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春又来

导语:冬至大于年,大家开始吃起汤圆和饺子,大家知道冬至的来源吗?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冬至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学习。

冬至阳生春又来

“至”,极也。冬至,农历十一月中,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从物候上来看,为日南之至,昼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因而有冬至之名。物极必反,阴极生阳。冬至日过,阳气初生,土壤暗生春信。《周易》中,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是为“三阳开泰”。然而,这些都源于冬至“地雷覆”最初的那个阳爻。一阳初生,万物之始。“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冬至也称“小阳春”。

冬至道来源

冬至日,作为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自冬至起,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到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因此,因此,老话又说“冬至大过年”,一是表示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说明重要性。

说起把冬至日作为节日来过之事,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夏历是古代汉族历法之一,与黄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无分别。直至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方将正月和冬至分开。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朝廷官府举行“贺冬”仪式。南朝人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过冬节,官方例行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此外,冬至日时,官场互行“拜冬”之礼。魏晋六朝时,冬至被称为“亚岁”。亚,次也;岁,年也。重要性仅次于除夕。三国曹植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诗句,唐皎然留“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明田汝成也认为“冬至谓之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一如元日之仪。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到郊外举行4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冬至郊天”祭天大典,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古代汉族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祝贺。

冬至话三候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老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始入九,老北京《九九歌》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后来的《新九九歌》又说:“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悲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吸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蝎蚤出。”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结: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水泉动: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人又说冬至蚯蚓结,葭灰动。蚯蚓疏通土地,靠触觉来感知气候变化,民间称之为“土精”。入冬时,蚯蚓头向下,冬至时阳气动改为头向上,因气冷而蜷结。夏夜土中时时有粗鸣声,蚯蚓又称为“歌女”。葭是芦苇,古人将苇膜烧成灰,装在竹管里以蒹葭感应节气。节气到,灰自动飞出竹管。

冬至说习俗

古人认为冬至来了,春天就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地区汉族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舌尖上的中国,不管什么节日到了,我们这里都极有可能成为吃货的节日。民间大多要在冬至日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形似元宝,因此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为节气与吃食相关,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在南方许多人家利用一年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吃了圆子长了一岁。”家里的大人说。

相传,冬至日前一两天,古人便开始准备应节的祭品,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浆,准备做汤圆。在冬至日前一夜,各家大小集合起来,把它搓成圆,汤圆又分为红白两种,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冬至日,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阖家围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和宁波汤圆不同的是,苍南做的冬至圆是不带汤的。在苍南,不少人家会提前几天将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后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摆在竹笪上晒成汤圆粉。煮汤圆时取适量的糯米粉和成面,揪出小块,用手搓成圆形,后放入沸水中煮,待汤团浮起水面,均匀地蘸上特制的黄豆粉即可。黄豆粉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夹上一个冬至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软绵绵。有些人不爱吃冬至圆,觉得甜腻,喜欢的人则趁着佳节大快朵颐。不过汤圆不宜多吃,吃多了不消化,可能会出现胃痛、胃胀、烧心等症,严重的还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