耐的电影名字——<三傻大闹宝莱坞>,原本对它没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评高达9.9分,从众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来一窥究竟。

我从未有过如此的震撼,你很难想象,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之中,竟然穿插着如此之多的人生智慧;人生价值观,友情,爱情等等。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它早已超出了励志电影的范畴,它不仅是传达了一股人生的信念,更是提醒我们的人生需要自己掌控。需要自己坚持不懈的执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3个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兰彻、法罕、加拉三个男孩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逐渐认识,成为好朋友,搬到同一间宿舍。他们三个都寄托着别人的期望。兰彻从小聪明好学,他要帮一个富翁拿到一张光宗耀祖的毕业证书。法罕是个特困生,他想以后赚大钱,让爸爸有钱治病,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让还未出嫁的姐姐有钱买来嫁妆。加拉喜欢摄影,却害怕爸爸的权威,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程学业。后来,三个人都有了自己理想的职业

主人公曾说过这么几句话:为什么我会考试第一名?因为我真正喜欢我的专业,但你们为什么却是屡屡倒数?因为你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甚至是根本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只要跟随着你们的激情所在,激情就会变成你的职业。这几段话不仅反映了一种学习态度,更是映射出一种当今的社会现状。身为希望的我们,当面对选专业时,总是受到父母的威逼利诱:这种专业很火啊,不选这个,你就会没出息……虽然父母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好,但他们可曾想过,我们心中也有自己想学的东西?也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时候总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都怪自己倒霉,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等等一些抱怨社会的话。其实这并不是社会的错,而是我们的内心不坚定,是对未来的空虚和迷茫。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怨恨这个社会的性质,更不要去在乎别人怎么说,你想做什么事,就勇敢去做……就像电影说的一样:当你把你做的事变成一种兴趣,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优秀。相反,如果你完全去相信现在的一些教育制度,你到最后无非就是个“学习机器”!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不少同学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换言之,就是说已经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了,这点是万万要不得

的。我作为学生,对这点是深有感触地,有人曾经问我:“你物理学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我莞尔一笑,说:“学不好物理,不是因为你比其他人苯,而是你对于物理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就是没有激情去学好物理。”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作家说过:“对于学习,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对于学习的激情。你比别人笨,你可以用勤奋去弥补,但你如果对学习缺少了激情,那你就不可能学好了。”请记住,学习在于激情。

<三傻大闹宝莱坞>,喜剧片而已,但它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却让我受益匪浅。

三傻观后感篇三:三傻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这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喜剧片。他批判了填鸭式的教育制度。虽说是印度的片子,但是在中国,教育制度也并不完善。死读书,死学书,死背书。成了教育的主流。我们培养的学生如同一座座移动的书库,如同一台台机械的计算机。这跟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背道而驰。中国的教育更像是个零件工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流水线生产、模式化打造,批量性生产。从出生开始,早教、幼儿园、国小、国中、高中、大学,一路搏杀竞争,“一个好分数,一个好大学,一份好工作”是中国孩子的终级目标,“赚大钱,开好车,住豪宅”是中国人的成功典范,“理想”只存在于小时候的作文里。这样的路,我们走过,教育者们偶尔反思,偶尔彷徨,但过后又无奈的顺应形势,因为在强大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无人能不被蛊惑。可是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懂得学习懂得探索,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的探索式的人才。当然,当今的社会和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我们能做的只有期待!

如同电影中的兰彻,作为中国的学生我们所感受的应该和他差不多吧。陷入竞争中,每个为了第一名而拼命,学校成了压力锅。主人公兰彻很奇特,他是一个出身卑微,没钱、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可是在他身上却找不到一点自卑的痕迹。他扮演的富家子弟“兰彻”让人没有丝毫的怀疑。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乐观态度,让他在学校里如鱼得水。他用自己的快乐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帮助他的两个朋友各自找出了自己的问题,也让他们真正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他从来都不是教授眼里的好学生,在学校里制造各种违反校规的事情,甚至被院长是为眼中钉。可是他每次的考试都名列前茅,最后用自己的行动征服了院长,让他心甘情愿地把那支象征好学生的圆珠笔赠与他。

兰彻从来都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他在学校里得第一,是因为他热爱他所学习的知识。 他没有想过要拥有名车、豪宅;没有想过要成为如何伟大、成功的人。他只是一直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国小老师还是科学家在他眼里都是一样的。

我希望我能成为像兰彻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