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课后反思(7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08,北京》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08,北京》课后反思(7篇)

《2008,北京》课后反思1

《北京》是人教版国小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选编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城楼,有宽阔的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使人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丽、可爱,令人向往的城市。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北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对我所上的《北京》一课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倡导了新课程理念。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从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且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正在和即将修建的奥运体育馆的效果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2008,北京》课后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七年级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2008,北京》课后反思3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4、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巩固本课的生字,积累词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的生字,积累词汇。

2、丰富、积累词汇,培养观察能力。

3、通过语言环境了解、积累反义词。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给下面的字加一部分,组成本单元的生字,再组成词语。

(一)读读本单元的生字,复习字形、巩固字音。

(二)读读横线左边的字。

(三)举例:光——()

“光”加上一部分,可以组成本单元学过的哪个字?(恍)

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恍”。在括号中组一个词。

(四)自主完成一题。

(五)集体订正。

二、读一读,背一背,你会有所发现。

(一)读词语,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注上拼音。

(二)读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表示秋天景象的词语)

(三)背一背。

(三)口头填空:

秋()气()天()云()大()南()

果实()()菊花()()()()红叶

(四)用以上方法学习第二组。

(五)你还能够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三、作业:

抄写词语,并且背一背。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在探索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与带点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一)读读句子。

(二)分别说说括号中填写哪些词语。

(三)自主完成练习。第二句也可进行扩展独立找出与句字相反的词语。

(小-大、坠落-上升等)

(四)读一读,大家评议。

二、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一)自己读读每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二)指生按原有顺序读读每句话,说说句子的主要意思。

说说这几句话主要讲什么事?

(三)按事情的先后顺序排排顺序,写上序号。

(四王全安)大家讨论句子的排序,说说理由。

教学反思:

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物品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听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条理清晰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读读《口语交际》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二、活动前准备

(一)学生与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请家长帮助孩子挑选交易的物品,确实是闲置不用的、体积较小的一两件物品(玩具、书籍等)。

(二)想一想怎样介绍物品别人才能同意交换(如玩具的外形、特征、用途等,书籍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向家长介绍物品。家长帮助指导。

三、教师示范引导

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交易活动,其他学生观看。

(一)要清楚明白地介绍物品的优点和用途,针对别人与自己有交换的愿望,做重点地说明。

(二)尽量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物品的需要。

(三)介绍时,要注意举止的文明礼貌。

四、学生展开交易活动。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物品交易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易的情况,并及时指导。

(一)选择不成功的例子进行展示。

学生谈一谈不成功的原因。

(二)选择成功的例子进行展示。

学生谈一谈不成功的原因。

五、学生今天交换物品时的体会。

教学反思: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注意文明礼貌,有个别的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有一定的困难,交际能力较差。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要有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看过什么啊?大家特别喜欢看书,读过这么多的故事。其实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作家,今天就让我们去试着写一个童话故事。

二、出示大树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大树朋友

1、点击出示大树图:仔细看看这是()的大树啊?

2、出示小鸟图,快看大树的好朋友小鸟也飞来了,

认真的看看这是()的小鸟啊?

3、点击出示;那么这些小鸟和这棵大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去想象。

预设:

(1)出示(大树和小鸟图):这只小鸟在大树上会做些什么?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2)生说:(躲风雨):你多会想,由天气想到了大树和小鸟之间会发生什么。

(3)(躲避人):你更会想象了,由人想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的故事。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更应该保护动物,爱护植物。

(4)(搭窝):小鸟的生活可真是离不开大树,再想想还有什么事让小鸟离不开大树?

(5)(给树啄虫):看来大树不仅帮助小鸟,小鸟也在关心大树呢?想一想,小鸟还能怎样帮助大树?(传播种子、粪便为大树增加营养给大树带去欢乐)

4、总结:就是这样的一幅图,因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想象,所以说出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老师真佩服你们,我要为你鼓掌。

5、一个好故事不仅想象要丰富,内容也要具体吸引人,咱们一起来说个故事啊。看看我们说哪个?

(1)大树和啄木鸟:(师讲述)在大森林有一棵大树正愁眉苦脸的直叹气呢:我的身上长满了虫子,他们把我的枝叶都咬坏了,我可怎么办啊?谁来帮帮我啊?

