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嗅端午节的文化芳香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又到了端午节了,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又叫“娃娃节”。从儿时过节起一路走来,我逐渐嗅到了端午节的文化芳香。

嗅嗅端午节的文化芳香

端午节是我青葱少年的企盼,吃粽子,喝雄黄酒,额上还被父亲划上一个大“王”字。入得午宴,少不了吃五红:黄鳝、苋菜、鸭蛋黄、龙虾、黄瓜,在回味美味佳肴中品咂着母爱的温馨。傍晚,总爱到青弋江看“龙舟竞赛”,赛手一色的白头巾,红衫衣,灯笼裤,一双双手紧攥木浆奋力齐整地划着,还喊着号子“冲——冲!”岸边人声嘶力竭鼓劲加油。夺冠的队员个个戴花披彩,好不威风。夕阳西下,余兴未尽的我随父回家,我问父亲为什么不早点开赛,他告诉我:端午是毒五月。正中午太阳毒不能出门,我们边说边走,不觉来到深巷,父亲指着家家户户门楣对我说:你看哪家门上都插了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这就是为了“避邪”。父亲说他们小时候在乡下,大人很讲究“避毒驱邪”,他说江北人端午节还有“?G灾”活动,家家门框上贴有葫芦花,上刻五毒即蝎子、蜈蚣、壁虎、蛇、蛤蚧,贴在一张纸上。端午一过就统统摘下扔到门外,完成“?G灾”活动。你妈妈小时侯每逢端午,外公外婆总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头戴石榴花用以辟邪。你妈妈嫁到我家后,每逢端午她都要回娘家,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桑葚、樱桃等用彩线穿成串悬在钗头,简直成了“唱戏的彩旦”啦!当时乡下习俗就是如此,小孩子也是这样,还要用艾叶泡水洗澡意在消毒避邪。

父亲是个饱学之士,他还给我说了许多有关端午的故事:大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最后投江而死。端午节人们投粽子到江中就是表达了人们企盼江中蛟龙、鱼虾不要吞噬诗人的尸体,江上龙船竞渡也是为了造声势,赶走蛟龙。他还说了“白蛇传”的神奇传说,至今,我心里对许仙与白蛇娘娘的爱恨情仇记忆犹新……

少不更事的我,懵懂感受到端午节好玩,有吃有戴还看龙舟比赛听故事。随着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我如今已成了老人,越来越深地体味到端午节的深刻文化内涵。每当吃上爱人包的粽子,我就情不自禁吟上唐代诗人元稹的`《表夏十首》的诗句:彩镂碧筠粽,香梗白玉团。津津有味的粽子吃进肚里,暖遍全身,它可是爱人将爱和情一齐包进我的心房。如今过端午节,每当在姑溪河畔目睹诗城龙舟比赛时,我就想起了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作《离骚》《招魂》《天问》,篇篇似座座丰碑矗立亿万人心间。我为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所感佩,为他救国无门的痛苦而忧伤,更为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得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饶精神而震撼。每逢过端午我总一遍又一遍吟诵屈原的诗作,一次比一次感受深刻。

我国传统大节端午节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它的起源、蕴涵的民间风俗,发展演变到如今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粽子文化”“诗歌文化”等等,端午文化源远流长。正因如此,我国在2005年就将端午节向联合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不想韩国人也搞起了“端午祭”,然而端午节包涵的丰瞻中国文化元素使他们不敢造次,变得聪明起来要和我国联合申遗。究其根由,早在我国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上就有端午节记载,后来逐渐传到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如今,作为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度,为做到文化资源共享,所以准许韩国和我国共同申遗。今年是我国“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人们纷纷网上祭悼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举办诗歌诵颂,在假期中合家团圆,充分享受节日的快乐,包南北风味不同的各类粽子,送给孤儿寡老,将“粽子文化”发挥得淋漓致尽,分享更加馥郁的端午文化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