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高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

(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

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讲述: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

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三)总结、扩展

学生活动思维训练

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引导学生根据林德曼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来阐述这个问题,如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讲解。

2.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图中D表示______。

能量在逐级递减中,传递率按20%计算,若狐获得的能量是8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为______千焦,狼获得的能量中,草应供给这条食物链的能量为______千焦。

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______作用被消耗,通过B______利用,而B又通过C______被消耗。

太阳能;②1.6 200;③呼吸分解者呼吸作用

3.总结

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率为10%-20%,因为大部分能量用于各营养级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随遗体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四)作业

1.识图作答: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将A、B、C、D各营养级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图中a1代表______。

(3)图中a2代表______。

(4)a3<a2的原因是______。

(5)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上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只有______。因此,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______。

答案:(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3)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所以a3<a2;(5)10%-20%,五个营养级。

2.思考题:生物的个体数量是否能成为金字塔?答案:略。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

2.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以碳循环为例搞清楚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3.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互为因果关系。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道进行循环流动的。前面讲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不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而物质循环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现,是循环流动的。那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学生活动

演示水、碳、氮循环的多媒体课件(自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学生谈观后感:老师点拨指导。

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7%,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氮循环: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过程,现以碳循环为例来进行系统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演示碳的循环过程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看图说话,P267中图104碳的循环过程,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碳的作用:糖、脂肪、蛋白质、核酸都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即以CO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碳的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

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这部分“C”暂时脱离循环,一经开采运到地面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键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存,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三)总结、扩展

1.进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能量和物质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在碳的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约固定36×1012公斤碳。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的CO2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3.总结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四)布置作业

1.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____②____③____

____⑤_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答案: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燃烧。

(2)CO2

(3)绿色植物

2.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通过讨论交流DNA分子的复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

1.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2.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在传递遗传信息的时候是如何由一份变成两份传递给后代的呢?引出课题——《DNA的复制》。

(二)新课教学

1.播放DNA复制的视频,并提出要求仔细观看,在视频结束之后要描述DNA复制的大体过程。

2.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问题:

(1)DNA复制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

(3)DNA复制的'场所在哪里?在什么时间进行的?

教师补充:DNA复制所需要的酶有多种,教材中介绍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在大体了解DNA复制的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叙述整个过程,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叙述。

3.教师补充:结合教材经典实验中大肠杆菌的半保留复制图例,计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个数及所占比例,进一步强调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让学生分析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的特征。提问:DNA自我复制有何生物学意义?。

(三)巩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游戏:10名同学组成DNA分子一条链,两条链共20名同学。扮演复制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搜集基因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3

一、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结构:一个碳原子由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构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与氢、氧、氮及硫等形成共价键,碳原子之间以单键、双键或三键相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链或环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有机化合物:4大类: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二、有机化合物

1.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1)组成元素: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结构单元:单糖。

(3)种类: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不能进食,医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注射,病人虽未进食,但是不感到饥饿,为什么?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实际是为病人补充能源物质,所以病人虽未进食,并不感到饥饿。

2.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1)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

(2)结构单元:甘油和脂肪酸。

(3)种类和功能

①磷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②脂肪:贮能物质。

③胆固醇在细胞中具有重要功能。

趣味思考:我们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够轻松愉快地上完每一个45分钟,并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提示:是因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缓冲机械压力的作用。

3.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质含S。

(2)基本单位:氨基酸。

①通式:

②共性: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种类:由R基决定。

④连接:肽键:通过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

(3)结构: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肽链,一条或多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成蛋白质。

(4)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和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差异,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性。

(5)功能:催化、运输(如载体)、收缩和运动、有机体结构、防御(如抗体)等。

趣味思考:人体细胞呼吸作用时刻需要氧气的供应,你知道是什么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输氧气到组织细胞吗?它存在于什么细胞中?

提示:血红蛋白,它存在于人体的红细胞中。

4.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种类:核酸可以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

(2)功能:储存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养的大猫生了两只小猫,为什么没有生小猪?

