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渔歌子》一课有感

前几天,我参加了温州市第五届国小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评比活动的观摩,一天下来听了七节课,一个感觉:语文课终于又返朴归真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早已被摒弃,有的只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来自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官正华老师上的《渔歌子》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收获良多。

听《渔歌子》一课有感

《渔歌子》是唐代画家、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众所周知,古诗词的`教学向来不易,传统的古诗词的教学通常分为“读、讲、背、默”四个环节,往往忽视了古诗词原有的意境。而官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则充分体现了诗词教学的厚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以赏画、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加饱满地理解《渔歌子》这首词的目的。在本堂课上,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幽默的教学风格,和一位优秀青年教师该有的扎实的课堂语言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

上课伊始,官老师先让学生认识了作者张志和,并猜测“张志和”这一名字的来历,为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打下了基础。教学中,官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诗”和“词”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词的特点。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在这个环节中,官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另外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出,狂风浪起且须还。本首词是作者张志和的二哥张松林为劝弟弟回家而作。

师:你从词中看出了什么?

生:哥哥劝弟弟早点回家……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你为何不归?

生:鱼太肥了……

师:据我所知,张志和钓鱼从来不放鱼钩的,能钓着鱼吗?

生:好像不能吧……

师:但张志和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鱼,你认为他钓着了什么?

在默契的师生对答中,学生对词加深了理解,也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向往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情感。

在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上,官老师也尽量做到了完美。在课堂中,当官老师发现学生对词的朗读不尽人意时,他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调整了教学预案,在指导朗读上花了一定的时间,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官老师上课时的一些小细节也值得我们借鉴,如,读词时,要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等等。

总之,官老师的这堂课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另外,我想说的是,文化底蕴是所有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阅读应该是一条加深教师文化底蕴的途径,就让我们和学生一同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一起去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