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类课程的完善与实践总结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已经并正在危及人类的健康,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利用环境生物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生产绿色材料、环境污染防治中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是环境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方法,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环境生物类课程是学科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

环境生物类课程的完善与实践总结

1、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国内高校环境专业均开设了某些相关环境生物类课程,但在课程开设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系统性、连续性较弱等问题。该校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培养中开设环境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基础,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1环境生物基础薄弱,课程体系层次性不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及规划管理是环境科学的主要核心内容,无论是废物处理、质量评价、生物监测都需要环境生物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段。在以往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侧重于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1.2不同的课程间教学内容缺乏优化与整合

国内高校通常会根据专业要求不同选用不同的环境生物类教材,由于编者出发点不同,使教材容量与各校课程学时设置不匹配,内容重复现象比较普遍,在使用时教师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调整、组织,以满足不同课时要求。比如许多生物化学教材一般要求学时较多,而我校仅有32学时,因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极为重要。

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及其他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如果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开课先后顺序不尽合理,会导致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或者有些必要内容被疏漏,既浪费宝贵的课时又使有效内容传授不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不利的。

2、环境生物系列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实践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三层次模块式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教学体系对环境生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学科发展动态,调整、优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建成三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基础理论模块(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基本方法及技术模块(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应用模块(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有机体系的构建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的特色(如表1)。

基于培养人才的多种需求,从教学法、教材、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需要。

(1)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根据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新动向,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分析不同课程的特点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层次,提出与课程内容、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2)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多媒体课件开发及完善。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及性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已有课件进行完善,并开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课件。

(3)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教材及辅助教材建设。分层次对不同教材进行建设。首先,充分利用教学团队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成果,比如《环境监测》等5部教材已经出版使用;其次,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相关教材特色,选用内容新,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教材,对没有合适教材的课程重新编写,试用后进行调整、修订直至正式出版。根据课程内容不同要求,总结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新编写或完善实验指导书。

(4)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环境生物类系列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完善课程体系,本教学团队赴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习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出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实验项目,构建基本验证性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模式。通过建立6家实习基地(如徐州污水处理厂、新沂污水处理厂等),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的实践要求,达到实习和科研训练的双重目的。重点了弥补环境生物监测、环境生态及评价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3、环境生物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的完善及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高层次需求,而受课程设置及实验条件的影响,某些课程实验教学部分停留在演示及验证阶段,使学生自主实践的参与程度受限环境学科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鼓励、引导大学生申请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课题,吸引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几年来,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题百余项,参与学生百余人,大半为环境生物相关研究内容,在大学生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创新精神及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成果显着。

4、结语

环境生物类课程在环境专业学科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涵盖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技术、专业技能及应用,与环境专业各门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对于实现综合素质高和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本纲,冷疏影。二十一世纪的环境科学--应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挑战[J].环境科学学,2011,31(6):1121-1132.

[2]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35-37.

[3]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60(3):112-115.

[4]余顺慧,付川。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6(6):185-187.

[5]陶玲,任?,乔国栋。构建环境科学实验平台促进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8-121.

[6]黄桂湘。构建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05(3):20-22.

环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化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