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端午习俗

历史上的端午节这天,昆山城里的娄江和城郊的青阳港(古称新洋江)里也是健儿擂鼓声震天宇,四乡八镇插着五色彩旗的龙舟都纷纷赶来参与比赛,竞渡如飞,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前往观看,热闹异常。

昆山端午习俗

在昆山,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方悬挂菖蒲和艾草,还拴上一枚大蒜头,可以避邪驱虫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这天,有些昆山人会去马鞍山(今称玉峰山)采药的日子,还有用硬一点的纸条做成小粽子状,里边装了一粒樟脑丸,外面绕上七彩丝线,几只连成一串挂在小孩身上,据说可以避邪。

在陆家地区,民间在端午这一天中午将蒜蓦放人尚有余火的灶膛灰里煨热,据说吃了可以治疗腹泻痢疾。在石牌地区民间有“做端午”习俗,当地农村有这样的谚语:“夏至了秧,回家望爷娘”。已经出嫁的.女儿要抽空回娘家探望,夫婿自然陪同。出嫁未满一年的女儿回娘家时要备好粽子、桃子、糕团等食品,带到娘家后除了孝敬父母之外还要分送给亲友乡邻,叫做“望田青”,又叫做“做端午”。

昆山一带农村还有不少关于端午的农谚,如“端午晴干,农人喜欢”、“端午日晴主年丰”、“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等等。《清嘉录》中还记述了更多吴地端午习俗,如今已经失传。

火红的石榴花可以说是端午节的“象征”或“标志”,南方北方都一样。看来,石榴花还是古代爱美女性的时令饰品。

端午节那天,《白蛇传》是我们昆山戏园子必演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