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合集15篇

端午节的习俗1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端午节的习俗合集15篇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时就可以吃了。吃粽子时,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好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由于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端午节的习俗2

我们盼望已久的端午节来了,大家都忙个不停。妈妈在包粽子,爸爸在煮粽子,一会儿就做好了。

我看着香喷喷的粽子,忍不住流了口水,爸爸看见了哈哈大笑。妈妈给我绑上五筛线儿,爸爸把艾叶插到门上,我们围着桌子,阵阵香气向我扑面而来,我把白糖撒到粽子上,动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妈妈一看,原来是我的脸上全是米粒,像一个小花猫。

吃完粽子爸爸就给我讲,端午节的传说。原来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非常爱国,他提出了爱国的政治主张,但国王不予采纳。后来,屈原只好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今年端午节真快乐!

端午节的习俗3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像悬钟馗像、卦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等等都是端午节的习俗,下面小八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按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节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卦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祛贵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中国人的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节。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习俗4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吗?下面就让我来一一告诉你们吧!

正所谓“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时我就会知道今天是端午节。

端午,又称重五,是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一个重要节日呢。在这天,大人门都要给我们小孩带上“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的长命缕呢。每家每户还得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如果你是南方人,那么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粽子和雄黄酒。怎么样,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端午这天很多地方都会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顾名思义,竞渡龙舟嘛!而为什么要竞渡龙舟?纯粹为了好玩吗?不是!相传赛龙舟,还有个小故事呢!从前,有个爱国诗人屈原,有一天,他听说了自己的祖国被占领了,爱国的他气得受不了,便来到了汨罗江边,投江自杀了。相传,竞渡龙舟是为了捞救爱国诗人屈原。而吃粽子呢,其实是把粽子投进江内,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吃屈原的遗体。关于赛龙舟和吃粽子,还有这么个令人落泪的故事呢﹗

这就是快乐又令人辛酸的端午节,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端午节的习俗5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五月五日。午饭后,我们一家人去闽侯竹岐的金水湖看龙舟比赛。

在去祝祺的路上,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很快,开始下毛毛雨。当我们到达比赛场地时,湖里已经挤满了人。当我找到座位时,四艘船已经准备好开始比赛了。湖中央有四条轨道,轨道上有四个浮标。谁先拿到浮标上的旗子,谁就是冠军。

比赛开始了。四艘船一起冲出起点。只听得锣鼓喧天,第二、第三只船就占了第一、第二席。

冲刺开始了。第三艘龙舟和第二艘龙舟并驾齐驱。最后,两艘龙舟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线。只有当第三艘龙舟的船员把桨举过头顶时,他们才知道第三艘龙舟赢了。

预赛结束了。从前四场预赛中选出的'最后四支队伍将进入决赛。我无法把目光从它身上移开。只有一个彩色耀斑从湖里释放出来。比赛开始了。成败在此一举。四艘龙舟都冲出了起点。在最初的300米中,四艘龙舟在湖上并排行驶。

只剩下300米,四艘船开始冲刺。第一艘和第四艘龙舟慢慢地远离了另外两艘。第三名只剩下100米,第四泳道的龙舟突然加速,最终以3~4秒的优势获得冠军。

我认为:赢得冠军的队伍一定是一支团结的队伍。

端午节的习俗6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端午节的习俗7

端午节是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划龙舟、包粽子……下面,就由我向大家讲讲包粽子的步骤吧!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的就是材料。我们买回了粽叶、黄豆、瘦肉、葱……先把葱放到锅里炒热,半熟就可以拿上来了。再把绿色、棕色的粽叶放入水中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再把粽叶放进锅中煮。记住,一定要滴几滴油才不会太黏。

材料准备完毕,接下来就是包了。我和外婆各拿起一片粽叶包了起来。我们先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凸出来的一面是粗糙的,是用来绑粽绳的。凹进去的一面是光滑的,是用来包料的。包完料以后,就是最难的一步了。只见外婆把粽叶剩下的部分压下去,再把两边摁进去,再往内折,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啦!每次我都会在这步骤上用上近五分钟时间。外婆鼓励我:“加油,别灰心,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外婆的鼓励下,我终于学会了,真是太高兴了!

