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老人开学过重阳节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重阳节是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人们登高、赏菊、遍插茱萸,以求长寿。如今,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退休家中侍奉年过百岁母亲的贲先生说,母亲年纪大了,现在变得像一个孩子。他每天都要陪着母亲,听她讲过去的故事。“无所谓老人节,只要过得开心,每天都在过节。”他说。

云南老人开学过重阳节

年过百岁 幸福的“健忘”

贲先生70岁了,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退休后,他将在农村的母亲朱芝英接到昆明,开始几次,母亲总吵着回老家。但从去年开始,老人回家的想法很少表达了。贲先生拉着母亲的手说:“她老了,有点痴呆了。”“谁说老太婆糊涂了?”母亲说。

朱芝英老人今年105岁,最大的孩子已经接近90岁。在小区住了两年,花园里的老人个个都认识朱奶奶。在这些同样头发花白的老人眼中,朱奶奶身体健康,腿脚利索。2008年,贲先生回到江苏老家,看到小儿子,朱奶奶高兴得一大早爬起来,在厨房忙碌着。贲先生在厨房外看着母亲,做什么事都是精准无误的母亲,这一次出了小差错:煎鸡蛋的锅已经冒烟了,油壶里的油却怎么也不肯流出来。看看油壶嘴,原来盖子没有打开。朱奶奶自己也笑了起来。

2008年到昆明后,朱奶奶一直保持着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晚上8点多就要睡了,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整理、打扫客厅。可是,一年前开始,朱奶奶做事越来越没有条理了,说话时总提起过去的事,晚上会把尿弄到地上,早晨会把客厅“整理”得乱七八糟。为了照顾母亲,除了清理地上的尿,帮她穿衣服外,贲先生还搬到母亲的房间里住。怕母亲上厕所不方便,他在床边准备了痰盂。“她年纪大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客厅弄乱了,再整理好就是了。”贲先生笑着说。听着旁边人的谈话,朱奶奶总插嘴,说的是苏北话。

尽管老人节没有特别的安排,但这并不影响贲先生敬老的感情。每天他都要陪母亲吃饭,听母亲讲过去的故事。贲先生不断念叨着,母亲年纪大了,糊涂了,看电视时,她会挥舞着双手,去摸电视上的人。贲先生将朱奶奶的生活点滴录成视频,“做个纪念,拿给孩子们看看。”贲先生拍拍一直拉在手中母亲的手说。

宁波老祖 “杭州大美人”

雪白的面庞上嵌着一双乌溜溜的黑眼珠,两边脸颊泛着红晕,1.68米的身材,随时保持端庄的坐姿,50多岁了还有熟人叫她“杭州大美人”,这是今天的美肤达人,82岁曾祖母辈老人邬丽华。

宁波的水土养育了一代佳人。邬丽华排行老大,爷爷是杭州海宁的高官,父亲是满嘴英文的大少,家的附近有一座教堂。当时,牧师非常喜欢这个小脸红扑扑的六岁女孩,教她弹钢琴,这项技能加上一手好字,让后来为人妻母的邬丽华随夫受命进京时,很顺利地在北京国小里谋得一份工作。

1958年,丈夫潘文蔚被调往昆明,全家老小也跟着南下,在这座高原城市里扎下了根。半个世纪过去了,“杭州大美人”如今已是一个3岁男孩的曾祖母。邬丽华不穿裙子好多年,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清汤挂面、天然去雕饰的气质。“我从来不穿花衣裳、不烫发、不化妆。”邬奶奶说,每天早晚清水洗面就是她对自己的肌肤唯一做的事情。“姆妈,你年轻的时候我记得‘百雀羚’还是搽的!”大女儿潘晓丽帮妈妈翻起了“旧账”,“我总结妈妈的驻颜秘诀有三点,一、性子慢;二、讲科学;三、最重要的还是小时候身体底子好。”