(2)现在你可就是这只啄木鸟了,你会怎样想?(点击出示:想?)怎样说?(说?)怎样做的呢?(做?)

(3)大树和啄木鸟之间会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

(4)谁来演一演?其他的小鸟认真听,他们哪儿说得好,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师生共同练说,哪棵大树想和我这只啄木鸟来说说啊?

(6)师:大树大树,你怎么了?让我飞一圈看看,帮你诊断一下吧,敲敲这没事,再敲敲,原来虫子都在这里呢,我赶快把虫子捉出来吧。大树别急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7)除了谢谢我你还能说些什么啊?

(8)其他的啄木鸟们,你们说说我这只啄木鸟演得怎么样啊?是啊我不仅说得好,还把怎样做也说出来了,你是不是得向我学啊?

三、总结:大家说说,我们怎样才能编出一个好故事啊?角色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样做的?这样你的故事就能更加吸引人了。

四、下面就请你做一个小作家,来写一写大树和小鸟的故事吧。你想写哪个故事?好,就请你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吧。

五、指导修改。

1、示范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2、一句一句读、修改。重点修改习作中的词语和句子。

“字”是否正确。

“词语”是否恰当。

“句子”是否通顺。

“标点”是否正确。

3、学生照样子修改自己的习作。

4、展示自己的习作。

六、讲评

读一读你的作文,认真听他哪写得好,你有什么建议吗?

1、(水平稍差的学生):你今天的进步真大,完整地写下了这个故事,老师祝贺你,相信你的进步会更大。

2、(水平好的学生):你的故事写得多好啊,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有趣的好故事,还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好的词语,我们要向你学。

3、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看图写想象作文,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而且还编出了精彩的故事,收获真大。

教学反思:

学生在发挥自己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并对学生咋发言给予及时的指导,面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

《2008,北京》课后反思4

上周,我在大班执教了一次音乐活动《北京的金山上》。《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藏族民歌,歌曲还有浓浓的藏族舞元素,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了解藏族文化的同时,学会藏舞的基本舞步。

本次音乐课《北京的金山上》是为了让幼儿对藏族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学习藏舞的基本舞步同时感受乐曲表达藏族人民对毛主席,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活动开始,我将课前搜集来的穿着藏族服饰的人和藏族人民献哈达的图片播放给幼儿看,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民族的人,他们藏族服饰的特点是什么,经过我的引导,幼儿普遍发现藏族服饰的袖子是很长的,他们穿的裙子都是五彩的。在问到幼儿藏族人民通常送给别人的礼物是什么时,幼儿都回答不出来,有些孩子讲长长的,白白的围巾,我顺势问下去,那这些长长得白白的围巾叫什么呢?最后,我告诉幼儿这个叫“哈达”,并请幼儿学习歌中最后一句“巴扎黑”献哈达的动作。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如果在其中结合生活经验请幼儿把自己所知道的藏族舞舞步跳给大家看看,可能会对后面活动的'展开,奠定更好地基础。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首先将歌曲播放一遍,让幼儿欣赏,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觉?在听得过程中,有个别幼儿对这首歌已经熟悉,还有个别幼儿已经听着音乐在开始跳舞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及时的制止,导致在欣赏完歌曲后,回答这首歌唱了些什么内容时,好多都回答不上来,个别幼儿从头至尾,只听到最后一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反思自己应该在组织欣赏的过程中,请幼儿坐在位子上仔细倾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欣赏环境,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组织幼儿一起学习《北京的金山上》的藏舞,我重点训练了弹簧步和甩袖,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很高涨,非常认真地跟着音乐跟我学,但跳过几遍后,我发现有些幼儿开始开小差,开始胡闹了,我即便有上前制止,但效果并不明显。课后,我反思在幼儿失去兴趣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再度挑起他们的兴趣呢?我想,当时如果我在一旁对跳的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请他去西藏做客,跳给藏族的人民看,可能会再次挑起幼儿的兴趣。

最后一个环节原本是想把歌词的大意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带着感情去跳这个舞蹈的,但是到最后发现,大家都沉浸在跳舞的兴奋中,根本听不进我传授的情感,我应该把这一环节提到一开始的欣赏歌曲中,在他们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谈谈这首歌曲表达的什么情感,效果可能会更好。