粽子包完了,接下来就是绑了。我把粽绳缠在粽子上,在上面绕了两圈,又绑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个完整的粽子包好了!

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粽子的香味就飘进我的鼻子里了。

等到粽子一拿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吃了起来。哇,好香啊!自己做的东西太好吃了!有了这次经历,我终于体会到了苏联高尔基说的“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句话的真意了。

端午节的习俗8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悬菖蒲;粽子香,香囊鼓,龙舟下水擂战鼓……”一转眼,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期间我可以品尝心中的绝世美味——粽子。

“包粽子咯!”外婆拿出浸好的糯米、洗干净的粽叶、腌渍过的鲜肉,只见外婆把两片粽叶折成漏斗状,放入一小把糯米,再拿了一块大约八厘米长、三厘米宽的肉放在糯米上,接着再用糯米盖在鲜肉上,然后用另一片粽叶把前一片粽叶裹上,最后用绳子扎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下一步就开始煮粽子了,外婆先把粽子放在高压锅里,再放一些水淹过粽子,大火煮30分钟,热气腾腾的粽子就出锅了。一开锅,一阵粽香扑鼻而来,待剥开后咬一口,肉油而不腻,而且很软,我一下子就吃完一个,真是太好吃了,一般我都要吃两个呢!

吃粽子的时候我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楚国大夫,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因为遭馋去职,他被赶出都城。后来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但是又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因此在农历五月五日那天,他抱石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死后,老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他们怕水里的鱼虾会伤害屈原,就把饭团投入江中。后来人们在饭团外面包裹了粽叶,就形成了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9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端午节的习俗10

1.赛龙舟

賽龙舟,是湖南地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踪迹。在这之后,人们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作为纪念屈原的一项重大活动,用意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现在的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的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都会举行“屈原杯”龙舟赛,湖南每年也会在端午节前后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让赛龙舟盛传于世。

2.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买来2至3斤糯米,在里面放入碱、红枣或绿豆,扯上几根麻绳,拿上几张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门口包粽子。这个时候,那些手艺好,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的姑娘、大婶总会得到街坊邻居的一番夸讲,而不会包粽子的就会躲在一旁观看、学习,准备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来一显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后,在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粽子送给街坊邻居们品尝,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别人家送来的粽子,而且吃起来也显得格外香。现在的粽子品种多起来,购买起来也方便,包粽子习俗也在慢慢失传,大家都更加怀念儿时的香粽。

3.做咸鸭蛋

自己动手做咸鸭蛋也是在端午节前经常看到的。大人把买回来的新鲜鸭蛋先用盐水泡上一段时间,再在上面敷上黄泥巴,等到端午节这天拿出来食用时,那种蛋黄被腌得金黄金黄、往外流油的咸鸭蛋最受欢迎。不过蛋黄好的咸鸭蛋一般蛋白比较咸,我们经常是将蛋黄一个个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为了生性节俭的父母们的专利了。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现在的长沙市民至今还保留着用艾叶给小孩洗澡,以驱瘟祛毒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11

  一、龙行桑江(汉族)

思路:这里的桑江不光代表这条河,还泛指整个龙胜。龙代表什么,桑江河在龙胜境内蜿蜒曲折,是一条龙;整个活动在端午节期间进行,龙舟是一条龙;这个节目穿着汉族服饰,汉族大部分地区以龙为图腾,又是一条龙;龙的传人,龙胜人更是一条龙。

镜头创意:

1、谷歌地图上用红线勾勒出龙胜境内的桑江河,桑江河边安静的小村庄,村边的大榕树,江面上的铁索桥和风雨桥,截断江面的电站蓄水库,沿江漂流的游客;

