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数据的排序、筛选及图表分析,为了使前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从重回忆所以就把他们前节课的练习作业给他们进行评讲,前节课的作业大部分同学都完成的非常好,交上来的作业我也全部都看过了,但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我就随机抽了学生上台来进行演示操作,结果他们一上台就给我说不会,我当时就问他作业是否自己完成,他也很肯定的说是,那么我为了让他有点自信,就让他把会做的先做,结果虽然操作不熟练,但是最后还是全部完成了,看来学生是需要多些赞赏多些自信的。这是上节课的练习。

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教学反思

利用上节课练习引入了这节课的新内容,上节课学习了值的计算,我们还要学习怎么进行数值的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讲解:排序、筛选(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图表的生成这几个部分。数据排序给学生讲了主要关键字和次要关键字、升序和降序,到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时,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能将学生成绩表按成绩的高低来进行排序,遇到有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次要关键字的设置。

在引入第二部分内容时(筛选)我用了打比喻的方式(傻瓜相机和单反相机)来给学生讲解了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不同之处。在给学生讲自动筛选时还顺带给学生复习了数学知识逻辑关联词“且、或”,在我给出的筛选条件中有一条是“总分>500分且政治>=90分”,问学生这两个是什么关系时,居然有学生不知道,当时我就感头痛,这个国中就学过的逻辑关联词怎么到高中了还不知道,于是我又给学生讲了下数学课,在后来的练习中终于搞清楚了计算机里的“与、或”和数学里“且、或”是相同的。还有就是有学生钻牛角尖“总分>500分且政治>=90分”到选择这个“政治>=90”时,系统里面显示的是“大于或等于”,他非要说这个不是“>=”,一定要找“大于等于”来进行匹配,搞的我真是哭笑不得,不过在给他进行讲解以后,最终也明白过来了。这个自动筛选部分除开中间的小插曲,学生还是掌握的很好。

高级筛选部分由于要自己输入条件区域,所以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自动筛选要难一点。这部分主要给学生讲了条件区域的输入以及输入条件的格式,怎么把筛选出来的结果放到其它单元格里面。由于我给出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总分>500分,而且政治>90分”;一个是“总分>500分,或者政治>90分”,所以在格式输入方面就有所不同。第一个条件在输入时由于两个条件之间是“与”的关系,所以在输入的时候两个条件输入在一行上面并列起来,在讲完第一个条件格式的输入后马上就有学生问那么“或”的关系又应该怎么来输入,我随即让他们自己先想一下,结果有学生马上就说把它们分成两行。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前面那个表示“与”的'关系,就是要两个条件同时满足表示并列,既然输入在一行上表示并列,那么分成两行来表示“或”。我对于这个学生的回答还是挺满意的,至少能看出他有动脑筋,也会举一反三。我顺着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他们讲了“或”的条件格式关系应该怎么输入,也就是那个学生说的分成两行。高级筛选中条件格式讲完以后,我就上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在选择列表区域和条件区域时都能正确选择,也能把筛选的结果复制到其它位置。但是在输入“>或<”号时有学生没有转换到英文状态下导致条件区域出了问题,还有学生在输入“>或<”号居然用的是“插入—特殊符号”下面的“数学符号”来输入“>或<”号。前面那个中英文没转换过来我还能理解,后面这个居然这样输入,学生的思维真的是让我措手不及啊。最后的图表生成,这部分学生掌握还是挺好的,既能按要求生成图表,又能说出图表表示的含义,这个就已经达到了我对他们的要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基本上是完成了本节课的要求,课堂中的小插曲也让我见识到了学生思维的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