《北京的金山上》这节课在执教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反思,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实践,我会有新的突破。

《2008,北京》课后反思5

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1. 借助拼音认读“央、瓦、庄、严、阔、矗、碑、周、毯、似、拼、案、坛、迹、厦”15个生字。特别是要能读准后鼻音、翘舌音和第三声的生字。

2.通过课文上下文和老师的讲解、课件的展示理解四字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3.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热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板书课题,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二、 听、读学文

1.听录音机范读,要求学生留心听,记好自己不会或者难读准的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师范读,齐读,并在此过程中讲解四字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四字词语。

4.四小组轮流分段朗读课文。师评价、讲解,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三、指导写字

1.师板书生字拼音,“我写你拼”。

2.指名拼,并说出该字的笔顺,“你说我写”。其他学生当评委。师相机强调笔顺、结构。

3.“我指你读”。

4.生描红、练写,完成书P48。师巡视,检查学生书写情况并酌情辅导。

课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咱班的课堂常规有了进步。同学们都渐渐能当好小评委了,而且在教学活动形式转换和环节过渡时与老师配合得很好,节省了课堂管理的时间。

此外,同学们写字越来越认真了,背诵课文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但是老师花在字词上的时间较多,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得不够好。

《2008,北京》课后反思6

《组合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图形后的一节复习整理课,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体验

在新课开始,我则是在大屏幕上出示七巧板的基本图形,然后演示将七巧板的基本图形拼成一个小房子的形状的运动过程。接着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认识了组合图形,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组合图形这个概念。这样的设计不但分散了难点,而且对下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作了铺垫。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在知识新授部分,首先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活用了教材,将书中的例题稍作了调整。多媒体出示少先队队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对组合图形的理解,大胆地猜测一下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它的面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允许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思维的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自己积极探索得出的,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完完全全地被调动起来了,这样他们各个都很有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我就趁热打铁,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画一画,折一折,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来。于是学生在自己验证这种方法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当学生汇报出许多方法时,体现了解题方法的个性化。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的认识上,如果学生的思维停止不前,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思维逐步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众多方法中学会比较、学会发现、学会反思,积极地进行扬弃,保留自己好的方面,舍弃不好的,并能从别人的方法中吸取好的方面,优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得到许多个性化解题方法后,我并没有终止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而是充分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重新构建自己的认识,选择最优化方法。

三、实践应用,关注应用性的数学。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如求学校锦旗的面积、路边标识牌的面积,游泳池的面积等等,这些问题无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了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也深刻意识到了数学是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总之,本节课教学我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由猜测到验证这一过程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改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教师是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我认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培养。

《2008,北京》课后反思7

这是开学以来上的第一节研究课,备课时首先考虑到第一课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此为宗旨,希望能把第一课时上得更加扎实。在课堂上很多时间都是读词,读句子,但是,每一次我都让孩子带着明确的要求去读,力求有的放矢,让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空有的形式。

在教学词语时,我把课文中出现的4个成语单独挑出来教读,目的是为了区别前面的词语教学。生字词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而成语的出示则更侧重于词语的积累上,希望让孩子学会有意识地去留意课文中的好词。

本课最难的就在于长句子特别多,也很难读,教学时,我想体现一种由教——扶——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学的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读这个句子的方法。而是读这一类句子的方法,逐步培养语感,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对于课题的导入,我也思考了很久。因为本课课题与以往不同,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提升课文内容的标题,而是带有感情的短句子。备课时我就在考虑是否需要把!单独挑出来说,终于决定还是将其融入课题中,通过阶梯式的导入,朗读将其所饱含的感情表现出来。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更好,

通过老师的渲染,孩子的感悟,很快,孩子们都已经被调动起来,情绪激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重新审视这节课,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本课所面对的孩子是二年级的孩子,而单纯的词语练读,教认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似乎不太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其次,对于长句子的划分,进入二年级之后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唤起断句上,还应引导孩子去体会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情感断句,逐渐训练其语感。再次,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生字的学习更应该放手地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读,去记忆,去发现容易错的地方及写好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读贴的方法。

研究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深刻地钻研教材,备课时要多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孩子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