提示:小猫和大猫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遗传由核酸控制。大猫的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是控制猫性状的。

5.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1)鉴定淀粉

①实验原理:淀粉+碘—碘化钾→变蓝。

②实验步骤:取2 mL淀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③实验结果:溶液变蓝。

(2)鉴定(葡萄糖)还原糖

①实验原理: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 砖红色沉淀。

②实验步骤:取2 mL葡萄糖溶液加入试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热水浴2~3 min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③实验结果:砖红色沉淀。

6.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实验原理:苏丹Ⅲ+油脂→出现橙黄色。

(2)实验步骤:切片→染色→制片→用显微镜观察。

7.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步骤:取2 mL蛋白质溶液加入试管→向试管中先加入2 mL的双缩脲试剂溶液A→再向试管中加入5滴双缩脲试剂溶液B→观察试管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出现紫色。

8.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②甲基绿使细胞核中的DNA呈现蓝绿色,派洛宁使细胞质中RNA呈现红色。

(2)实验步骤:涂片→水解→漂洗→染色→观察。

核心解读

1.注意各种能源物质的区分

(1)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ks5u 五碳糖 核糖[大学联考资源网]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

糖 C6H12O6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能水解成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 植物细胞 糖元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2)脂质

种类 生理功能 元素组成

脂肪 储能、保温、缓冲机械压力 C、H、O

磷脂 构建生物膜 C、H、O、N、P

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H、O

性激素 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细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周期 C、H、O

维生素D 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C、H、O

规律总结

①动植物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②植物特有的糖是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

③动物特有的糖是乳糖和糖元。

④动植物共有的贮能物质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贮能物质是淀粉,动物特有的贮能物质是糖元。

⑤含H多的有机物细胞呼吸时产生的H多,耗氧多,产生的能量多,产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键和肽链的分子结构特点

(1)氨基酸

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该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义,比如当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时,这个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了,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直接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规律总结

决定氨基酸种类和性质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CO—NH—)叫肽键。

(3)多肽

①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因其呈链状,也称肽链。

②注意区分肽、肽键和肽链:肽键是肽的连接结构,而肽链是肽的一种形式。

规律总结

①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原来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只有一个羧基(不计R基上的氨基数和羧基数)。所以对于一条多肽来说,至少应有的氨基和羧基数都是一个。

②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③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m条肽链,肽链通过化学键(不是肽键)互相连接,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④关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3.蛋白质结构层次

规律总结

①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蛋白质的种类:因功能不同蛋白质分为两大类: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③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④鉴定: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⑤意义: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生物性状的体现者。

4.有关肽键的计算

规律总结

①链状肽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氨基酸 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 羧基

一条肽链 M m-1 m-1 至少1个 至少1个

n条肽链 m m-n m-n 至少n个 至少n个

②环状肽: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环状肽主链中无氨基和羧基,环状肽中氨基或羧基数取决于构成环状肽氨基酸R基团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糖类的种类

【例题1】 (20xx上海大学联考,5)下列糖类中属于单糖的是( )

A.蔗糖 B.核糖 C.糖元 D.淀粉

解析:蔗糖为二糖,糖元和淀粉都为多糖,核糖为单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组成二糖、多糖的单体。二糖、多糖作为能源物质用于生命活动时必须水解成单糖。重要的单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题型二 蛋白质分子的计算

【例题2】(20xx上海大学联考,15)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个,氨基总数810个,羧基总数808个,说明R基团中含有氨基10个,羧基8个,它们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800-2=798,氨基数=肽链条+R基团中氨基数=2+10=12,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团中羧基数=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由R基决定氨基酸种类,不符合这个特点的氨基酸不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也不能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

题型三 动植物体内的糖类

【例题3】 动植物体内共有的糖是( )

①糖元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动物乳汁中丰富的二糖,核糖是构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②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③单糖、二糖、多糖的关系

重要的单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五碳糖分为核糖和脱氧核糖,为环状结构。

题型四 大分子物质的鉴定

【例题4】 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这说明( )

A.青苹果汁中有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汁中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解析:遇碘溶液显蓝色意味着青苹果汁中含较多淀粉,而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的是还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断出苹果由青转熟的过程中,淀粉大量转化为单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淀粉的特性是遇碘变蓝;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

随堂训练

1.(20xx上海大学联考,1)核糖与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组成元素为C、H、O,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两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苏大学联考,1改编)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解析:淀粉、半乳糖、糖元都属于糖类,都由C、H、O构成。胆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属于脂质,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二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四是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组成肽键(—NH—CO—)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考查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面有关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中,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①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是储能的分子 ③构成生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④是很好的绝缘体,具有保温作用 ⑤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脂质功能的掌握情况。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答案:C

高中生物教案4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 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 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

(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