2、赛龙舟的若干场景:画龙点睛;龙头下水;船头鼓手挥舞的鼓棒;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船桨滑入水面激起的浪花;桨手有力的臂膀;龙舟穿行于河面形成的扩散水纹,两三只龙舟船头追逐行进,互有先后的画面;获胜者的振臂欢呼。

3、汉族民族特点:石拱桥、楚南馆;做豆腐、纳布鞋;打背工时唱的挖地歌;汉族服饰首饰头饰。

  二、梯田之春(壮族)

思路:创意稿重点提到了藕耕和九齿耙,围绕一两点展开画面,从大场景和局部细节组织镜头,最后出现梯田放水后的景色

镜头创意:

1、九齿耙下到田里是看不清样子的,用一组镜头表现农民背农具从家走到田头的过程,离开家门口,走过石板路,路过寨子里比较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或者地标物。

2、藕耕的重点在于藕,就是两人合作,前面拉犁者的肩头,如果是女人拉犁,肩头脸庞以及头饰耳环的特写,一个斜向滑轨的镜头表现拉犁和扶犁的中间的那根绳子,拉犁者有一只手握在绳子上的,紧握绳子的特写;扶犁者随着犁把左右晃动的手,抬起放下的耙,裹满泥巴的赤脚,如果赤膊,拍厚实的背部肌肉特写。

3、多人劳动的场面,人物背景中隐约的村舍

4、劳动中小憩,倒水喝水,吃五色糯饭

5、朝霞影印下一片片镜子一样的水田。

  三、《长发吟》(瑶族)

思路:梳头和盘发的镜头已经有不少素材了,加强洗发和护发的画面

镜头创意:围绕红瑶洗发过程拍特写,砍茶麸,煮淘米水,过滤茶麸水,配置特制洗头水,洗头水从头上浇下,滋润乌黑的头发,几个红瑶小姑娘一同洗发时的嘻戏。

红瑶护发的过程我不太了解,大家补充。

  四、《苗岭秀》(苗族)

思路:这个节目在龙胜可以说是资深节目,五十大庆有,六十大庆有,刚过半年的旅游节还有,而且连名字都不改。实在佩服主创们的执着。我对苗岭秀的第一认识是曾倩她们八个人在六十大庆晚会上唱的那首歌,歌声高亢嘹亮,像少数民族姊妹喊山的号子在耳边回响。配合歌声起伏,搭配高山流水,红花绿树,苗族男女的节日盛装,再来点苗家油茶的画面。

镜头创意:竹林或者芭蕉树下对歌调情的少男少女,穿着节日盛装往来于石板路上的村民,路旁晃动的狗尾草,山间的小瀑布,潺潺的溪水,火塘边的油茶,打茶敬茶喝茶的画面,大山,竹林,歇脚的亭子。

  五、《芦笙踩堂》(侗族)

思路:特有的建筑鼓楼、风雨桥,特有的饮食酸鸭酸鱼酸骨头,特有的乐器芦笙,特有的敬酒劝酒仪式,再加上场面欢欣鼓舞的踩堂,多么和谐的场景,多么生动的画面,如实展示这些东西就足够画面了。

镜头创意:大唐湾那里都有,从做饭切酸鱼酸肉开始记录,上桌敬酒,直到篝火表演,唱多耶歌舞

端午节的习俗12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的前身了。《诗经》中记载:“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那鸟舟就是指龙舟。明朝著名画家张择端曾以端午节龙舟为主题画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争标图》。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所以,赛龙舟便作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人别出心裁制成了类似粽子的食物。他们用黍叶包裹着糯米,蘸过石灰水后烤着吃,因形状类似牛角,故被称为“烤角黍。”

到了汉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为端午节的习俗了。在现代,粽子中总会包着各种馅料,比如说:豆沙、肉、玉米、大枣等等。这些也是因为明朝的一位乞丐灵机一动创造出来的。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端午节的习俗13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就有“撞蛋”的习俗。

