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业余田径专业学生建立对成功的积极期望

按照思辩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高校业余田径训练看作一个系统,结合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特征,依据田径训练形成的心理过程,就如何帮助学生简历对成功的积极期望谈一下个人感想。

帮助业余田径专业学生建立对成功的积极期望

高校业余田径训练学习动机

一、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一个因素是注意

我们知道,学习动机具有指向性。学习是人们满足自己认知需求的方法。人的认知需求作为一种动机指引着他去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而教学设计者的任务之一就是清楚地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吸引到学习过程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注意是动机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注意能够被新奇的、令人惊讶的、互相矛盾的或者无法确定的事物所激活。为了激起并保持注意,教师可以引入活泼新奇的或者意料之外的事实来激励学生的探究行为以及更深层次的兴趣。

ARCS模式主要从好奇与探究以及感知觉激活两方面来说明如何保持注意并设计了相关的动机策略。其中,好奇与探究的注意策略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内部认知需求的动机激发,而感知觉激活则主要通过外部诱因来激发学习动机。

二、ARCS模式的第二个因素是切身性

切身性主要涉及的是学习内容与自身学习目标的.关系的问题。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关系紧密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兴趣,这样也就激励了学习动机的正向发展。

切身性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目的切身性,这里所说的目的具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如果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达成某种生活中的重要目的,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比如,父母总是这样对孩子说: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假如孩子认为“找到好工作”是自己的生活目标,那么他就会以此为动力来面对学习。

另一种是过程切身性。这种切身性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强调在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感到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那么他的学习动机也会被激发。比如,高亲和需要的学生更喜欢非竞争性的学习方式,诸如讨论、合作等,而高成就需要的学生则更喜欢独立的,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方式,诸如独立发言、竞赛等。

这两种切身性的本质区别在于,目的切身性把动机源定位于外部功利性目标的设置,虽然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助于学习动机的内化,但是目标仍然是属于外部诱因的一部分,光凭它的推动,其动机作用不会长久。而过程切身性强调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受,它能使本来辛苦的学习变得有乐趣,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因此只有将两种切身性相结合,其合力才能起到最佳效应[34]。为此,Keller提出了一系列的切身性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探究行为以及更深层次的兴趣。

三、自信心是学生追求成功的原动力

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并产生了相关的切身性,他就可以继续学习下去了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他还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信心。而这种自信心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阻碍的动力。根据弗鲁姆(Vroom)的期望??价值理论,我们可以获得一个这样的公式:

动机(M)=估计的成功概率(Ps)×成功的诱因价值(Is)

这里的估计成功概率就跟自信心关系密切,如果学生毫无自信,认为学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那么就算学习本身能够让他获得多大的利益,推动他继续学习的动机力量仍然为零。

Keller认为影响自信心的主要因素有能力知觉、控制知觉以及成功期望。能力知觉让人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这是自信的基础。控制知觉让人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行为的结果,这是自信的源泉。成功期望让人充分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这让人尽力努力使期望变成现实,是自信的充分表现。Keller从这三个方面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自信心策略

四、只有满足感得到提高才是学生产生更强的成功期望

当行为结果与学生的的积极期望相一致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是行为动机持续下去的条件。获得满足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外部途径,通过外部强化,奖赏等方式,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被人承认,从而获得满足感。但是这种满足感依赖于外界的支持,如老师的表扬或者种种物质奖励等,一旦外界强化与奖赏消失,可能会令学习动机也减弱。另一种途径是内部途径,这是一种内部奖励系统,以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情绪体验作为对自己努力的奖励,如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奖励,那么无论有没有外部的奖励,学生都会从中获得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才是持久的,稳定的。

我国各高校都建立了不同的运动队,运动条件也很优越,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高校的田径运动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学校运动队种类的不断增多,作为“运动之母”的田径运动却愈来愈尴尬。其具体表现在一些身体条件好,并且在田径的某一项目很有潜质的学生放弃了项目,改选其他并不很擅长的项目。我们不反对学生选择运动项目,但从学生自身素质的实际出发,应该考虑让学生选择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并在该项目上有所突破的训练。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是动机问题。此外,在训练中一些田径运动员常常显得动力不够,主要表现为:训练不积极,甚至是放弃正常的训练。田径运动训练是消耗体力、脑力、克服内外困难的紧张体力活动,没有运动员自身的情绪催动,是不可能从内部动员机体力量来完成复杂而艰苦的训练任务,是不可能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训练动力不足它对队员的运动成绩下降、运动寿命缩短影响极大[3]。所以,及时发现并避免田径运动员训练动力不足的产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是我们在高校课余田径运动队训练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伍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帮助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中建立成功的积极期望成为提高高校课余田径训练水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