孩子还小的时候,家庭活动之一是从瓦仓庄的家里,步行到南屏街的几家影院看电影。吃完晚饭,丈夫和孩子们准备好出门,邬丽华还在慢悠悠地收拾房间,在她的概念里,一件事情还没有完成就去做另一件事,而且还是赶着去玩儿,是绝对不可以的。于是大女儿回忆说,母亲几乎只看过那些电影的后半部分,甚至是结尾。好几次她正被影片情节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时候,一束手电的光线射了过来,母亲来了……后来大家也习惯了。儿女、孙辈一个个跟着时代跑远了,回来时发现他们的妈妈、奶奶还是那么慢,容颜也老得慢。

邬奶奶每天看三份报,月底边将它们分别捆扎等待回收,边温习一遍上面有用的.生活小常识。奶奶告诉我们:“报上说一天中最安全的阳光是下午4点的,晒不黑更晒不伤,所以天晴的时候我都在这个时候出门,晒半个小时后回来。”

黄埔寿星 就爱2两白酒

30年前“还年轻的时候”,他可以一顿吃下满满一碗猪肉;30年后,李正义的胃口大不如前,但每天2两白酒却不能少。李爷爷告诉我们,这酒不是用来下饭的。他想起来就抿一小口,要是抿得大口了点,索性就趁着酒劲倒在床上,好好睡上一觉。

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后,从湖南湘乡老家赴滇参军,抗日战争中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拼杀、幸存。如今,听闻老战友们一个个离去,忍不住老泪纵横。独自见证了中国的百年沧桑,有“黄埔寿星”之称的李正义身上,反而没有什么苦大仇深。

在知音敬老院里见到101岁的老爷子,他一眼就认出了引荐人王国运,像个孩子一样边跳边伸出双手。“你还记得我吗?”王国运问他。“老王嘛,怎么会不记得,好久不见。”这个6平方米大小,从窗外伸进石榴花的明亮小屋里,立刻充满了欢乐。

“身体没问题!”李正义用一双大手把胸膛拍得闷响,“我的儿孙们好像很担心我什么时候就走了,我说那是自然规律,但是你们看看我。”爷爷说着就“噌”的一声站了起来,大家还没来得及反应,人家就将一套自创拳打了起来,右腿一抬就到了胸口。

“有人问我的长寿秘诀,我就说‘辣’和‘酒’,这当然是开玩笑,最重要的还是要当个三好老人: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还有毅力很重要,你别看我好像无所顾忌似的,其实我是在90多岁时才把抽了大半个世纪的烟给断了,那时老咳嗽。如果有一天我喝酒造成身体不适了,我照样立马戒掉。”老人说。

为儿女减负担 老人放弃骨灰

殡仪馆经常会收到无名无主的老人遗体。据悉,这些遗体被送到殡仪馆前,警方会按照相关规定,对其登报公告,而公告之后,如果没有人来认领,遗体便会被送到殡仪馆来。昆明西郊殡仪馆业务科的乔主任介绍,西郊殡仪馆每年都会有200多具无名无主老人遗体在这里火化。对于这些老人的骨灰,越来越多殡仪馆不可能全部予以保留,一般保留半年后无人认领,殡仪馆就会予以掩埋。

这些老人没有骨灰盒、没有墓碑,甚至不算有墓,他们的骨灰只装在一个简单的纸盒里,纸盒外标注他们火化前的体貌特征。能够集体埋葬,可能会让这些老人感到欣慰,至少在地下还有伙伴。

殡仪馆背后的空地上埋葬的不只是无名无主的老人,有些老人愿意将自己的骨灰舍弃在殡仪馆。乔科长介绍,有些老人虽然是子女或者侄子、侄女等亲属送进来的,但有些老人生前就嘱托过,如果留着骨灰,儿女们肯定要购买骨灰盒、墓地,为了给儿女减轻负担,老人们自愿放弃自己的骨灰。而更让人心酸的是,有些老人死后,儿女为了老人留下的家产争得不可开交,一个都不愿意负责处理老人的后事,就只有将老人的骨灰放在殡仪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