撞蛋开始了,观众在一旁喝彩,随着一声“开始”的声音,我就开始撞起来了,另一位“选手”也不甘心,也撞了起来,这时“选手”的蛋破了,我便拿起他的鸡蛋。“观众”又欢呼了起来,我说:“还有谁来?”别队又上来一个人,“观众”一看,竟然是去年的撞蛋冠军,我们大惊失色,突然”队友”大喊着:“加油,加油!“我拾起信心,喊道:”开始吧!“

我飞快的转着手,他笨拙的左扑右闪,一声蛋壳破裂的声音,我战胜了很强大的”敌人“,为我们队加大了光荣!

我把两个蛋吃了,正好中场休息结束了,我便走向“战台”,对方挑了一个手劲大又灵活的“选手”来挑战我,可对方不知道怎么蛋壳已经破了,我说:“你快换个蛋吧!”他飞快的跑回家拿了一个蛋跑回来了。

我先用一套老办法,不知道这家伙是在家偷偷的休息了一会儿,还是多休息了一会儿,可我依然且战且退,终于,我获得了冠军。

我期待着下一届孩子们撞蛋激烈的比赛。

端午节的习俗14

彝族:“都阳节”

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傣族:粽包节

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七年级至十五之间。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或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端午吃五黄的习俗介绍

汉族民间风时风俗。流行于杭州等地。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须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节习俗

常州端午节的习俗还真不少,这一年一度的佳节,常州人家里可热闹了,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菖蒲,孩子们还要穿上五毒衣,寺庙的僧人也会向周边的人家赠送钟馗像。“酒入雄黄粽子裹,白云古渡赛龙舟”,老常州们的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风俗应该当属划龙舟了。常州古称“六龙城”五月初五白云溪上划龙舟…

习俗一:吃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有多种意义,大多数人倾向于这是为纪念我国大诗人屈原的。端午前一两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叶包糯米粽,有火腿、赤豆、蚕豆瓣、纯米粽等各色。节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后蘸糖而食。多数人家还在煮粽子时将咸鸭蛋、鸡蛋一锅共煮,吃时蛋品味更香鲜,有的人家将粽子赠送亲友。

习俗二:龙舟竞渡

龙船长丈余,以木制龙头龙尾,涂上油漆彩绘,数十人穿一色衣裤,手持划桨,拨水向前,或数舟并列,比赛到达终点先后。130多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间,常州白云渡(今迎春步行街)地段是龙舟竞渡,欢度端午最热闹之地。东门有大小青龙,南门有金龙、白龙,北门有白龙等等,六龙齐飞,标志着六龙古城尽欢腾。

习俗三:昌艾去邪

旧时俗称五月为毒月、恶月、忌月,于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挂于门楣。菖蒲有浓香味,可入药,名为“水剑”,与药用价值很高的艾枝扎成一把插挂门框边上,好似一把利剑,以资辟邪。午时取“煮粽水”与菖蒲、艾叶煎都成汤,用其根茎蘸着遍洒居室,口念“大虫踏煞,小虫药煞,手里有药,握把撒撒”,在农耕社会,这是清毒杀虫之举,作为民间的防疫活动,现在此举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习俗四:穿五毒衣

逢年过节,儿童少年最快活。端午这天,早晨起来,就有一个用彩线结成的网络,放个鸭蛋,挂上颈上,四处炫耀,极为高兴。中午穿上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姜黄色衣裤,额上蘸雄黄酒写的“王”字,以取健如狮虎之兆。午后则随着奶奶或母亲到田头上采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锅里煎,给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疮疖,安全度夏。

习俗五:挂钟馗像

老常州的民间,端午节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常州老前辈于端午节挂钟馗像,象征驱除鬼祟、保平安。现在连画钟馗的人也很少了。

端午节的习俗15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DD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束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束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束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束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